第四十三章 曙光?幻象?(五)
在很多年之後當美國人回首21世紀初葉,那段中美之間由對抗最終走向緩和的曆史時,總是喜歡將榮譽的桂冠加在第45任總統、共和黨人—歌斯特.布郎的頭上,而將第44任總統、民主黨人—邁克.李視為美國國內軟弱的綏靖勢力的代表。甚至將中國的崛起歸罪於邁克.李任內的一係列錯誤,在美國民眾的心目中,擁有雄厚的軍方背景的歌斯特.布郎總是以勇敢的“美國上尉”形象出現。而邁克.李則往往被塑造成一個膽小怕事華爾街小職業員的形象。
但實際的情況卻上正如歌斯特.布郎在其卸任之後所篆寫的回憶錄—《美利堅,為誰而戰?!》中所稱述的那樣。在邁克.李上任之初,美國實際上正處於赫伯特.胡佛(美國的第31位總統,在他擔任總統的期間,美國正經曆曆史上最嚴峻的經濟大蕭條。)以來最為虛弱的一個時期。
雖然美國的經濟還沒有困窘到要邁克.李這位總統如胡佛那般不拿工資(曆任美國總統中不拿工資的隻有兩位,其中一位是胡佛,另一位則是大名鼎鼎的約翰.F.肯尼迪),事件以來,美國卻同時深陷著反恐戰爭和伊拉克重建這兩大軍事泥潭。一方麵是維持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控製所出現的兵員枯竭,一方麵則是美國諸多先進武器的采購和研製計劃。在這雙重的壓力之下,即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國庫也難免捉襟見肘。
雖然軍費支出一直是陷入低迷不振時美國經濟中最有用的強力興奮劑,但一場曠日持久、維護治安的低烈度戰爭將無法像那些短暫而精彩的軍事衝突那樣產生對經濟的推動力。但作戰以及戰後重建伊拉克所需的每年約1000億美元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達10萬億美元的美國經濟不會有太大的意義。但是戰爭的負麵效應,包括消費者信心的急劇下降、股市下跌和公司不願進行投資等,遠遠超出了軍費開支所帶來的積極效應。
為伊拉克戰爭而進行的軍備擴充是有限的,軍費開支中的大部分用於將傳統的步兵運到國外,並維持這些部隊在那裏的供給,這些古老的軍事需求並不會增加美國嗷嗷待哺的軍事工業的訂單。美國政府更不會如越戰中那樣訂購大量飛機、艦船和坦克同供給匱乏的伊拉克軍隊作戰。多年的額外采購已經令美國的軍火庫中有庫存物資進行此次戰爭,隻在需要時訂購備用物資。
麵對無所不在的反美武裝,五角大樓甚至不得不砍掉或削減新銳武器的研製和采購費用,而從下一代武器專款中擠出國防預算用於正不斷壯大的治安部隊。眾多美國軍隊翹首以盼多年的武器係統,如“十字軍自行火炮係統”、“RAH-66科曼奇攻擊偵察直升機”一一含淚下馬,而F-22、F-35戰鬥機、DDX新型驅逐艦雖然被勉強保留了下來,但是其采購量也大大下降。美國軍隊在21世紀初期的戰鬥力並沒有形成想象中那樣質的飛躍。
雖然名義上仍然擁有控製全球的軍事實力,但現實的問題卻是在邁克.李就任之處,美國所麵對的是卻是二戰以來最為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國大陸的迅速崛起、台海的和平統一、駐日美軍的移防、朝韓問題的風回路轉、伊朗核危機、古巴、委內瑞拉的南美社會主義陣營、阿根廷的軍事獨裁,無一不令美國政府為之神傷。
雖然在邁克.李就任總統的初期,順利的調整了美國糟糕的海外軍事部署情況。從日本、韓國撤出了近20萬的常備駐軍,通過國際合作穩定了伊拉克、阿富汗國內複雜而紛亂的局勢,將美國在這些地區的駐軍減少到了五角大樓和美國國民所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從一定程度上收縮了美國所展開的龐大海外軍事力量,重新形成一支精幹的投送力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美國的力量足以應對如中國這樣的新興力量的挑戰。
麵對強大的地區新興軍事力量的挑戰,美國想要戰而勝之,並非如世人想象的那般容易,它需要一係列穩健的前進基地、遼闊足以進行戰略回旋的戰略縱深、精幹的先遣部隊、龐大且可以抵達戰場的預備隊、有效的後勤支援係統、忠實而富有力量的盟友,而最終為了避免戰爭的模式失去控製,這一場較量還必須被限定在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預設戰場之內。
而這係列的條件在中美巴厘島的爭鬥中,美國都並不擁有。顯然在與印度全麵戰爭的情況下,中國海空軍在印尼地區可以集結的力量少的可憐。相比之下美國人在牌麵上的優勢則明顯很多,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雖然隻有老舊的“小鷹”號這一個航母戰鬥群部署在帝汶海,卻已足以壓倒中國在印尼駐軍的所有海空力量。這場搏弈的勝負結果似乎可以一目了然。
但實際上事實卻並非人們所想象的那樣,美國海軍在帝汶海的力量所能起到的作用僅僅是嚇阻而已,一旦“小鷹”號戰鬥群真的介入巴厘島的衝突,戰局的結果便立刻會向有利於中國的方向傾轉。中印之間的戰爭已經打了近2個月的時間,印度在馬六甲海峽所建立的勢力圈已經被中國人掃**得**然無存,一旦中國需要,其集結於馬六甲地區的海空力量便可以迅速的轉向印尼,而與之相比,美國人的打擊則顯得後續無力。
雖然美國海空軍在關島仍集結有西太平洋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但這個彈丸之地完全處於中國第二炮兵部隊遠程火力的打擊範圍之內,一旦北京認為必要,關島的美國海空軍基地將在數小時之內徹底被遠程導彈癱瘓。屆時在澳大利亞北部的基地群仍未能起用之前。美國海軍不得不橫渡整個太平洋,兵力龐大的第三艦隊將從夏威夷趕赴戰場。而在這個漫長的旅程之中,中國有更多時間完成戰略調整。
當然如果美國選擇全麵的軍事衝突,那麽強大的美國戰爭機器可以動用的力量還很多:部署在波斯灣的第五艦隊進入印度洋,不過前提是美國放棄對阻止伊朗獲得核力量所施加的軍事壓力。可以調集移師東南歐的歐洲駐軍,不過前提是剛剛經曆了“顏色革命”之後的烏克蘭和外高加索地區將重新籠罩在俄羅斯人強大的軍事威脅之下。
正如邁克.李在就任伊始所說的“我們伸出雙手,卻隻握有空拳。”。美國同樣對於和中國在印尼地區打一場局部衝突同樣缺乏準備。而更為可怕的是,從種種跡象來看華盛頓竟可以感覺到中國為了其在印尼的利益,進行不惜與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打一場核戰爭的準備。在中國高層決定向巴厘島空投傘兵的同時,美國中央情報局通過多重渠道確認,中國核打擊力量竟意外的進入了全麵動員的狀態之下。
除了眾多陸基導彈發射基地進入一級戰備之外,中國第二炮兵中裝備有陸基機動型東風-31型洲際導彈的打擊旅在美國軍用偵察衛星的監視之下“意外失蹤”,2艘“夏”級(092型)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離開基地,進入渤海部署。而中國海軍新銳094型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更已深入第一島鏈之外,在1-2艘攻擊型核潛艇保護之下,進入太平洋中心地帶構築打擊世界任何角落的發射陣地。
其指揮台圍殼後的攜帶的正是中國二次核反擊力量的中堅—“巨浪-2”型戰略彈道導彈,16枚射程11000公裏,每枚可以載分導式核彈頭3-6枚,載有三枚大當量分彈頭,或6枚相對小當量分彈頭。這樣的海底巨獸—每艘核潛艇就具有攜載96枚核彈頭的能力,可以攻擊96個不同目標的能力。
當然美國軍方的核武器也在瞄準中國。眾多戰略轟炸機被分配使用核巡航導彈和核航彈打擊中國目標的任務。在任何時刻,在太平洋上都會有美國海軍2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在執行巡邏任務,它們處於對目標的打擊範圍之內,高度警戒。艇上的導彈處於戰備狀態,能夠在接到指令後,迅速發射。
“這是**裸的核訛詐?不,這是中國人在表明他們的膽略和決心!”
在決定派出B-2A型戰略轟炸機時,邁克.李對美國軍事力量的最高指揮機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成員如此說道。對於美國而言,巴厘島並非不重要,這個位於澳大利亞和印尼中間位置的島嶼,一度被五角大樓視為打破中國軍隊正全力構建中的環南中國海防禦圈的一個置關重要的楔子,但是顯然中國想要表達的意思也在清楚不過,這個由華人組成的新興政權已經被視為了與中國本土同樣不容侵犯。
美國人在1962年頂住了蘇聯對古巴危機的所揮舞起的核大棒,但是今天美國人必須學會退讓。根據中美兩國發生核戰爭的仿真試驗。即便美國對中國的導彈發射陣地發起核攻擊,作為一個有著遼闊國土的大國,陸基核力量在中國處於中堅的地位,建設有“長城工程”作為配套,為每枚導彈提供了十口以上的發射井,加上數量眾多的假發射井,美國難以第一時間清除中國的陸基核打擊力量。一旦中國進行核反擊,對美國20個人口密集的城市進行打擊,可能造成1500萬到4千萬的人口傷亡。當然核戰爭的結果如何,對於中美兩國而言,都是無法承受的。
不過即便美國人選擇了放棄,他們也需要體麵的從巴厘島撤退。美國政府不能承受中國人將一個個中央情報局的雇員從山林裏趕出來,再送到新聞記者的鏡頭之前。而同時美國也需要向中國展示他的打擊力量,來宣揚自己的技術優勢。所以B-2A型戰略轟炸機便成為了首選。數百名美國公民將會消失在今夜。消失在巴厘島中部的巨大火光之中。
蒂貝茨中校所駕駛的B-2A型戰略轟炸機在飛臨位於淡巴西冷的總統行宮時,猛的將戰機拉起,彈艙內的新型製導炸彈掛架上一枚巨大的炸彈在夜色下顯得格外的猙獰。美國軍隊的裝備序列之中,曾擁有一種名為“炸彈之母”—重達9.8噸的GBU-43
B(MPAB)巨型空爆炸彈,但這個昔日的巨無霸卻也要在蒂貝茨中校今天所投下的毀滅麵前相形見拙。
這是一枚重量高達13610公斤,名為“巨型鑽地炸彈”(MOP)的重型殺傷性武器,“巨型鑽地炸彈”的體型遠比“炸彈之母”來的“瘦長”,可以由B—2隱形轟炸機和B—52轟炸機攜帶,並從高空投放。借助慣性和衛星製導,具有很高的敏捷性,通過特殊控製係統校正飛行偏差,調整攻擊角度對目標發起攻擊。
頃刻間將美麗的總統行宮夷為平地。
而在更為北邊的新加拉加,另一架B-2A型戰略轟炸機所釋放的惡魔則更令全世界為之震驚。那一瞬間所產生的爆炸光芒令島嶼南側的中國空降兵們誤認為那是黎明的曙光,但卻隻是頃刻之間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