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裂土之王(三)

“達卡的天空已經基本被肅清了,第一波次出擊的戰鬥機大部分已經在返航的途中,本次出擊沒有任何的損失。”在煙波浩淼的孟加拉灣之上,在安達曼群島的泊地裏進行了為期3周的戰區應急維護和保養之後,中國海軍印度洋遠征艦隊的主力—“上海”號核動力航母戰鬥群又一次活躍在了戰場之上。此刻重新進入戰時工作狀態起來的航空控製室,中國海軍的精英們正在忙碌的比對著顯示屏幕上的各種數據。通過電視屏幕剛剛晉升為中國海軍大校的馬瀾艦長正密切注意著飛行甲板之上準備起飛的第二攻擊波次的戰機準備情況,以及人員和車輛的移動位置和維護。而作為航母戰鬥群的最高指揮官,肩膀上已經多了一顆將星的徐傑少將則關注著目前整個戰局的態勢。

在雷達信息的顯示屏幕之上,在雷達的工作半徑之內所有已經出動的“上海”號航空母艦艦載戰鬥群的活動,以及周圍附近海域、空域、艦船和飛機的活動全都一目了然的展現著。“看來印度陸軍的野戰防空體係並不象我們想象的那樣完備嘛!”麵對著此刻如臨大敵的同僚,馬瀾大校微笑的寬慰道。在“江蘇”號航母遭受重創而不得不返回國內進行大修之後,雖然中央軍委用晉升來表達對他的信任和肯定,但是作為一個軍人的責任,這本來理所當然的嘉獎卻令徐傑似乎變得比以前更為謹慎和小心起來。

“我們投入最優秀的艦載戰鬥機群為的就是掃除可能存在的障礙,在目前的條件下我們不得不在最為困難的想定下戰鬥啊!通知各01-06號國防動員艦準備進入逆風位置投射戰機……。”麵對著第一輪空襲的結果,徐傑少將不由得鬆了一口氣,畢竟在“江蘇”號被迫退出戰列之後,在遠離本土的孟加拉灣戰區中國海軍航空兵的戰力被明顯的削弱了一半以上。雖然集中了原先“上海—江蘇”雙航母戰鬥群中最為優秀的艦載航空兵,但是麵對著壓製整個印度東部沿海的任務,徐傑少將所麵對的依舊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如何才能打好接下來的連場惡戰已經成為了在安達曼海海域休整期間,徐傑少將壓在心頭的一塊巨石。畢竟剛剛進入藍海的中國海軍在縱橫四海的無敵霸主—美國海軍麵前依舊顯得相對年輕而稚嫩,但隨著戰線的延伸,中國海軍航空兵卻需要麵對幾乎和美國海軍同等甚至更為艱難的任務。擁有位局全球之首的12個航母戰鬥群的美國海軍擁有一套完整的並行之有效的戰備輪換規定—和平時期,每艘航母一個標準的訓練、執勤和休整周期為18個月,並各占1

3時間。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美國海軍現役的12艘航空母艦均以6個月為間歇,始終保持1

3在海外執勤或擔負作戰任務,1

3進行海上訓練,另外1

3在港內休整或進廠維修保養。

即便是僅有實際兵力1

3的處於海外執勤狀態,但強大的美國海軍仍具有同時向一熱點地區布署2個航母戰鬥群實行威懾,而一旦局勢由危機上升為戰爭,美國海軍的“艦隊緊急反應計劃”則可以在30天時間內向全球任何一個熱點地區同時集結和部署至少6個航母戰鬥群,並且有另外2個航母戰鬥群可以隨時準備增援,即所謂“6+2”方案。

與財大氣粗的美國海軍相比,中國海軍目前的情況則隻能用捉襟見肘的尷尬來形容。雖然在拱衛環渤海灣的中國人民海軍北海艦隊的武裝序列之中,還有一艘直轄市級10萬噸級的重型核動力航母—“北京”以及由前蘇聯1143.5型常規動力航母“瓦良格”號改建而成的國防訓練艦“鎮冰”號,但是作為保衛中國沿海的最後支柱,這2艘航母此刻必須維持中國東部沿海的日常戰備巡邏,以威懾日、韓等對中國海洋利益有所染指地區軍事強國,同時擔負著必要時候抗衡部署在西太平洋的美國海、空軍強大軍事力量的來犯和入侵。目前在役的2艘“直轄市”級核動力航母之中,唯有“上海”號可以進行長時間的海外部署。

在後來中國海軍總結21世紀自身發展戰略的過程之中,飽經了血與火的考驗後,劫後餘生的中國海軍精英們最終不得不痛苦的承認—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在20世紀末期中國海軍所提出的建造6艘“江蘇”級中型核動力航空母艦的“藍色方案”,才是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海軍建設方案。雖然從艦載機數量和綜合戰力方麵來衡量,6萬噸級的“江蘇”級中型核動力航空母艦僅能達到“直轄市”級重型核動力航母的1

2,但是在投入經費和建造周期上,“江蘇”級航母卻較“直轄市”級航母有著明顯的優勢。

“江蘇”級中型核動力航空母艦雖然在前期的研製過程中耗資巨大,卻周期漫長,花費了近200億美元才最終定型,曆時6年才最終在江南造船廠下水成軍。但是在後續艦的建造過程中高昂的單艦造價卻可以迅速的得到分攤和稀釋,以江南造船重工和大連造船重工在“江蘇”級後續戰艦建造的招標過程中展開的激烈競爭來看,最終“江蘇”級中型核動力航空母艦單艘戰艦可能將低至40億美元,即便加上艦載機的采購報價,一艘“江蘇”級航母最終成軍的全部耗費也不過80億美元。但是當一個民族在闊別百年之後,重新邁向大海時,迎頭趕上的緊迫感和來自外部的壓力最終令中國海軍在21世紀初葉的建設中不可避免的選擇了盲目和冒進。

在由國防科工委、總參裝備部等有關部門聯合召開的一係列研討會上,在在“江蘇”級航母順利建造的背景之下,各部委的專家顯然都沉浸前所未有的歡欣鼓舞之中。所有人顯然都已經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績,因為根據海軍部的推演,1個由“江蘇”級中型核動力航空母艦為核心組建的海空突擊集群,雖然可以在近海防禦作戰之中抵擋2個美國海軍的“尼米茲”級航母戰鬥群的來犯。但是在遠洋決戰中,卻需要由2艘“江蘇”級航母組成的雙航母戰鬥群才有可能壓倒1艘美國海軍的“尼米茲”級航母。“航母是一種進攻型的武器,建造它們的目的便是走向藍水……”。在某些權威一錘定音的發言之中,原本進展順利的“江蘇”級航母建造計劃被要求全線下馬。

原本在中國海軍中型航母采購招標中由於噸位和體型超標而落選的8萬噸級航母被重新啟用,並在總參裝備部的要求之下進行進一步的放大。在僅經過了不到4個月的修正之後,“直轄市”級重型核動力航母的設計草案便在一路綠燈的情況下獲得了通過。首艦“北京”號和2號艦“上海”號幾乎同時在大連造船重工和江南造船重工開工建設。由於時間倉促,“直轄市”級幾乎可以隻是“江蘇”級的簡單放大版,而為了節省成本原本為“江蘇”級研製和生產的彈射係統、導航設備以及自衛武器更幾乎都被直接移植了過來。這種簡單粗暴的嫁接模式,最終導致的直接結果便是,“直轄市”級重型核動力航母的首艦“北京”號性能並不近如人意,在下水之後小規模的改動不斷,遲遲不能形成戰力。

而2號艦“上海”號雖然在建設過程中吸取了許多“北京”號建造中出現的問題。但是最終下水之後,其性能也不過達到了美國海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早期型的水平。在兵棋推演之中,中國海軍不得不承認一個殘酷的事實—以“直轄市”級航母為核心組建的海空突擊集群雖然基本具備了與美國海軍“尼米茲”級航母戰鬥群一對一抗衡的能力,但是卻並沒有十足取勝的把握。為此總參裝備部不得不要求已經進入船台開始建設的“直轄市”級重型核動力航母3號艦“天津”號和4號艦“重慶”號放緩建設。在原有設計藍圖之上進行大規模的改進。

可以說中印全麵戰爭階段正處於中國海軍航母建設正從原先“大躍進”式的盲動期重新進入“小步慢跑”式的平穩期。“直轄市”級航母3號艦—“天津”號目前已經完成了船體建設的50%,而4號艦“重慶”號則剛剛完成了30%,指望他們可以趕上這場戰爭的話,無疑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戰爭已經變成了耗日持久的消耗戰了。

在後續戰艦遲遲無法到位的情況下,為了彌補前線海空突擊力量的不足,中國海軍必須另辟隙徑。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英、美、德、日、意等主要交戰國采用民用船隻改裝而成的“輔助

護航航空母艦”概念顯然給了中國海軍以靈感。所謂的“輔助

護航航空母艦”最早以美、英大國為了應對納粹德國海軍在大西洋上到處展開獵殺的狼群而以商船改造而成的小型航空母艦,他們被要求在運輸船隊前方展開,用艦載機偵察、攻擊德國潛艇,或引導水麵艦隻執行反潛攻擊。

世界上海軍曆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艘護航航空母艦是英國皇家海軍的“大膽”號,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它是由一艘被俘獲的德國貨輪—建造於不來梅伏爾坎船廠的“漢諾威”號改裝而來的,它的出現帶動了一種風潮,已經開始從“大艦巨炮”理論中走向“航空製勝”理論的美、英兩國憑借自身的工業實力,在不斷開工建造新型航空母艦的同時,將成批成批的商船改裝成為護航航空母艦。這種改建的工作最早極為簡單—對主甲板進行一些改裝,增加全通飛行甲板。將煙囪位置後移,根本無須建設機庫與島型艦橋,一艘商船便搖身一變成為了活躍於大洋之上的航母了。

而隨著戰爭的延續,這些護航航母的結構也日趨合理,從設有簡易的艦橋和桅杆到加設機庫、升降機到最終安裝先進的雷達等導航係統。護航航母最終脫離在後方捍衛海上交通線的龍套角色,走入了一線戰場。雖然由於航速和裝甲等方麵的限製,護航航母一般不直接參加與敵軍艦隊的海戰,但是對岸轟炸等支援任務卻少不了他們的身影。在1944年10月的萊特灣大海戰之中,美國海軍更有六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意外地撞上當時編組有日本最強大戰列艦的水麵艦隊—聯合艦隊第一機動艦隊,而展開了一場“小狗鬥大象”般的戰鬥,最終竟幸運的給予了對方重創,而自身僅損失兩艘護航航母。

而在登陸安達曼群島的“冰山再現”戰役中,中國海軍所臨時征用的超過200艘以上的中國、東盟各國民用船隻更在登陸戰中表現出色。其中作為直升機起飛平台的12艘大型商船更是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輔助

護航航母的作用。其中更有6艘加上滑躍甲板作為殲-13H型垂直

短距起落戰機的海上起飛平台。在“上海—江蘇”雙航母戰鬥群撤回安達曼群島進行休整的同時,中國海軍已經在開始考慮將這些大型商船進一步改裝成為真正護航航母的可行性。除了船體自身的條件之外,缺乏合適的艦載機也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殲-13H型垂直

短距起落戰機雖然被證明具備了在小型海上平台上起降的能力,但是其尾焰的侵蝕性問題以及護航航母上糟糕的維護環境都限製了這種戰機的長期部署。

不過在突擊塔吉克斯坦南部的法克爾俄-印聯合空軍基地的戰鬥中嶄露頭角的“小鷹-082”輕型前線戰鬥機給了中國海軍以一個新的選擇。這種雖然已經定型僅20年,但剛剛進入現役的武器具備起飛距離短、維護簡單等優點除了適合前線機場部署之外,也具備了在小型航母上升降的可能。而在執行了法克爾機場突襲任務之後,這種輕型前線戰鬥機被正式定名為“強-9”型輕型對地攻擊機在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已經建立了小規模的生產線維持低速生產之中。

而在接到海軍的定單之後,中航一集團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更迅速拿出了“強-9”型輕型對地攻擊機艦載型號—“強-9”H型艦載攻擊機。雖然“強-9”H型艦載攻擊機的最終型號性能相對完善,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僅能對已經完成的15架的“強-9”A型輕型對地攻擊機進行相關的上艦改進,以便於部署在安達曼海上正在進行應急改裝的4艘“島”級輔助

護航航母之上。

此刻4艘“島”級輔助

護航航母已有2艘可以勉強進入戰列—它們是舷號1010“崇明”號和舷號1011“長興”號已經進入逆風放飛位置,一架架“強-9”型輕型攻擊機正緩慢的發動雙翼之下的螺旋槳,向著孟加拉的方向滑進起飛位置,戰機的6個外掛點之上裝置的57毫米火箭彈吊艙和250千克炸彈滿載著死亡。很少有會想到這些中國海軍應急發展起來的艦種和戰機在數年之後竟會成為遼闊的中國海疆之上最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