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力量—南海揚帆

關於印度左翼陣線聯盟放棄接受中國遠征軍移交印度次大陸的核心區域,最終選擇龜縮一隅的原因。後世的史學家們曾站在各自的立場上給出了無數種答案和解釋。在中、美兩國的相關檔案資料還沒有全麵解密之前,各種冠以內幕、黑幕、秘史頭銜的無端揣測和昵想曾一度吸引過無數世人的眼球。這些幾近於推理小說的文字之中,往往將印度次大陸最終出現的如此結局的原因歸咎於以下幾個方麵。

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中、美兩大超級大國早已完成了對南亞次大陸的勢力劃分。所謂由印度左翼陣營出麵執政,建立一個富強的印度不過是中國政府掩人耳目的障眼法而已。人們猜測著在印度崩潰的過程之中,中、美、英、巴四國高層曾有過一係列秘密協定,其曆史作為或許類似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的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以及雅爾塔協定,隻是這場針對印度畢竟還不象曾經的德、日軸心那樣早已淪為了全民公敵,而美、英兩國更要在全世界麵前保持著“局外中立”的形象。因此這些會議的結果最終無法形成象《波茨坦公告》那樣統一的聲音,隻能以密約的形式被參與國封存在保險庫中。

不過還是有好事者竟從中、美、英、巴四國外交部對外公布的一些隻言片語和外事活動之中勾勒出了一張所謂“印度路線圖”的秘密會議日程表。首先在處理印度戰後問題上達成協議的據信是美、印、巴三國,在協助中國解除印度核武裝的問題上。美、英兩國的特使曾在巴基斯坦的拉合爾地區與巴基斯坦軍方當時的主要領導人—基亞尼上將進行過長時間的磋商,這些會談的內容至今都沒有向外界解密。但是人們有理由相信美、英、巴三國在考慮瓦解印度核武庫的同時,也早已商定瓜分印度中西部地區遼闊疆域的問題。

而協調中巴兩國之間步調的會議,則據說是在中國西部重鎮—蘭州召開的。在這次“蘭州會議”之中,來自伊斯蘭堡的巴基斯坦總統特使除了與中國總參謀部的代表協商了中國遠征軍入巴參戰的問題之外,有關印巴邊境的重新分割以及如何處理戰敗後的印度自然也在討論的範圍之內。最終隨著巴基斯坦政局歸於穩定,中、美兩國圍繞伊斯蘭堡倒向問題上的爭奪最終以擁有強大地麵優勢的中國逼退遠渡重洋而來的美國海軍陸戰隊而以全勝告終。塵埃落定的中、美、英、巴四國自然而然的選擇了重開談判。而這一次會議的地點則眾說紛紜。西方學者堅持認為這次最終決定印度命運的會議在美國夏威夷州首府—火奴魯魯(檀香山)展開,因為根據官方的報道當時正有一支由中國國防部副部長—吳輝上將率領的中國人民國防軍高級軍官代表團在當地訪問,而同期抵達的還是英國國防大臣約翰.裏德。因此西方史學家一直堅持這次“檀香山會議”最終決定了四國瓜分印度的協議。

而東方的史學家往往對所謂的“檀香山會議”保持著高度一致的否定和懷疑。中國官方的曆史研究團隊認定在處理戰後印度的問題上,中國政府並沒有與美、英兩國有任何的地下磋商。而一些民間團體在這個問題則顯得相對寬鬆的多,他們認為中、美、英、巴四國在處理戰後印度的問題之上必然有著一係列協商和妥協。但是對於會議的地點,他們大多認為所謂的“檀香山會議”不過是第一輪接觸,真正在南亞次大陸勢力劃分問題上一錘定音的是在“檀香山會議”一周之後在中國東部城市—天津舉行的中、美、英、巴四國會議。根據中國民間研究者收集的信息,在吳輝上將率領的中國人民國防軍高級軍官代表團結束完對夏威夷的訪問一周之後,白宮分管亞太事務的副國務卿斯文頓、英國國防大臣約翰.裏德以及巴基斯坦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塔立克.馬吉德上將均相繼抵達天津,使人們有理由相信在這座中國環渤海灣經濟圈的中心城市曾在決定印度命運的過程中發揮過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種“密約說”曾流行一時,畢竟在戰後印度的處理問題之上,從結果來看中、美、英、巴四國的確各取所需,表現出了空前的默契,相安無事。不過也有相當一部份西方史學家對“密約說”嗤之以鼻。在他們眼中“貪婪成性”的中國巨龍根本不會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遵守所謂的“密約”,印度左翼陣營之所以無法上台執政,重新統一印度,完全是由於其與中國共產黨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之上存在著“路線之爭”,這些持所謂“路線說”和“換馬說”的西方學者往往會援引印度左翼陣營的一些政策和文件試圖說明印度左翼陣營所堅持的不過是伯恩斯坦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提出的修正主義的模式,在經過了*思想洗禮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眼中,印度左翼陣營存在著嚴重的“路線問題”,因此中國共產黨人在無法說服對方改弦易章的前提下不得不選擇“換馬”。

和“密約說”一樣,堅持“路線說”和“換馬說”的西方史學家們同樣可以找到充足的證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他們往往會旁征博引的用大段大段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來說明“路線之爭”在共產國際中的“悠久”的曆史和巨大的影響。在印度左翼陣營各主要黨派在隨後歲月裏的停滯和沒落,以及印度共產黨(毛派)的迅速崛起似乎更從一個側麵應征他們的分析。

但是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或許永遠將成為一個令人匪夷所思之謎。但無論如何從後來事情的發展中來看,幾乎對新德裏崩潰毫無準備的印度左翼陣營根本不具備接管印度次大陸大部分地區的能力。在西塔拉姆.耶丘的個人回憶錄—《印度的曙光》一書中,這位親曆印度在21世紀的崩潰和重生的老人以無比犀利的筆鋒鞭笞了自己同僚當時的短視和幼稚:“盡管中國共產黨人已經拿出了十萬分的誠意,並向印度左翼陣線的絕大多數領導者展現了他們強大的物資儲備和軍事力量。與曆史上那些血腥而艱辛的革命裏程相比,左翼陣營入主新德裏幾乎不過一次閑庭信步的旅行而已。但是從印度軍政府的監獄裏走來的那些印度左翼政黨的領導者們此刻卻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上糾纏不清。在北京的日子裏,時間在每天無休止會議逝去。但會議主題往往不是如何構建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如果解決超過8億民眾的吃飯問題或者如果建立各地新的行政單位,而是印度東北部地區諸邦的獨立和巴基斯坦人吞並大旁遮普地區對民眾心理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如何在人民心目中避免成為中國共產黨附庸的形象。”

顯然自印度獨立以來所推行的“民主製度”已經褪盡了印度左翼政黨的革命熱情,他們早已遺忘了列寧所提出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在西孟加拉邦成功的長期執政,即是一座豐碑也是空前沉重的曆史包袱。印度左翼陣線早已在所謂“民主”的氛圍中蛻化成了隻會應付選舉的政治組織。軍隊和鐵腕在這些一切以“民意為先”的政客眼中,早已成了暴政的代名詞。因此在經過的反複的磋商之後,印度左翼聯盟最終以“經驗不足”和“仍不具備掌控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能力”為由拒絕了中國政府邀其入主新德裏的要求。對於印度左翼聯盟的大多數政黨而言,他們似乎相信在隨著戰爭的結束,最終印度將回到過去的軌道上去,而在“戰後拒絕與中國政府合作建立傀儡政權”的他們將最終會得到更多印度民眾的支持,而獲得在更多邦的主導權。

當然在西塔拉姆.耶丘的個人回憶錄裏還暗示了在與中國共產黨的會談之中,印度左翼陣線內有人懷有深刻的個人目的而刻意拒絕這一條件豐厚的邀請。而其中印度共產黨領導人巴塔卡列首當其衝。巴塔卡列本身在印度左翼陣線中威信就並不高,隻是由於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者)的領導人,現任印度西孟加拉國國邦領導人的卡拉特意外的由於飛機失事而喪身,才讓他坐到了印度左翼陣線領導者的位置之上。但由於被印度軍政府突然受押,使得巴塔卡列在印度左翼陣線領導者的位置上毫無建樹,在重獲自由之後,他不免感覺到來自在戰爭中風光一時的西塔拉姆.耶丘等人的威脅。如果順利的入主新德裏,毫無疑問印度左翼陣線將麵臨一次空前的大洗牌,而如果依舊龜縮於西孟加拉等地,他和眾多在戰爭期間被囚禁的印度左翼政黨領導人便依舊可以穩居高位。

便如任何的曆史事件一樣,同一段歲月總有著無數的解讀方式。但在印度左翼陣線退縮之後的最終結果卻隻能是一個。在次後的歲月裏,深陷分裂和苦難之中印度人民或許曾無數次詛咒過那些隻為了保持自身形象的左翼陣線人。如果當時他們再勇敢一點,或許印度在21世紀的曆史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但是曆史並不容許假設,直到數年之後加爾各答再度易手,日益沒落的印度左翼陣營也沒有機會彌補自己的過錯。或許這就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我們要將印度從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魔爪中解放出來。”就在印度左翼陣線選擇了退縮的時候,另一支力量卻在悄然成長。在查蒂斯加爾邦的叢林裏,一隊隊年輕的男女正在由鐮刀和錘子組成的黨旗前宣誓。在他們的身後,一股空前強大的力量正在加速集結。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印度的共產主義運動曆經曲折發展,先後建立了四個共產黨,迄今並肩共存,各自戰鬥。1920年成立的印度共產黨為反對英國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解放而長期鬥爭。1964年,受國際共運兩條路線鬥爭的影響,黨內一部分人認為印共背離馬克思主義,轉向修正主義,於是退黨,另建印共(馬克思主義)。到1969年,印共(馬克思主義)內又有一部分人認為印共(馬)背離列寧主義和*思想,而另建印共(馬列)。在印共(馬列)內部,*主義影響愈益增強,印度毛派組織紛紛湧現,先後達幾十個之多。其中,於2004年9月成立的印度共產黨(*主義)(簡稱“印共(毛)”是目前印度最大的毛派政黨,其成立後勢力迅速擴展,他們積極與尼泊爾共產黨(*主義)進行聯係,進行了廣泛的遊擊活動。

他們所在的組織和其它一些信奉*主義的印度共產黨人一起,被統稱為毛派。他的前輩、前印度共產黨(馬列主義)總書記瑪瞿穆達曾在1968年說過:“中國的主席就是我們的主席。”那些印度的毛主義者緊跟毛的理論——堅持階級鬥爭、人民戰爭,他們的核心思想就是土地革命。更重要的是,在1960年代中蘇分裂後,這些毛派分子堅定地站在中國的一邊。

從1993年至今,印度綿延的貧困山區為毛派提供了舞台,他們的勢力也從原來的4個邦擴展到印度28個邦中的13個邦。1992年,印度前總理拉奧曾誠懇地向民眾道歉,認為政府始終沒有解決好土地改革的問題,而相關的承諾其實早在獨立前就已經做出。此後,一個選舉接一個選舉,貧困地區農民的生活並為因此改善。而毛派的核心目標——土地革命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最大資本。在印度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印度農民的自殺率近年來也扶搖直上,社會分化加劇。印度媒體總是將毛派稱為毫無群眾基礎的“幼稚恐怖主義組織”,這顯然是歪曲了事實。他們一直在為窮人戰鬥,並已經發展出了遊擊戰爭和根據地。當然如何突破*的思想框架,建立符合印度情況的戰略,同樣是一個課題。

在中印戰爭中他們進一步擴大著自己的影響,在北起尼泊爾邊境,南至安德拉邦南部山區一線,他們建立了被稱為“紅色走廊”根據地。印共(毛)正努力把這一地區建成一個革命聯合區域,以進一步擴大毛派組織的影響和勢力,並最終實現其勢力範圍楔入印度重要地區,同時聯合諸如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不丹共產黨(毛主義)等其他南亞的毛派組織的目標。但是對於中國政府而言,此刻他們並不是一個良好的合作者。

“聽說中國人最為喜歡和擅長的體育項目是乒乓球,不知道你們是否與我行,反正我是對那玩意一竅不通。不難想象能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內用角度、速率和旋轉擊敗對手的民族是多麽靈巧和精明。不過美國更擅長美式橄欖球,因為我們相信勢力決定一切,強壯的體魄和團結一致的精神足以壓倒任何對手。現在美利堅隊搶截成功,球在我們這一邊。”在美國海軍CVN-74“斯坦尼斯”號航母的艦橋之上,親自坐鎮TF50“海軍遠征特遣部隊”的美國海軍第5艦隊司令帕特裏克.沃什中將一邊叼著自己最喜歡的哈瓦那雪茄,一邊得意將自己在大學橄欖球隊裏練得無比粗壯的大腿翹到自己的辦公桌上,通過手中的話筒,他正向整個艦隊進行廣播,不過他所作的並不是一場“超級碗”(美國國家美式足球聯盟的年度冠軍賽)決賽的現場直播,而是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前最終動員。15分鍾之後,“巴丹島”號和“拳師”號這兩艘兩棲攻擊艦便將展開第一波次的登陸行動。滿載著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3個營的龐大直升機群將呼嘯著駛離各自的母艦飛往預定的目標,宛如一群貪婪的賊鷗。其中隸屬於美國海軍陸戰隊第22傾轉旋翼機使用試驗和評估中隊的8架MV-22“魚鷹”型傾轉旋翼機顯得特別的槍眼。而最原本平靜的阿拉伯海之上,一艘艘滿載著重型裝備的美國海軍LCAC型氣墊登陸艇也正乘風破浪撲向那遙遠的海岸線。

印度左翼陣線拒絕入主新德裏的消息,華盛頓方麵幾乎與中國政府同時知曉。隨著印度軍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美國中央情報局便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密切監視著中國政府和印度國內的任何異動。“美國政府在解除印度核武裝的問題上給予了中國以極大的幫助,如果沒有美國空軍協助攔截,恐怕中國中部的經濟引擎—重慶已經在印度軍方的核打擊之中化為了一片廢墟了吧!”在分割印度的問題上,華盛頓從來就沒有想過要置身事外。雖然美國政府和軍隊從來都抱著坐山觀虎鬥的心態在關注著中、印這個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了爭奪21世紀唯一一張進入發達國家入場券而展開的撕殺。

雖然在戰端初開之時,以邁克.李總統為首的美國政府便看出了印度必敗的結局,而在戰爭中與中國展開的軍事、政治和經濟領域等的全麵合作,最終將印度推行了崩潰的深淵。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希望或者可以容忍中國獨自享用擊潰印度的勝利。除了從經濟角度早已打好了“讓中國軍人去流血摧毀,最終由美國商人來重建南亞。”的如意算盤之外。利用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之間的戰爭,利用巴基斯坦陸軍中的激進派推翻伊斯蘭堡的穆沙拉夫政府,再以強大的武力為後盾逼迫北京方麵接受既成事實,最終達成斷中國一臂的“大中亞戰略”更是美國政府一直以來籌措著終極計劃。

如果這一計劃得以順利實施,一個完全倒向西方的巴基斯坦將成為美國政府在中亞和南亞戰略的最好擁護者。美國無須進入崩潰的印度,麵對數以億計、有如蝗蟲的印度難民,便可以達成自己的預定戰略。這無疑是美國政府最希望看到的結果。但是由於白宮方麵低估了中國政府在巴基斯坦問題上決心和反應速度,最終在圍繞著伊斯蘭堡的搏弈中,麵對中國陸軍2個最為精銳的甲類集團軍,美國政府不得不選擇了暫避其鋒。

但這並不意味著華盛頓方麵甘心全麵退出南亞地區。實際就在新德裏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的48小時之內,美國政府便通過各種渠道向中國表達了:美國要在“建立和平、穩定的南亞次大陸新次序”中發揮“關鍵性作用”的意願。白宮分管亞太事務的副國務卿斯文頓更是**裸的表示:“在如何處理戰敗國的問題上,與接管過柏林、東京、巴格達的美國政府相比,北京方麵根本就毫無經驗可言。”其言語之中所深藏的鋒芒實際上已經昭然若揭了。也正是擔心美國可能的介入。中國政府才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希望印度左翼陣線入主新德裏。顯然在半個世紀的交手和對峙之中,中國政府很清楚美國人害怕什麽。

但是印度左翼陣線的怯懦和短視,最終令中國政府所安排的雙贏局麵歸於破產。當白宮方麵確認了這一消息之後,欣喜若狂的邁克.李總統立即命令美國海軍第5艦隊司令帕特裏克.沃什中將根據原先擬訂的預案,發動代號為“首攻”(Fi

stDown)的軍事行動。

“首攻”是一個美式橄欖球進攻術語,在美式橄欖球之中一次進攻機會被稱為“down”。進攻方必須在四次進攻機會內將球向前推進至少10碼,否則失去進攻權,改由對方進攻。如果成功將球推進了至少10碼,稱為達成首攻(Fi

stDown),可再獲得四次進攻機會。身為一名大學時代的橄欖球明星,帕特裏克.沃什中將當然明白這一代號的意義。這將意味著一次中美之間在南亞賽場之上最終攻防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