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千古奇冤-治世能臣劉表

既然東方穿越到三國,成為劉琦,成為劉表的兒子,那就隻好埋頭研究一下這位曆史人物。

對劉表的評價,曆史上負麵信息較多,如《三國誌》作者陳壽就這樣評價,“表跨蹈漢南,紹鷹揚河朔,然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

意思說劉表占據了荊州,雄霸一方,有統治天下的實力。但他們都是表麵上為人非常和氣,對人友善,但內心中對親信都猜忌,喜歡玩弄陰謀但不能有正確的決定,手下人才眾多但不能很好的使用,再加上根據個人的偏好廢棄長子,改立次子,終於導致兒子們互相欺詐,導致基業被別人顛覆,真是人之大不幸亦。

而更為流傳的是一代梟雄曹操所語“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意思是期待後代都如孫權那樣能夠發揚父兄基業,劉表的兒子如豬犬一般,毫無用處。

如此看來,劉表明顯有下列缺陷:

1.不能用人,好耍計謀,缺乏理論聯係實際。不是征戰沙場的材料。

2.廢立嫡長子,因個人偏好改立幼子,導致百年後子孫相殘。

但拋開這些因素,我們若進入浩瀚史海中,可以發現劉表是治世之能臣,下麵東方說說自己的理由:

1.劉表在曆史上一心做一個能臣,若要能臣去做征伐之事,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確實有點困難。

在曆史上也隻有曹操獲得如此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我們可以敬仰曹操這樣的人物,但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梟雄都成為能臣,更不能要求所有能臣都成為梟雄。

十七歲時,劉表就曾向自己的同鄉兼老師——當時的南陽太守王暢提出:“奢不僭上,儉不逼下,蓋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恥獨為君子。府君若不師孔聖之明訓,而慕夷齊之末操,無乃皎然自遺於世!”這段話是針對王暢過於簡樸的生活作風而提出的疑問,並且充分表明了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見解。

青年時期的劉表沒有仿效當時流行的隱居山林的清流作風,而是積極地投身仕途,被大將軍何進辟為掾屬,很受何進的賞識,後來被升為北軍中候,掌管禁軍。初平元年(190年),原荊州刺史王睿被孫堅殺死,何進向朝廷推薦了劉表擔任荊州刺史,這也顯示出何進對劉表的偏愛及對劉表的能力和才華的肯定。

2.平定荊州內外,成為一方霸主。

當時的荊州形勢相當複雜。“江南宗賊盛,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眾。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阻兵作亂”,而劉表卻是“單騎入宜城”。麵對荊州混亂的局麵,劉表顯得從容鎮定,沉著冷靜,並果斷采取了一係列措施迅速穩定了局勢。首先,他爭取了當地具有很大影響力的蔡、蒯兩大家族的信任和支持,並征求他們的建議。

當時蒯良、蒯越兩兄弟都頗有才識名望,蒯越說“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又認為“宗賊帥多貪暴,為下所患。越有所素養者,使示之以利,必以眾來。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繈負而至矣。”還建議劉表“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

蒯越的建議則是極富實幹精神的,劉表采納蒯越的謀略,“使(蒯)越遣人誘宗賊,至者五十五人,皆斬之,襲取眾多,或既授部曲”,一舉殲滅了宗賊勢力,後來他又平定了零陵、長沙等郡,扭轉了荊州的混亂局麵,劉表自己也晉升為荊州牧、鎮南將軍。

經過幾年努力,劉表成為一個僅次於兩袁兄弟的一股強大勢力,“南收零、桂,北據汗川,地方數千裏,帶甲十餘萬。”說到這裏,誰還能說劉表是“虛有其表”呢?完完全全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實幹家!

3.治理荊襄,出現太平景象。

劉表控製荊州以後,對於屬地的管理也是勵精圖治,有條不紊,貢獻良多,體現出一代能臣的本色,把荊州治理得有聲有色,之前“人情好擾,加以四方震駭,寇賊相扇,處處糜沸”的荊州,變成了“萬裏肅清”的東漢後期最後一片樂土。

在對外問題上,劉表采取了擁兵自重的正確政策,盡量避免發生大的衝突,以免造成老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

在經濟上,劉表有效利用了當地各大家族的勢力,推行了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農業生產得到了很大的恢複和發展,荊州地區的百姓“大小鹹悅而服之”。

對劉表的這種評價,莫說是在後漢軍閥混戰時期,就是在局麵相對平靜的三國鼎立時期,也是獨一無二,是別人所無法得到的。

劉表“起立學校,博求儒術”,對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由於政局穩定,各方人才紛紛從各地遷往荊州,人數數以千記,其中既有像水鏡先生司馬徽這樣的名流,也有像徐庶、石廣元等青年才俊,甚至還有後來大名鼎鼎的諸葛亮等。

試問,一個虛有其表之人能有如此輝煌的政績嗎?如此的“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難道是一個虛名無實者所能做到的嗎?可以這樣說,劉表的確是一代能臣,他的有效管理讓各路諸侯羨慕不已,對於其治理下的荊州都是垂涎欲滴。魯肅就曾經對孫權這樣評價荊州:“沃野千裏、士民殷富”,這也算是對劉表恰如其分的評價了。

(上麵是為劉表鳴冤,今晚還有一更。各位大大,看到東方碼字之辛苦,多多投票推薦與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