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動**的跡象

在起起伏伏的商海之中,長城公司從房地產上大撈了一筆,紡織、服裝和玩具廠則步上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春風,更上一層樓。就連孟師傅食品公司,也在新產品的推出上大獲成功,與連鎖便利店一起,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如果從身價來算,孟有田已經踏入了億萬富翁的行列,位列香港富豪的第一陣營之中。但那時並沒有富布斯或者其他的什麽排名,孟有田也樂得低調,免得被壞人盯上。

一九六一年,孟有田的大女兒在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畢業,開始逐漸接手在香港的二十多家連鎖便利店業務。

孩子們長大了,孟有田並不服老,但也不由得感慨一代新人正在迅速成長,精力和學識都不是他所能比的。或許之前給孩子選擇專業時,他施加了影響,但孩子懂事,學習努力刻苦,為下麵的弟妹們作出了好的榜樣。而讓她接手一項大產業,孟有田也含有鼓勵的意思,讓後麵的幾個孩子能夠更有動力。

“在孟家,隻要你有能力,不管是男孩女孩,都可以執掌家業。”孟有田曾不隻一次在孩子們麵前如此表示,“如果不成器,就甭想著我能容忍你們當敗家子。到時候我全都捐了,一個錢兒也不留給你們。”

對此感到頗有壓力的自然是孟有田的幾個兒子,連帶著他們的母親也變得嚴厲起來,都希望自己生的兒子更出息。

“不要求你們象大丫那樣年年優等。但你們都得拿到大學文憑。”孟有田麵對幾位老婆的嚴苛,又不得不出來給孩子們重新闡述自己的方針,“將來是從政,還是從商,或者有其他的理想,這個大學文憑都是敲門磚,是你們能在上層社會混的通行證。老爹辛辛苦苦,給你們打下了一個好基礎,使你們有一個較高的起點,你們要珍惜。要努力。”

“你們呢。別太逼著孩子,別給他們太大的壓力。”孟有田對幾位老婆也傳授了教育理念,“學習上呢,不要老跟大丫頭比。非拿個優等才是好孩子。我的產業和錢呢。以後是分給你們四個的。你們再看著誰有這方麵的才能,就交給誰去打理,難道非得讓孩子們個個都去學商業。去做個商人?他們有自己的偏好,就由他們去發展好了。日後當個律師,當個科學家,當個醫生,或者從政作官,不都是很好的嗎?”

話說到這份上,大家也就明白了。柳鳳有九龍堂的老人兒在公司,不必親自打理;紫鵑和小嫚早已經各把一攤,也熟悉和掌握了手中產業的管理和運作;阿秀不善經濟方麵的事務,一直沒有插手公司事務。大丫無疑是頂替了母親的角色,接手了一個產業而已。

可惜大丫頭是個女孩子,阿秀作為母親堅決反對女兒離開自己身邊。孟有田不得不從公司裏選人組成精幹班子,前往新加坡置業發展。雖然此時新加坡還未獨立,但已經完全自治,並剛剛成立了經濟發展局,進行招商引資。

給外資的政策是優惠的,勞動力成本也低廉。新加坡又是印尼、馬來西亞兩地的主要轉口貿易中心,在出口導向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上,長城實業又已經相當有經驗。將產業進行轉移並擴大,更是孟有田力求保險的策略之一。

那裏的華人占多數,不太會有語言和習慣上的不適應,應該可以作為一個避風躲清靜的地方。隨著國內形勢的變化,孟有田不得不提前做出預防的措施,為了自己,更為了家人。

動**的跡象已經有所顯現,五九年至六一年,正是爆發第三波逃港潮的時間。此時正值香港的輕工業開始起飛,工廠需要大量年輕力壯的青年人,而新移民有助降低工資成本。所以,港府采取“抵壘政策”,即偷渡者如果成功抵達市區,就不會被遣返,並獲發身份證。生活的困難,以及港府的歡迎態度,造成了大批內地百姓湧入香港。

對這些入港的同胞,孟有田是盡力幫助的。一方麵盡量多招收些入港同胞進廠做工,一方麵自掏腰包給剛入港者派發一些食物。

“我們還能提供更大的幫助,比如說你手裏那些收租的房子,是不是能拿出來一些,暫時讓他們居住。”顯然,秦憐芳比孟有田更加憂心衝衝,而且更加關心這些同胞,“看到那些在街頭露宿的人們,我心裏可難受了。”

孟有田沉默了片刻,說道:“招收進工廠的倒是可以暫時住在出租房裏,可畢竟出租房的設計不是供很多人居住的。可不是我光想著賺錢啊,我是覺得建些簡易房讓更多的人有了遮風擋雨的地方更好。”

“那就建啊,你不是有很多地皮嗎?閑著也是閑著,我也出錢,把錢都花了也沒關係。”秦憐芳理所當然地催促道。

“你的錢?那也是我賺來分給你的。”孟有田哼了一聲,說道:“怎麽,現在不嫌我這個資本家賺來的黑心錢了,怕是隻嫌錢少了不夠用吧?”

“都這個時候了,你還不忘了跟我爭是非。”秦憐芳不悅地拍著輪椅扶手,說道:“要不是這腿,我——”

“別說了,跟你腿有什麽關係,別自怨自艾了,這事兒我去辦好了。”孟有田無奈地歎了口氣,知道秦憐芳正處在鬱悶、迷惘、憂心等複雜的情緒當中,自從得到消息,彭dh被扣了一大堆帽子的時候,她就是這個樣子。

秦憐芳長出了一口氣,迷惑而期待地望著孟有田,“孟大哥,我昨天去街上派發食物了,和一些人談了話,竟然發現他們中有黨員幹部。”

孟有田想了想,采用了曆史上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對逃港問題的敏銳思路作了解釋,“這是政策有問題,不在於什麽覺悟不高,也不在於什麽資產階級的**,而在於錯誤路線所導致的國民經濟凋敝,以及由這種凋敝所帶來的艱難民生。”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