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勾心鬥角
澤在十月七日托講攻,也是丹奈戶
論才能。方士謙不比陳必時差,能夠成為6軍上將、當上一方大員。肯定有兩手,不然下麵的人也不會服氣。
方士謙隻差一樣東西:運氣。
確定攻台作戰總司令的時候,方士謙是第二號人選,排在陳必時前麵,他沒能選上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年紀偏大。不見得扛得住;二是在製訂戰爭計劃的時候老毛病犯了,去療養院住了大半個月。
相對而言,年紀肯定是次要問題,畢竟陳必時也六十來歲,不見得多年輕。
等他出來的時候。人選已經定了下來。
戰爭頭幾天。方士謙還有點幸災樂禍。特別是美軍參戰之後,他更加覺得沒被選上是一件牽運的事情。在美軍的絕對製空權與製海權麵前,換任何人上去。結果都一樣,肯定得全線潰退。
到了八月上旬,方士謙看出了點苗頭。
陳必時指揮的攻台部隊確實在敗退。隻是沒有節節敗退,而是有計劃的敗退。
更讓方士謙看不下去的是。陳必時一直讓五十四軍頂在前麵,不惜代價的攻打台北。方博輝也就算了,作為軍長,肯定不會去危險的地方。問題是,五十四軍是方士謙的娘家。就像陳必時與十五軍一樣。
五十四軍打殘了,最受傷的肯定是方士謙。
不管怎麽說,方士謙看不下去了。
也就在這個時候,方士謙在高層會議上對陳必時的攻台作戰行動提出質疑,認為陳必時犯了嚴重錯誤。
方士謙的意圖很明顯:取代陳必時。
可惜的是,他的運氣確實差了一點。
就在高層聽信了方士謙,對陳必時的攻台部署產生懷疑的時候。日軍第七師登台、美軍加大了海空投入,台海戰局風雲突變。
不管怎麽說,這咋,時候換帥是最不明智的決定。
再說了,誰都知道陳必時與十五軍的關係,總不能讓戰場上的中流砥柱受到影響吧。
這個時候,方士謙也看了出來,陳必時的部署沒問題,而且一直朝著既定目的前進,隻不過不是在一周之內收複台島,而是預料到美日的軍事幹預,要用持久戰獲得勝利,將戰火控製在台島上。
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陳必時走的才是正途。
雖然在美日不出兵幹預的情況下,在一周之內收複台島不是沒有可能。但是絕對不能把國家統一的重任寄托在一個無法肯定、甚至無法掌握的因素上。既然美日必然出兵幹預,就得做好充足準備。
方士謙明白這個道理,還是個比較正直的軍人,可是運氣確實不行
不明白這咋。道理的,肯定是不懂軍事的政客。
不能在一周之內打下台島不是關鍵,丟掉製空權與製海權也不是關鍵,問題是,竟然沒能在地麵戰場上掌握主動權!
不管怎麽說,號稱“百萬雄師。的6軍可是全球第一。
六十年前,這支剛網打下天下、隻有小米加步槍的軍隊在沒有海軍、隻有有限空軍、連炮兵都沒多少的部隊就在朝鮮半島上擊敗了剛剛打贏世界大戰,有全球最強國力做後盾,得到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與空軍支持的美軍。
先烈能做到,為什麽後人做不到?
半個多世紀的展,不但有全球第二強經濟體,還有各種各樣的先進武器。即便空軍與海軍仍然有差距,地麵戰場上的優勢卻非常突出。
在很多人看來,不管是羽式主戰坦克、傷式自行榴彈炮步兵戰車,還是“衛士”係列火箭炮、“東風。係列戰術彈道導彈,都不比美國6軍的同類裝備差,部分裝備還要更好一些。
有這種看法的不僅僅是普通老百姓。
準確的說,有人希望普通老百姓有這樣的觀點。
陳必時沒能打下整個台北。甚至沒能守住半個台北,最終還退出桃園縣城,肯定讓很多人感到不滿。
這個時候需要有人出頭,而出頭的人就是方士謙。
對陳必時的質疑把方士謙推到了風口浪尖。
問題是,方士謙也不是笨蛋。陳必時指揮的攻台部隊在丟掉桃園縣城之後,沒有一口氣退回台中,在楊梅鎮穩住了戰線,已經算得上“大獲全勝”換任何人上去。都不可能做得更好。
可以說,在八月十九日之後,誰也替不了陳必時,也沒人願意去替換陳必時。
正是如此,方士謙在這個時候提出反攻台北。
這也是不得已之舉,因為方士謙知道陳必時會反對這個提議 並且拿出非常具有說服力的反對意見小高層也不可能完全忽視陳必時的意見。自然不會讓他去取代陳必時。搞到最後必然是分工合作。
一個負責守住現在的戰
方士謙料得非常準確。結果與他預料的幾乎絲毫不差。
更重要的是。方士謙為自己留足了後路,即在走馬上任之前,不但讓上麵同意在派遣二十軍的基礎上、將早些年一直部署在福建地區的四十一軍派過來,還讓高層答應將鎮守遼東半島、主要應對朝鮮半島的三十九軍派往前線。
隻不過,方士謙算漏了一點,即三十九軍過不了台灣海峽。
在去台島的路上,方士謙才真正明白了陳必時為什麽要以守代攻。雖然一百多公裏寬的台灣海峽早已算不上天塹,甚至連快艇都擋不住,但是這條“大水溝”仍然給軍事行動帶來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物資送不上去,重裝備送不上去,人員送不上去,什麽都是白搭。
十多天裏,方士謙一直在忙著做一件事情:把二十軍與四十一軍的重裝備送過去。
這一部署的原因很簡單:二十軍與四十一軍的所有重裝備加起來也隻有三十九軍的三分之二,兩個軍後勤需求的總和大概隻有三十九軍的八成。但是兩咋。軍的綜合戰鬥力並不比三十九軍差,特別是在裝甲力量難以揮作用的情況下,擅長在南方水網地區作戰的四十一軍就比三十九軍更適合登6台島。
落實到細節處,問題就更加明顯了。
拿運送坦克來說,因為羽式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過五十噸,即便減重。也在五十噸以上,而咕式主戰坦克在減重之後不到四十五噸,因此能夠運送咕式主戰坦克的快艇與快渡輪比能夠運送羽式的多出了近兩倍!
三十九軍上不了台,恐怕是方博輝最失算的地方。
在他看來,如果能夠把三十九軍派上去替換五十四軍,再加上四十一軍與二十軍,打下台北的把握並不下。
沒有三十九軍,就沒有突擊力量,打下台北的難度徒然提高了不少。
問題是,方士謙已成騎虎,要是他敢實話實說,不但會失去越陳必時的機會,連之前的位置都保不住,還會顏麵盡失。
說得難聽點,就是晚節不保。
對於一個服役了快半個世紀的老將來說。“晚節不保”恐怕是最大的災難。
為了麵子,方士謙連死都不怕,還會在乎別的嗎?
沒有回頭路可走,也就隻能孤注一擲。
問題是。到了九月份。給方士謙孤注一擲的機會都不毒了。
九月二日,日軍第十師抵台。僅僅一天之後。美軍第三步兵師就到達了基隆港。雖然受基礎設施限製,這兩支新增部隊都無法立即投入戰鬥。光是物資轉運與部隊部署就得花上好幾天,但是局勢再明顯不過了,如果方士謙再拖下去,等到美日聯軍起進攻,他的攻擊部隊就將交給陳必時。
拖到九月六日,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美日聯軍將在未來四十八時內起進攻。
最明顯的跡象就是美軍開始加強前沿部署,並且增加了戰術偵察力度,以往每天隻有幾架無人偵察機出現在楊梅鎮上空,到了九月六日白天,這咋。數量增加到了十幾架。而且監視範圍擴大了好幾倍。
如果不打算進攻,美軍有必耍提高偵察力度嗎?
日軍的部署也不含糊,第十師沒有留在宜蘭,而是沿著第七師開辟出來的大漢溪進軍線路。正在向石門水庫東邊的複興鄉集結。
按照陳必時的判斷,美日聯軍將齊頭並進,美軍在沿海平原上進攻。日軍在山區進攻。
這也符合美日軍隊的性質。即美軍是擅長在濱海地區作戰的6戰隊,而日軍第十師駐地東邊就是富士山,算得上是日本6自少有的“讓。地部隊”。
不管怎麽說,方士謙再也不能拖下去了。
六日下午,陳必時向高層提交了一份報告,即要求在美日聯軍起進攻之後,統一調度與指揮登島部隊。
雖然這與之前的安排相悖,但是高層基本上同意了陳必時的請求。
受此影響,當天傍晚。方士謙下達了準備進攻的命令。
他不是不知道輕重,隻是不想讓一個月來的努力白費,更不想給五十年的軍人生涯畫上一個遺憾的感歎號。
雖然搶先起了進攻,但是很多問題靠精神意誌解決不了。比如按照計劃。四十一軍與二十軍的物資要到九月十日才能全部到位,在方士謙下達進攻命令的時候,兩個軍的物資隻夠消耗四十八小時,而且還沒有包括前期炮火準備。
四十一軍與二十軍有可能在兩天之內打回去,占領整個台北嗎?
別說陳必時,恐怕連方士謙都沒有抱多大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