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努力爭取
。..中國高層突然答應美國開出的條件,停止針對倉球四聳滯饑的戰略反擊之後,連參與接觸的俄羅斯與法國外交官員都有點不敢相信,因為以當時的情況,中國高層完全可以在第四次戰略反擊之後再降低身段。
隻需要再來一次,就能使美國的軍事衛星係統全麵癱瘓。
中國在這咋,時候突然停止,讓很多人都覺得無法理解。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中國高層怯戰的直接表現。
問題是,如果中國高層怯戰,就不應該把自己推到全世界的對立麵上,在打擊美國的時候順帶幹掉了不少其他國家的衛星。
提出接受美國的提議,停止戰略反擊的不是政治家,而是軍人。
不是別人,就是陳必時!
如果說陳必時怯戰,恐怕沒人會相信。
冷靜下來,細心思考就會發現,陳必時非常精明。與他在高層會議上的觀點一樣,戰略反擊必須有目的,隻有達到目的的反擊才是有效反擊,而中國發起戰略反擊的目的無非有兩個,一是陳必時在會議上提出來的,即瓦解美軍的軍事係統,另外一個就是確保中國大陸的戰略安全。
雖然隻摧毀了全世界一半的衛星,而且美國的軍事衛星毀傷率還不到一半,但是經過三次打擊,美國的軍事衛星係統已經全麵癱瘓,比如凹係統就損失了接近四成的衛星,結果是無法繼續正常工作。至少需要三年時間才能恢複正常。其他軍事衛星係統的情況相差不大,都無法在兩三年內正常使用。
對於一場地區戰爭來說,兩到三年足夠決定戰爭勝負了。
達到了第一個目的,就得爭取達到第二個目的,即確保國家的戰略安全。
如果一口氣摧毀全部衛星,即便能讓美國在未來五年、甚至十年之內無法獲得健全的軍事衛星係統,也將讓美國變得肆無忌憚。
剩下的半數衛星,實際上成了要挾美國的把柄,讓美國在做出任何戰略決策的時候都不得不投鼠忌器,擔心中國會在極端情況下,采取更加極端的戰略報複行動。
不管怎麽說,通過這次反擊,中國已經表明了決心。
敢於站在全世界對立麵上的國家,還會懼怕美國嗎?
再說了,真要進行第四次反擊,肯定會傷到國際空間站,到時候就不是敢不敢站到全世界對立麵,而是必然成為世界公敵。
不管是軍人還是政治家,都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從戰術層麵上看,這三次戰略反擊的意義更加明顯。
失去了旺導航係統之後,大批彈不得不送回工廠進行改裝,增添激光導引頭,成為“寶石路”係列激光製導炸彈。當然,部分裝備了四舊,即慣性導航係統的炸彈仍然能夠繼續使用,隻是無法用來進行精確轟炸。
進行精確轟炸時,美軍隻能會到舊剛年那場戰爭的狀態,即大量使用激光製導武器。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除了旺之外,隻有激光製導武器與電視製導武器的攻擊精度能夠滿足實戰要求。
顯然。這就是關鍵所在。
激光製導武器與電視製導武器不但容易受到氣象條件影響,比如在大霧天氣,這兩種製導方式都不太靈便小還容易受到幹擾,比如在對付具有玻璃外牆的建築物的時候,就無法使用激光製導炸彈。
更重要的是,這兩種製導方式都需要戰鬥機到目標上空去冒險,或者接近目標。
對於已經習慣了在上百公裏之外,離敵人的野戰防空係統遠得很的時候投下炸彈,就算完成了轟炸任務的美軍飛行員來說,到目標上空去投彈,絕對不是一件輕鬆事。恐怕最高興的就是燃的飛行員了。
當然,旺癱瘓造成的影響還不止這麽點。
比如在行軍作戰中,美國大兵不得不重新拿起軍用地圖,並且學會使用指南針,搞清楚複雜的城鄉道路。
在進行炮火支援作戰的時候,美軍炮兵也得向前輩學習。
相對而言,這些問題都能克服,而因為偵察衛星係統癱瘓而導致的很多問題卻很難在係統恢複之前得到克服。
要知道,美國的偵察衛星為美軍提供了四成以上的戰術情報!
更重要的是,需要衛星提供的戰術情報,往往都是偵察機、偵察兵等等其他戰術偵察力量無法到達與無法獲取的。
偵察衛星係統全麵癱瘓,等於讓美軍喪失了“知彼”的能力。也就失去了製信息權。
雖然實際情況沒有這麽糟糕,畢竟美國有數百架召、3、2、比一巫、四3等“電子。飛機打頭的都與電子有關,還有不少的戰術偵察機,甚至擁有從未公布過”州米戰略偵察機。仍然擁有較為可觀的信息優勢。但嚏洲不州相比,美軍的製信息權肯定被削弱了不少。
從本質上講,凹癱瘓產生的直接後果也是美軍的製信息權被削弱。
這些影響體現在作戰行動上,就是美軍的戰鬥節奏大大減慢。反應速度、決策能力等等都因此被削弱。
結果就是,在與中隊作戰的時候,美軍的優勢就不那麽明顯了。
雖然從實際情況來看,美軍仍然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特別是在美軍擴大了打擊範圍之後,中隊的製信息能力變得可以忽略不計,讓美軍能夠在較慢的戰鬥節奏中繼續保持較為明顯的優勢,但是從根本上講,美軍已經喪失了絕對優勢,而且在短期內不大可能取得絕對優勢,不得不與中隊打一場相對原始的地麵戰爭。毫無疑問,這正是美軍指揮官一直在避免出現的情況。
別說像六十年前那樣,就算按照二十一年前的海灣戰爭的模式與中隊交戰,美軍的勝算都不是很大。原因很簡單,中國不是伊拉克,台灣也不是科威特,自然環境的巨大差別與文化因素產生的影響,足以抵消美軍的技術優勢。
陳必時需要的,就是這麽一個結果。
隻是誰也不能否認,要想將陳必時爭取的優勢發揮出來”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發揮本土優勢。
在台島上作戰,即便不考慮台灣海峽造成的影響,也無法發揮本土優勢。
別的不說,至少絕大部分台灣人並不認同大陸為了國家統一發動的戰爭。比如在高層製訂的撤退計劃中包括了大約三分之一的台灣人,而實際上願意撤回大陸的台灣人隻有不到五十萬,不到估計數量的十五分之一。
陳必時沒有去過台灣,可是他非常清楚島上的情況。
作為一個務實的軍事家,陳必時非常清楚,果真像宣傳的那樣,台島人民張燈結彩的迎接大陸軍隊,燃放鞭炮慶祝統一的話,這場戰爭早就結束了。實際情況是,超過半數的台灣人對待這場戰爭的態度非常冷漠,不支持任何一方。
隨著美日聯軍在北方戰場上取得重大勝利,戰場局勢出現轉折,台島民眾的態度也出現了微妙變化。雖然盤踞在台島南部的力量並沒擴大征兵範圍,但是越來越多的台灣人主動參軍服役。除了戰爭對經濟造成破壞,產生了更多的失業人口之外,也與台灣民眾對待這場戰爭的觀點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認為台軍能夠取勝,參軍服役不失為保護自身利益的有效辦法。
撤退勢在必行,誰也無法阻擋。
從十四日開始,撤退工作就按照計劃開始了。傷員與戰俘得到優先照顧,然後是貴重的軍事物資與武器裝備,排在第三位的是願意返回大陸的台灣民眾,最後才是成建製的前線作戰部隊。
到十五日,已經有大約四千名傷員與戰俘回到大陸。
雖然撤退工作正在加速,但是按照最樂觀估計,至少需要十天、也就是要到二十三日才能全部完成。
按照陳必時的安排,羅耀武在十五日上午命令二十四軍與二十七軍向被突圍。
此時,十五軍已經利用美軍集中力量轟炸大陸目標的機會到達濁水溪北岸,並且設置了防禦陣地。雖然時間倉促,陣地還不夠牢固。而且這條台島上最大的溪流北岸也沒有能夠堅守的基礎,但是羅耀武對十五軍有足夠的希望,畢竟等下需要對付的是台軍,而不是戰鬥力更加強大的美軍。
需要羅耀武擔心的不是十五軍,而是二十四軍與二十七軍。
這兩支早就精疲力盡的部隊在突破台軍包圍圈的時候遇到了很多麻煩,即便不考慮士氣與鬥誌,因為各級部隊的減員情況非常嚴重,有的排的實際兵力甚至不到一個班,麵對台軍的重重防線,突圍戰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隨著美日聯軍緩過氣來,如果不能在十六日突破台軍防線,二十四軍與二十七軍肯定會全軍覆沒。
如果不是陳必時命令禁止,而且上麵早就做了規定,恐怕羅耀武在十五日上午就飛赴前線,親自指揮二十四軍與二十七軍的突圍行動。
前線司令部的官兵都知道,羅耀武與陳必時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將領。
如果說陳必時在指揮作戰的時候冷靜得像塊冰,那麽羅耀武就是一團從不熄滅的火。
當時,感到焦急的不僅僅是羅耀武,還有跟隨石磊磊回到前線司令部的葉振邦等人。
被關了快一天,是走是留沒個說法,那幾個空降兵能不急嗎?,如欲知後卓如何,支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