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兵力緊缺
韓軍D集團軍覆滅。對美韓聯軍來說,絕對是一次慘痛打擊。
在這場耗時六天的會戰中,雙方總共打了五場戰役,即第三次熙川戰役、第二次江界戰役、惠山戰役、第二次丹東戰役與第二次莊河戰役。中國軍隊總共出動一百一十萬,殲滅韓軍近三十萬,斃傷俘美軍兩千餘人。美韓聯軍動用兵力近百萬,斃傷俘中國軍人六萬餘,還殲滅了三萬多朝鮮人民軍與遊擊隊。
不管是按參戰兵力、還是交戰區域計算、或者是同時打響的戰役數量,這都是朝鮮戰爭打響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
隨著戰役結束,交戰雙方都打得精疲力竭。
韓軍損失的近三十萬官兵主要集中在D集團軍,二十二萬韓軍與朝鮮偽軍覆滅。新參戰的E集團軍與F集團軍也有不小的傷亡,總計損失了近六萬人,其餘就是協助美軍解圍的A集團軍與B集團軍,大約一萬多人。
美軍傷亡集中在第二機步師,正麵防禦的第二騎兵師與第七步兵師沒有多大損失。
與之相比,中國軍隊的傷亡主要集中在第十五集團軍、與之配合的新編集團軍、以及民兵縱隊上,僅民兵縱隊的傷亡就超過三萬人,大多是在從後方往前線運送物資的途中被美軍炸死炸傷。
雖然會戰結束的時候,中國軍隊因為後勤保障過於艱難,主動撤退到了鴨綠江與圖們江北岸。沒有留在朝鮮境內,但是中國軍隊仍然取得了這場會戰的最終勝利,而且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勝利。
可以說,這是進入本土保衛戰之後,中國軍隊取得的最重大的勝利。
打完這一仗,戰場形式已經悄然改變。
對另外一方來說,情況卻並非如此。
再次損失二十多萬官兵,而且陣亡人數又高達十多萬,韓國的樸太玄政權已經是風雨飄搖了。
雖然受拜倫剛剛訪問首爾影響,樸太玄並沒下達撤軍命令,在高壓政策的作用下,韓國也沒有爆發大規模反戰示威遊行,但是會戰結束後,樸太玄密電黃真尹,讓韓軍停止一切在中國境內、以及針對中國的進攻行動。
即便是補充到朝鮮東北部地區的韓軍二線部隊,也以剿匪為主。
也就是說,韓軍將不再參加又美軍主導的進攻作戰行動。
當然,樸太玄並沒公開發表聲明。
換個角度看,韓軍沒法繼續打下去,也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D集團軍覆滅之後,在前線作戰的韓軍隻剩下A集團軍與B集團軍,而且這兩個集團軍也有不小損失,戰鬥力大打折扣。為了補充A集團軍與B集團軍的損失,E集團軍與F集團軍被拆散了編入這兩個集團軍。如此一來,跟在後麵的就隻有G集團軍了,而這個集團軍又被派往朝鮮東北部,彌補D集團軍留下的空缺。
這下。韓軍已經無兵可派。
更嚴重的是,在一線部隊後方,有著近五百公裏的防禦空白區。駐紮在這一區域內的韓軍不到十萬人,還都是戰鬥力奇差的二線部隊。
要命的是,在這一區域內,有近百萬朝鮮偽軍!
朝鮮偽軍,實際上就是韓軍扶持的地方治安部隊,大多是投降後改編的朝鮮人民軍。這樣的軍隊,不但不能上前線作戰,在後方也不穩固。
說得簡單點,朝鮮偽軍今天可以投靠韓軍,就能投靠中國軍隊。
要不是中國軍隊也精疲力盡,沒法立即發動新一輪進攻,隻要再次渡過鴨綠江,就能光複大半個朝鮮,不但能夠逼迫盤踞在鴨綠江口與遼東半島的美韓聯軍主力撤,說不定還能像六十多年前那樣,一口氣打過三八線,占領首爾。
麵對這一情況,帕特裏奇不急才是怪事。
隨著韓軍喪失戰鬥力,美韓聯軍不但進攻乏力。連防守都成問題。
打到這個時候,帕特裏奇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繼續守在丹東與莊河,保住進攻的希望,還是幹脆撤回朝鮮半島?
如果由他來選擇的話,肯定會選後者。
撤,韓軍的A集團軍與B集團軍還能鞏固後方防線,三個美軍師也能在戰線上站穩腳跟。等到補充兵力到達,再設法在中國軍隊發起進攻的時候消耗其有生力量,說不定還能再次渡過鴨綠江。
問題是,中國軍隊會再次入朝作戰嗎?
東南方向上的戰爭已經打響,隻要美韓聯軍撤走,中國軍隊入朝的可能性並不大,最有可能沿著鴨綠江部署防線,守好國門。
與才開戰的時候相比,此時的中國軍隊已經不缺乏兵力,有幾百萬大軍。
這樣一支軍隊,隻要有足夠多的,就能構築起一道足夠堅固的防線。
隻要退回朝鮮,美韓聯軍要想再次打,就沒有那麽容易了。
更重要的是,從戰略上講,美韓聯軍絕對不能撤退。
主動退回朝鮮,等於承認進攻中國本土的作戰行動失敗。到時候,別說反攻,能不能在中國東南戰場上站穩腳跟都是個問題。
要,這種戰略方向上的重大勝利,肯定會對中國軍隊的士氣產生巨大影響。
說得簡單點,能在條件惡劣的東北戰場上取勝,為不能在更加有利的東南戰場上取勝呢?
從政治上看。也不會允許帕特裏奇從東北撤軍。
奧康納剛剛宣布要將這場戰爭進行到底,大話已經說了,美軍就從中國撤軍,這讓美國總統如何下台?
再說了,世界各國都看著美國呢。
別說像俄羅斯這種希望看到美國出醜的大國,就連眾多歐洲國家都沒表態,如果美國此時承認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作戰行動失敗,這場仗就沒辦法打了。
不能撤軍,就隻能增兵。
立即增派地麵部隊顯然不大可能,就算奧康納承諾的國民警衛隊已經完成動員,第四步兵師的重建工作也在加緊進行,幾個之前撤編的陸軍師團也已開始組建,可是要將這些部隊送往前線,特別是配套的重型武器裝備,確實是個嚴重問題。
當然,國民警衛隊能否在一線戰場上擔當重任也是個問題。
等到第四步兵師完成重建,其他正規師團形成戰鬥力,也得是一季度末、二季度初的事情了。
在此期間,帕特裏奇能夠得到的地麵援助非常有限。
如此一來,就隻能在空軍與海軍身上做文章。
加大空中投入勢在必行,萬幸的是,空軍的動員工作進行得更早。
到二零一三年初,除了F-A的生產線早已開始全速運轉。以每月數十架的速度產出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之外,美國還重啟了B-A的生產線,以二十四億美元的單價從諾思羅普公司采購了數十架,將B-A機群的規模擴大了三倍。F-A的多用途改進型,也就是與F-1E類似的FB-的設計工作也已完成,即將投產。F-3係列戰鬥機的量產工作已經安排下去,空軍的F-3A最先量產,然後是海軍的F-3C與陸戰隊的F-3B,第一批F-3A將在第二季度服役。
不說其他的,大批F-A服役,美國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全麵提升。
除了負責製空作戰任務之外。在中國空軍無力發起全麵反擊的情況下,F-A還擔負起了對地打擊任務,憑借其優異的隱身能力,執行一些高難度的轟炸任務,比如對付中國空軍的遠程防空係統。
相對而言,美國海軍的動作就沒有這麽大了。
除了等待F-3C服役取代F/A-18C/D之外,美國海軍沒有其他軍機采購計劃。隻是在戰爭期間,為了提高海軍航空兵的出動效率,美國海軍與空軍合用岸上基地,將部分艦載航空兵部署在陸地上。
在東北方向上,因為黃海過於狹窄,絕大部分海域都的中國陸軍遠程炮兵與彈道導彈的覆蓋範圍之內,所以美國海軍很少派遣艦隊進入黃海北部海域,也就無法為地麵作戰部隊提供多少支援,最多隻能在上千公裏之外,用巡航導彈打擊地麵目標。
針對東北戰場上的局勢,帕特裏奇能做的就是將部分部署在東南方向上的空中力量調,加強空中打擊與空中封鎖,用轟炸來削弱中國軍隊的戰鬥力。
顯然,這也很不靠譜。
雖然轟炸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對中國軍隊造成的損失也不小,中國的軍火工廠全速運轉,也隻能保證主力集團軍達到基本配製,絕大部分新編集團軍與所有民兵縱隊都沒有重裝備,是純粹的步兵,但是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軍隊的最大資源就是人力,充足的人力讓中國軍隊始終保持著較為旺盛的戰鬥力。
事實證明,美軍的轟炸行動對人員造成的傷亡並不是很大。
特別是在戰線後方,轟炸能夠癱瘓公路與鐵路,卻擋不住人的腳步。在羅耀武動員了數百萬軍民,用肩挑背扛的原始方法把物資送上前線的情況下,美軍的轟炸就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了。
歸根結底,轟炸起不了作用,還是得增兵。
美軍的增援部隊無法及時到達,韓國又沒辦法繼續擴大動員規模,甚至連已有的部隊也不願意渡過鴨綠江。就隻能在別的地方想辦法。
可是,能向東北出兵的還有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