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迫在眉睫
物資緊缺,不僅僅是軍隊才有的問題。
嚴格說來,軍隊的物資還不算緊缺,至少官兵吃飯暫時還不成問題。在民間,物資緊缺的問題已經暴露了出來。
台海戰爭在盛夏打響,雖然各地加強了農業投入,但是夏秋兩季的糧食生產仍然受到了不少影響。萬幸的是,減產並不嚴重,基本上在合理範圍之內。可是到了冬季,隨著戰爭規模擴大,農作物生產就成問題了。
拿冬季的溫室蔬菜來說,因為煤炭成為管製物資,要優先供應給電廠、鋼鐵廠等等重點單位,還得保證北方供暖,所以北方的溫室大棚基本停產,加上南方再受冰凍災害,兩湖與江西、貴州等地的凍災特別嚴重,蔬菜供應嚴重緊缺。
市場上,原本三四元一市斤的蔬菜,普遍漲到了十元以上。
這還是在重點供應的大城市,而在一些小縣城,蔬菜基本上斷供,就算有,普通老百姓也吃不起。
在一些偏遠地區,別說蔬菜,連土豆都無法保證。
原因也很簡單,土豆主產區在東北,而東北受戰爭影響,土豆嚴重減產。有些地方因為交通中斷,就算生產出來,也隻能爛在地裏。
一定要說什麽的話,這還在老百姓的承受範圍之內。
作為社會主力人群,大部分年紀在三十歲以上的中國人都經曆過八十年代及其之前的物資緊張年代,有過一周隻吃兩頓肉的經曆,還能適應較為艱苦的生活。
問題是,這還不是最艱難的時候。
開春之後,等到去年夏秋兩季的糧食吃完,小麥還沒有接穗,那才是真正的困難時期。
實際情況是,就算有足夠的存糧熬過開春之後的糧荒,如果不能盡快擴大糧食產量,那麽到明年冬天,恐怕就要遍地餓孚了。
到這個時候,別說打下去,不天下大亂才是怪事。
正是如此,得知日本即將參戰的消息後,高層首先討論的不是抗戰問題,反正日本隻能出兵東北,該怎麽打就怎麽打。
首先需要考慮的,絕對是糧食生產。
事實上,以中國的國土麵積,肯定能夠生產出足夠多的糧食。別的不說,四川盆地的農田就能養活三億人,即便除掉東北與江南,還有華北、關中、新疆的伊犁河穀、雲南、湖廣等幾個大的產量區。
關鍵不是沒有耕地,而是沒有產糧的積極性。
雖然在戰爭爆發後,在沿海地區務工的農民工大多返鄉,增加了農業勞動力,而軍隊擴充抽走的勞動力不足以影響到糧食生產,但是回鄉的農民工大多沒有生產積極性,就算有也得首先填飽自己的肚皮。
以農民的眼光,更得把多餘的糧食存起來,以備急需。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入冬之後,農村的生活反而比城市好得多,特別是在一些土地肥沃的地區,農民是家家有肉吃,而城市居民隻能靠國家配發的糧食過日子。
在此之前,就有人提出到農村征糧。
征糧的理由也很充分,國家進入戰爭狀態,征收糧食是應該的。
問題是,真能這麽幹嘛?
先別說派誰去征糧,首先就是農民願不願交糧。
如果按照以前的方式,即由國家糧企花錢從農民手裏購買糧食,肯定沒有多少農民願意把多餘的糧食賣出來。
事實上,在大量農民工返鄉之後,農民家的餘糧也不會多到哪裏去。
在此之前,很多糧企就沒有收到糧,就算提高價格,甚至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也沒有多少農民願意賣糧。
真要賣,還不如拿到城市裏去賣,肯定能賣出更高的價格。
針對這個問題,又有人提出管製城市市場,不準農民進城賣糧。
顯然,這也是在胡搞。
賣不賣糧是農民說了算,買不買糧是市民說了算,管製再嚴厲,也管不住肚皮。而且嚴厲的管製隻會滋生黑市,嚴重打擊政府威信。如果對此進行打壓,除了激怒農民,還會激怒餓著肚皮的城市居民,兩頭不討好。
不能管製,就隻能強行征收。
在某些偏遠地方,為了保證城市的糧食供應,確實有部分地方政府用了這一招,出動警察與武警部隊,到農村強行征糧。雖然征糧的時候,政府給了糧款,至於給了多少,這就不好說了,但是由此鬧出的事情,也著實讓高層頭痛。
入冬後不久,貴州遭受凍雨災害,各地就開始強行征糧,結果在偏遠山區連續爆發了幾起農民集體組織起來抗證的事情,最後不得不出動軍隊鎮壓。雖然消息是封鎖住了,而且鬧得規模不是很大,但是長此下去,不出大事才怪。
這個時候,用內憂外患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聰明的人都知道,硬的那一套行不通。
就算能夠在短期內解決問題,最終也會摧毀統治階層賴以為生的基礎。在敵人已經打進國門的情況下,這麽做隻是自取滅亡。
不能強行征糧,就隻能想辦法提高農民的積極性。
可是如何才能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呢?
這個時候,有人提出了一個辦法,一個之前有人想過,卻沒人敢提的辦法。
土地私有。
隻有承認土地屬於農民,而且世世代代屬於農民,並且切實保護農民的權益,才能提高農民的積極性。
當初不是提的打土豪、分田地嗎?
隻有讓農民有了可以保護的對象,讓他們保護屬於自己的東西,並且願意為此做出巨大努力,才能發動農民。
問題是,這個辦法提出來了,卻沒有被立即采納。
農民的土地私有了,城市居民的呢?
既然土地私有了,那麽那些全民與集體所有的資產該如何處理呢?
如果一切都私有了,那麽這個國家賴以為生的基本製度怎麽辦?
這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連串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財產私有化,必然會影響到政治體製。
如果有個二三十年的時間,還可以慢慢改,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解決。問題是在戰爭時期,這樣的漸進式改革顯然行不通,一下全部改過來,必然會導致社會動**。對於已經風雨飄搖的中國來說,這絕對是無法承受的重創。
不被采納,不等於問題就擱置起來了。
如果不能在開春之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順利完成夏糧的播種工作,為秋糧生產打開基礎,那麽大限就隻剩下一年了。
到時候,不需要外來入侵者,這個國家都會分崩離析。
因為這個問題確實迫在眉睫,所以連續幾次高層會議,都在重點討論。
推動改革的正是狄劭康等幾個較為開明的領導人。實際上,提出改革方案的,也是這幾個人。
可惜的是,阻撓改革的力量太強大了。
不管狄劭康的態度有多麽強硬,幾次集體表決中,由他提出來的改革方案都被否決,由管元山為首的反對派牢牢控製著高層會議。
當然,誰都知道管元山為什麽要阻撓這個可以使中國獲得重生機會的改革。
隻要是改革,就會有變化,也就意味著有人會得到、有人會失去。推動改革的,自然是能夠從改革中得到好處的,而阻撓改革的,自然是將在改革中失去利益的。
當然,戰場上的戰鬥,不會因此而結束。
在此期間,美軍投入第三個師,用三天時間占領了整個寧波市區。
一月二十一日,美軍攻占寧波後的第三天,進抵紹興。
這一天,美軍第四個師,也就是被稱為“大紅一師”的第一裝甲師上岸。同時上岸的還有台軍的五個步兵旅。
按照帕特裏奇的部署,台軍將接管寧波,把三個美軍師換下來。
關鍵還是第一裝甲師。
在美軍中,享有“第一”名頭的部隊並不多,而且個個是貨真價實的王牌部隊。
在此之前,第一陸戰師已經在台海戰爭與登陸戰役中有過出色表現,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王牌地位。
論戰鬥力,第一裝甲師絕對在第一陸戰師之上。
之前,“大紅一師”的正式番號是第一機步師,台海戰爭爆發後,該師才按照美國陸軍的改編計劃,成為裝甲師。
這絕不是換個番號那麽簡單,而是實力上的全麵提升。
作為機步師,標準配製是一個裝甲旅加兩個步兵旅,最多在步兵旅加入一個裝甲營,第二機步師與第三機步師都是如此。而作為裝甲師,標準配製是兩個裝甲旅加一個步兵旅,而且步兵旅至少有兩個裝甲營。當然,如果再升一級,成為坦克師的話,則是一個坦克旅加兩個裝甲旅,戰鬥力更上一層樓。
因為裝甲部隊需要步兵配合,所以美軍早就撤消了坦克師,裝甲師就是最高編製。
第一裝甲師上岸,意味著美軍即將發起大規模進攻。攻打紹興是必然的,隻是重點肯定在杭州。
這也沒什麽奇怪的,寧波會戰,陳必時把附近的部隊都派了過去。
剩下的,也被他抽調去加強杭州的防禦。
也就是說,陳必時就沒有打算在紹興死守。
寧波守不住,紹興也守不住,還不如把本來就不太充足的部隊放在杭州,在這座超級大城市裏與美軍好好幹上一場。
如此一來,在到達杭州之前,美軍不會遇到太大的阻力。
當然,隨著寧波失守,紹興岌岌可危,美軍已經在戰場上取得突破,打開了局麵,全麵進攻隻是遲早的事情。
接下來要打的杭州會戰,肯定比寧波會戰慘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