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戰略退縮

雖然突圍戰役打得精彩漂亮,但是沈陽淪陷成為定局。

第二十六集團軍與第四十集團軍突圍當天,美日聯軍前線總指揮福田康夫就宣布,正式占領沈陽。

問題是,占領沈陽後,美日聯軍卻沒有立即進軍。

名義上,美日聯軍強攻沈陽後,各部隊的傷亡情況都比較嚴重,特別是擔負起強攻任務的五個日軍師,還有部署在外圍的美軍第二騎兵師與第二機步師,需要補充休整。實際上,讓美日聯軍停下來的主要原因並非如此。

羅耀武回歸,影響絕對巨大。

如果說在此之前,福田康夫還不認為這個在幾個月前還是少將軍長的前線司令官有多大的本事,那麽在眼睜睜的看著十多萬中國軍人揚長而去之後,他就不得不承認,帕特裏奇對羅耀武的評判沒有。

這是一個對手,一個厲害的對手。

羅耀武能在被美日聯軍重重圍困的沈陽把十多萬人馬救出去,在更廣闊的戰場上,他就能夠給美日聯軍製造更大的麻煩。

繼續進軍,那得三思而後行。

沈陽戰役打完後,帕特裏奇也意識到,他又被羅耀武擺了一道。

很明顯,羅耀武手裏確實沒有足夠的兵力,不然不會如此重視沈陽城內的兩個主力集團軍,更不可能拚著老命把這兩個集團軍救出來。能夠成功解圍,靠的不是外圍部隊,而是羅耀武的名聲,特別是在美日聯軍指揮官心裏的地位。

與帕特裏奇打了幾個月,他就沒有玩個小手筆,這次玩了個小花招,就把帕特裏奇騙得團團轉,恐怕也隻有羅耀武辦得到。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帕特裏奇膽子再大一點,認定中國軍隊是強弩之末,集中手裏的兵力,還真有可能反咬一口,讓羅耀武賠了又折兵。

說起來,這還真有點唱空城計的味道。

隻不過,羅耀武是在城外唱的這出戲,而且聲勢更加浩大。

當然,他能唱成這出戲,靠的還是龐大的民兵部隊。之前已經提到過,為了掩護主力部隊的行動,新編集團軍與民兵縱隊都按照主力部隊的編製,出去活動的時候,更是唯恐天下不知。

這麽一搞,帕特裏奇也就很難通過戰術偵察確定羅耀武手裏的兵力了。

後悔歸後悔,這世上也沒有後悔藥。

打下沈陽後,帕特裏奇沒有催促福田康夫立即進攻,並不是說他有多害怕羅耀武。情況再明顯不過了,羅耀武手裏沒兵,就算在後方組織起了防線,也隻能動用新編集團軍,幾個主力集團軍的戰鬥力還沒完全恢複,威脅並不大。

主要原因,還是在美日兩軍的戰略上。

眾所周知,沈陽是東北的交通樞紐中心,北上是吉林與黑龍江,南下直抵遼東灣,西南則是進軍華北的大路,往西北還能進入內蒙。

正是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讓美日聯軍把重點放在了這裏。

問題是,打下沈陽後,該如何進軍?

如果說,在戰術上,帕特裏奇與福田康夫還算各有見解,那麽在戰略上,兩人就完全不搭邊了。

福田康夫的觀點是,首先掃**東北地區,先在東三省站穩腳跟,再進軍華北。

帕特裏奇的觀點則截然相反,認為應該先進軍華北,打下北京之後,再回過頭來攻占東三省。

與其說是兩人的戰略分歧,還不如說是美日兩國的政治分歧。

福田康夫的態度,實際上就是日本的態度。這並不是說日本有能力吞下東三省,即便日本有這個野心,美國也不會答應,畢竟台灣當局擺在那裏。

美國早就向台灣當局承諾隻承認一個中國,而且是一個完整統一的中國,絕對不會肢解中國。如果辦不到,台灣當局就無法向全體中國人交代,在大陸的政權也就不會穩固。扶不起台灣當局,美國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擊敗中國,也就無法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日本當局的實際目的就是希望讓美軍擔負起更多的作戰任務。

向吉林與黑龍江進軍,不管日軍打主力、還是美軍打主力,現在的兵力都不夠。就算日本當局已經答應第三次增兵,並且承諾最終將派遣軍擴充到一百萬,可是這些部隊不可能立即到達,而且對占領大半個中國來說也不夠。如此一來,美國就得向東北增兵,並且擔負起主要作戰任務。

帕特裏奇主張南下,實際上就是針對這個問題。

雖然在東北戰場上,美軍的規模僅相當於日軍的一半,但是美軍傷亡的官兵比日軍多得多,畢竟在日軍參戰之前,美軍就有重大損失。繼續向東北增兵不是沒有可能,隻是美軍要盡量避免衝鋒陷陣。

向南進攻,戰場就那麽點大,部隊多了也容不下。

即便需要提防東三省的中國軍隊,日軍也能擔當重任,美軍就能從繁重的戰鬥任務中解脫出來,讓日軍去衝鋒陷陣。

說得直接點,雙方都繼續打下去,肯定是越打越艱難。

戰鬥損失肯定越來越大,而誰來承擔這個損失,就是最大的問題。

當然,雙方也有共識,那就是得盡快掃**遼河平原,攻占遼東半島,奪取如同大連這樣的大型港口城市,控製主要的鐵路與公路,緩解後勤保障的壓力。

正是如此,在占領沈陽之後,美日聯軍沒有立即確定進軍方向,開始掃**戰場。

四月十五日,在第十五集團軍從遼中撤退後,美日聯軍南下攻打遼陽,並且在五天之後占領了這座位於長白山西北的重要城市。

雖然有人認為羅耀武故意放棄了遼陽,沒有像他承諾的那樣堅壁清野,處處死守,但是白癡都,沈陽守不住,那就肯定守不住遼陽。更重要的是,中國軍隊的主力部隊都集中在彰武方向上,遼陽那邊根本沒有多少兵力,連地方遊擊隊都沒有幾支。

羅耀武又不是神仙,沒有天兵天將,拿守遼陽?

三日後,美日聯軍進軍盤錦。

盤錦在遼河河口,地勢平坦不說,周邊還真沒有可以據守的天險。

這次,羅耀武又主動退卻,沒有與美日聯軍鏖戰,隻是組建了幾支地方遊擊隊,把幾萬條步槍與幾百萬發子彈發到了民眾手裏。

雖然武裝人民的時候,盤錦不是敵占區,但是很快成了敵占區,所以沒有人拿此做文章。

到這個時候,也就是四月下旬,羅耀武已經在阜新與錦州部署好了防線,不但讓六個主力集團軍與十個新編集團軍恢複了戰鬥力,還抽調民兵縱隊裏的優秀人員組建了兩個新編集團軍,並且動員了兩百多萬民眾,沿著醫巫閭山與大淩河修建戰略防線。

隻不過,羅耀武仍然把重點放在了彰武。

為了守住這座連同到內蒙的城市,羅耀武甚至動員數十萬民工,在繞陽河與柳河一線修建了一條近一百公裏長的縱深防線,光是挖掘的戰壕就超過了兩千公裏,還修建了十多萬個永備火力點,上千個炮兵陣地,與多得數都數不的防禦工事。

這番部署,羅耀武的意圖就再明顯不過了。

如果美日聯軍要去打吉林與黑龍江,他不會插手,反正他的手也伸不了那麽長,根本照顧不到那些地方。隻不過,美日聯軍要想進軍華北,就得攻打彰武,從醫巫閭山北麵進軍朝陽。如果直接攻打錦州,就會把右翼暴露在中國軍隊麵前。遼河河口就那麽大個地方,地勢又過於平坦,中國軍隊不好守,美日聯軍也不好守。

也就是說,羅耀武在變著花樣迫使對方攻打彰武。

正是如此,他才會把重兵部署在彰武。

問題是,羅耀武也太看得起美日聯軍了,甚至把美國與日本當成了一家人。

打下盤錦後,美日聯軍沒有殺向錦州,而是繼續南下,在四月二十七日攻打位於大遼河口的營口。

占領營口後,美日聯軍又花了點力氣攻打遼東半島北部的蓋州。

因為蓋州背靠長白山,又麵向遼東灣,地勢比較險要,當地部隊又提前做好準備,動員了十多萬民兵,所以美日聯軍花了點力氣,直到五月七日才占領這座城市,打開了進入遼東半島的大門。

到此,遼東半島被美日聯軍包圍。

美日聯軍在這個時候的意圖也很明顯,那就是先打下遼東半島,其他的等到以後再說。

五月七日,日軍第三批派遣軍在丹東與東港上岸。

這次的規模更大,足足二十個師團,還有補充給其他部隊的近十萬名官兵。

隨著這批部隊到達,侵華日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七十萬。

不得不說,日本的動員能力非常驚人。畢竟日本是一個人口上億的大國,即便不進行全麵戰爭動員,武裝一兩百萬軍隊也不是問題。

隻不過,要想在如此短的內組建足夠多的主力部隊,還是不容易。

受此影響,第三批派遣軍主要是二線部隊,都是新組建的師團,缺乏戰鬥力不說,連裝備也不夠齊全。

唯一值得肯定的,就是龐大的兵力。

人多了,做都容易。

五月十一日,美日聯軍兵分兩路,沿遼東半島南北兩岸向大連進軍。

因為羅耀武已經在北麵部署好防線,也不大可能守得住大連,所以第二天,他就命令駐紮在大連的地方部隊撤往遼東灣北岸的秦皇島與葫蘆島。

隻能通過海路撤退。

雖然受岸防部隊保護,美日聯軍的海軍艦艇無法進入渤海灣,但是美日聯軍的空中力量仍然對運送官兵的船隻構成了嚴重威脅。

最終,隻有不到十萬人撤了出來,而喪生大海的比這還多得多。

五月十八日,大連淪陷。

這個時候,遼東戰場上的狼煙也冒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