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歪打正著

羅耀武不是不想打,而是時機還沒成熟。

控製醫巫閭山的一個重大好處,就是能為戰術偵察部隊提供有效掩護,從而較為準確的掌握敵人的行動情況。

七月十一日天亮前,羅耀武下達了準備反擊的命令。

隻是隨著美軍在天亮的時候停止進攻,就地轉為防禦狀態,羅耀武取消了這道命令。

這個時候,美軍的進攻部隊較為集中,兩個主力師都在大板,囤積了大量作戰物資,死守的話,堅持幾天肯定沒問題。負責後勤保障的兩個國民警衛隊師則以王屯為中心,兵力也比較集中,難以打成殲滅戰,至少難以在短內將其殲滅。

這些戰術情報讓羅耀武斷定,美軍已經有所準備,就等著中國軍隊發起反擊。

顯然,在這個時候發動反擊,等於讓部隊去送死。

別忘了,美軍還有兩個主力師,駐紮在新民的第七步兵師能在一天之內趕到前線,而駐紮在黑山的第四步兵師隻需要半天就能殺到。

要是在兩個月前,羅耀武不會猶豫。讓第三十九集團軍打突擊,撕開美軍防線,再用一個擅長打防禦戰的集團軍在外圍部署包圍圈,阻擊前來增援的美軍部隊,最後集中三個主力集團軍與十來個新編集團軍,吃掉包圍圈內的美軍,或者采取圍點打援的戰術,首先打擊解圍的美軍。

在康平打日軍,羅耀武用的就是這個戰術。

現在的問題是,主力集團軍的戰鬥力大幅度下滑,不但難以突破美軍防線,就算突破了也無法構築起足夠堅固的包圍圈,也就不可能在如此大的範圍內與數個美軍師決戰。搞不好的話,突擊部隊還會被美軍反包圍。

沒有別的選擇,隻能等,讓第十五集團軍頂住壓力。

等下去會有結果,羅耀武不清楚,隻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美軍要想突破第十五集團軍的防線,並且打下阜新,兩個主力師肯定不夠,還得向前線增兵,也得向前線運送更多的作戰物資。

部隊一多,戰線必然拉開,到時候就有機會了。

羅耀武這麽一等,反而讓帕特裏奇為難了。

繼續打,兵力部署太靠前,後方必然空虛,而中國軍隊的部署情況又是個迷,隨時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

不打的話,戰局就將陷入僵持階段,突擊戰打成消耗戰,顯然對美軍不利。

可以說,帕特裏奇也沒有多少好選擇。

十一日白天,在讓已經打了三天的美軍緩口氣的時候,帕特裏奇隻能讓北麵的日軍加大進攻力度,爭取突破中國軍隊的防線。

問題是,美軍都打得如此艱難,日軍能有重大收獲?

再說了,日軍的戰鬥力本來就嚴重下滑,又碰上了打日軍特別拿手的第十六集團軍,要想取得突破,顯然不大可能。

正是如此,阜新會戰打到第四天,在一種怪異的氛圍中進入了僵持階段。

拖下去的話,肯定對美日聯軍不利。

對羅耀武來說,拖延本來就是較為理想的戰術。

阜新會戰打響後,東北戰局再次成為重點。

因為錦州離山海關太近,之後又沒有能夠堅守的戰略屏障,所以羅耀武趁此機會,要求為前線部隊補充主戰裝備。

如果在以往,這一要求肯定得不到滿足,隻是現在不同了。

錦州失守,華北就將受到衝擊,北京的安全也得不到保證。結果,從七月十日開始,大批主戰裝備就源源不斷的送往東北戰場。

因為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六十五集團軍得到優先保證,之前已經通過從其他主力集團軍抽調主戰裝備的方式得到了加強,而且這兩個主力集團軍均已進入戰場,所以羅耀武沒有把得到的主戰裝備編入這兩個集團軍,除了將一部分提供給充當總預備隊的第二十六集團軍之外,其他的全部編入了幾支部署在錦州附近的新編集團軍。

這幾支新編集團軍都是最早成立的,從邊境一直打到錦州,還參加過圍殲韓軍D集團軍的第三次會戰,有入朝作戰經驗,戰鬥力在新編集團軍中絕對是最好的,官兵素質並不比主力集團軍差多少。

羅耀武的意圖也很明白,他要盡可能的武裝幾支實力不比主力集團軍差的部隊。

實際上,缺乏主力集團軍一直是東北軍的最大問題。在東南方向上,即便按戰區製改編之後,陳必時的東南戰區裏也有八支主力集團軍,王虞瑉的華中戰區有六支主力集團軍,就連中原戰區也有六支主力集團軍。

雖然從絕對數量來看,東北軍並不吃虧,但是東北一直是主戰場,六支主力集團軍就沒得到過長足休整,作戰壓力大得多。

可惜的是,羅耀武無權組建主力集團軍,也就隻能在新編集團軍身上下功夫。

從這也能看出羅耀武的基本戰術思想,那就是拖,能拖多久就拖多久。拖得越久,他得到的補充就越多,部隊的戰鬥力就越強。

與之相比,美日聯軍卻拖不起,因為美日聯軍不可能從拖延中獲得足夠的補給。

很快,帕特裏奇也了這個問題。

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正在得到加強,而且補充速度非常快。到七月十二日,已經有兩個集團軍得到了足夠武裝一個裝甲師的主戰裝備。拖下去的話,每天從山海關送到遼東戰場上的主戰裝備都能武裝一個裝甲師。

要不了多久,中國軍隊就能具備強大的突擊能力。

顯然,拖下去,美日聯軍離勝利將越來越遠。

這個時候,美軍的情報係統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甚至可以說最終影響了這場會戰結果的重大誤。

當時,美軍情報係統認為中國軍隊的主力部隊部署在錦州,而不是阜新。

根據隻有一點,即運入東北的主戰裝備全被送往錦州,補充給了部署在當地的幾個集團軍。根據彰武會戰的結果,美軍情報機構能夠輕易斷定,中國軍隊剩下的主戰裝備最多隻能讓兩個主力集團軍具備有限的裝甲突擊能力。

這個判斷,在阜新會戰之前,帕特裏奇還有所懷疑。

等到阜新會戰打響,中國軍隊全麵固守,連戰術反擊都不多,讓他不得不,羅耀武手裏確實嚴重缺乏主戰裝備,部隊缺乏突擊能力,不然反擊早就開始了。

隨著大批主戰裝備進入東北戰場,帕特裏奇更加肯定了這一判斷。

可惜的是,帕特裏奇也同時了那個誤的判斷。

這也很容易理解,中國當局送往東北戰場的主戰裝備肯定得優先補充給主力集團軍,即便站在羅耀武的角度,在裝備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也應該首先讓素質更好的主力集團軍得到補充,然後才是新編集團軍。

如此一來,帕特裏奇,在阜新作戰的隻有兩個、甚至一個主力集團軍。

中國軍隊遲遲沒有發起反擊,就是因為其他主力集團軍都在錦州,盯著部署在盤錦的那幾個美軍國民警衛隊師,以及幾個日軍主力師,隨時應付美日聯軍在錦州方向上發起的突然進攻。

這一部署也符合常理,即守住錦州要比守住阜新重要得多。

更重要的是,羅耀武的意圖肯定不是僅僅守住錦州,隻要有足夠的實力,他就會抓住機會發起反擊。

再說了,羅耀武這人從來不按常理出牌。

在此之前,帕特裏奇一直認為羅耀武會死守錦州,然後從阜新發起反擊,擊潰圍攻錦州的美日聯軍。如果羅耀武反其道而行之,先迫使美日聯軍攻打阜新,再從錦州出兵,又南向北發起反擊,或者幹脆殺入遼河平原呢?

毫無疑問,這是非常違反常理的戰術,可是在羅耀武手裏,確實有可能變成現實。

現在的情況也確實如此,美日聯軍的主力大多集中在阜新方向上,留在盤錦的隻有幾個日軍主力師與美軍的國民警衛隊師,戰鬥力都不樣。如果羅耀武手裏有足夠強大的突擊力量,打下盤錦肯定不是問題,甚至有能力圍殲盤錦的美日軍隊。如果羅耀武的野心再大一些,就會圍住盤錦,重點打擊前來解圍的美軍,最後再吃掉盤錦的守軍。等到美日聯軍集結起足夠的軍隊,中國軍隊早就退回錦州了。

真要打成這個樣子,美日聯軍別說進軍華北,恐怕連遼河平原都守不住。

雖然帕特裏奇對羅耀武手裏的軍事力量持懷疑態度,但是他也不可能否認羅耀武的號召能力,以及數量巨大的平民。

想到這些,帕特裏奇就覺得如芒在背。

放棄進軍阜新,顯然不大現實,畢竟美日聯軍的主力已經展開,就算收也得花不少。更何況,突然停止進攻,足以暴露美日聯軍的意圖,讓羅耀武提前發幾進攻。就算能夠守住盤錦,美日聯軍也會付出巨大代價。

對帕特裏奇來說,任何過於慘重的代價都會使他進軍華北的戰略變為泡影。

阜新肯定得打,還得盡快打下來,從而抽調主力部隊南下攻打錦州。為了不讓中國軍隊獲得主動權,就隻能在中國軍隊做好進攻準備之前攻打錦州,迫使羅耀武組織防禦,把更多的部隊用在防禦作戰上,從而失去突擊作戰能力。

打定這個主意,帕特裏奇沒再猶豫。

七月十一日夜間,美日聯軍從盤錦出發,與阜新會戰同時進行的錦州戰役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