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進軍華南
在攻打中國本土之前,美軍就明確了基本戰術,即在登陸成功之後,分南北兩路分別向江蘇與福建進軍。在此之後,美台聯軍也確實按照這一計劃行動,向南推進的主力部隊就是兩個美軍陸戰師。
到阜新會戰的時候,美台聯軍已經占領了大半個福建。
七月底,美台聯軍在奮戰一個多月之後,最終打下了福州。雖然占領了福州,但是福建戰場上的局麵仍然非常複雜。
原因也很簡單:福建的地理環境太複雜了。
看一下地圖就,雖然福建是沿海省份,而且麵對台灣,但是卻是一個以山區為主的省份。與其他沿海省份相比,福建沒有任何優勢可言,除了極為狹窄的沿海平原之外,幾乎全是山區。
受此影響,在曆史上,福建一直屬於邊遠地區。
雖然在最近幾十年,借助改革開放之風,福建發展得非常迅速,甚至與廣東齊名,但是這並沒改變福建的地理環境,特別是對軍事行動的影響。
這一點,從美台聯軍的部署情況就看得出來。
在進攻福建的作戰行動中,一直是兩個美軍陸戰師擔當主力,除了後期投入的幾個國民警衛隊師之外,美軍並沒向該方向增派作戰力量,反而是台軍一再增兵,以增強對沿海公路線的控製力度。
福州一戰,使得美台聯軍充分認識到,福建並不適合大規模用兵。
在狹窄的沿海平原上作戰,就算投入重兵也無法展開,也就無法發揮出部隊的戰鬥力。
問題是,如果不能開辟新的進攻線路,始終沿著沿海平原進攻,中國軍隊就能在沿途的各個城市阻擊美台聯軍。
事實上,這也正是陳必時在福建的基本防禦戰術。
雖然這種中小規模的戰役很難做大大量殲滅美軍有生力量,但是戰役次數增多,仍然能夠給美軍造成不小傷亡。
打下福州的時候,美軍已經在該方向上付出了近三萬名官兵陣亡的慘重代價。
正是如此,美軍才不得不向該方向增派了數個國民警衛隊師,以補充陸戰隊的損失。
按照美軍估計,就算不占領整個福建,僅僅攻占福建的沿海地區,也要花上大半年,並且付出近十萬名官兵陣亡的巨大代價。
顯然,美軍無法承受這麽巨大的代價。
受此影響,在打下福州之後,美台聯軍不得不尋找更加有效的戰術。
正好在這個時候,之前支持美軍登陸中國本土的兩棲艦隊完成了休整。按照帕特裏奇的計劃,兩棲艦隊將在八月份支持陸戰隊發動一場兩棲登陸行動。當時,帕特裏奇仍然考慮把重點放在北麵,比如在山東半島登陸,控製黃海與渤海灣的沿海地區,從而讓美軍艦船能夠進入黃海與渤海灣。
可惜的是,中國對長崎的戰略打擊打亂了帕特裏奇的部署。
雖然帕特裏奇並不認為中國會用核武器打擊美軍艦隊,如果中國當局真有這個膽量,早就出手了,絕不會等到打擊了長崎之後,但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美國當局仍然否決了帕特裏奇提出的在山東半島登陸的作戰計劃。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美國當局主要還是擔心過分刺激中國,使中國當局在戰爭決策上做出無奈之舉。
登陸山東半島,顯然會刺激中國當局。
原因很簡單,美軍已經把重點轉線東北,帕特裏奇一直在為進軍山海關努力,美軍攻打北京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如果在這個時候登陸山東半島,美軍的戰略意圖就很明確了,即以攻占北京為主要目的。
受此影響,中國當局很有可能對美軍進行戰術核打擊。
當然,從軍事上看,美軍最多隻能在山東半島投入兩個陸戰師與幾個國民警衛隊師,而這點兵力根本無法占領整個山東半島。對於在兵力上已經有點捉襟見肘的美軍來說,開辟第三個主要戰場的壓力非常大,必然會對其他方向上的作戰行動產生影響。在東北戰局勝負未定,南京仍然在中國軍隊控製之下的情況下,就算美國當局認同了帕特裏奇的戰爭計劃,台灣當局與日本當局也會反對。
事實上,連帕特裏奇都,在山東的進攻,隻能起到分散中國軍隊兵力的作用。
如此一來,登陸山東半島的作戰計劃就被束之高閣了。
正是如此,在八月初,美軍才有能力在福建方向上組織起一次規模宏大的登陸行動。
按照這一規劃,美台聯軍最初選擇在廈門上岸。
不是說廈門是經濟特區,而是廈門在福建南端。占領廈門之後,就能通過福州控製福建的沿海地區。也就是說,接下來,美台聯軍隻需要投入很少的兵力,就能逐步占領福建的沿海地區,沒有必要在福建部署主力部隊。
到了八月底,帕特裏奇卻否決了這一作戰計劃。
原因很簡單,登陸廈門,隻能占領福建沿海地區,而此時攻占福建沿海地區的最大好處隻是確保台灣本島的安全,對接下來的作戰行動沒有多大幫助。毫無疑問,美台聯軍的主要目的顯然不是保護台灣本島,而且要保護台灣本島,也不一定要在廈門登陸,完全可以依靠部署在台島的空中力量。
在帕特裏奇看來,美台聯軍應該有更加宏遠的目標。
正是如此,美台聯軍最終把目標鎖定在了廣東。
毫無疑問,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宏遠的目標。
帕特裏奇的目的也很簡單,那就是把戰火燒到中國南部地區,在這個最為開放的省份打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從而瓦解中國的抗戰意誌。
要,數十年來,廣東的開放度最大,一直是中國的對外門戶。
雖然在日本參戰之後,中國人的抗戰**被全部激發了出來,特別是在羅耀武主持的東北地區,民眾的抗戰行動非常積極,給美日聯軍造成了不少麻煩,但是在中國南方地區,特別是在兩廣,因為距離戰場較遠,重商思想濃重,又鄰近香港與澳門,所以當地民眾的抗戰積極性並不是很高。
這一點,也反應在了軍事動員上。
對於擁有近八千萬人口,還有兩千多萬外來務工者的大省,在一年的戰爭中,動員起來的軍事人員不到一百萬。這個比例不但遠遠低於東北地區,也低於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等已經受到戰火影響的地區,甚至比不上四川、湖北、重慶、湖南等內陸省市。
更重要的是,戰爭期間,想方設法離開大陸的中國人中,以廣東人為主。
僅在二零一三年的上半年,從深圳進入香港的廣東人就多達五十萬,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持有香港居民身份的明星、商人、學者等等。
由此可見,如果能夠在廣東開辟新的戰場,肯定會產生深遠影響。
這一點,正好體現出了帕特裏奇的政治頭腦。
從根本上講,美軍不可能徹底占領中國。別說美軍,以及協助美軍作戰的台軍、日軍與韓軍,就算把美國的所有盟國都算上,也不可能完全占領中國。
對美國來說,這場戰爭的最終目的是推翻中國政權,而不是占領中國。
為此,美國就得在戰爭期間扶持一個新的政權。問題是,如果台灣政權在大陸的認同度不夠高,無法做到單獨統治中國的話,就會形成格局局麵。為此,美國就得做更加長遠的打算,即在戰爭期間扶持更多的政權,最終肢解中國,至少在政治形式上,使中國成為一個沒有強大中央集權的國家。
在廣東下手,就是針對這一結果。
明確目的之後,就該采取行動了。
當時,有人提出直接在珠江口附近登陸,以直接攻打廣州為主要目的。隻是這一提議還沒形成方案就被否決掉了。不是帕特裏奇不想占領廣州,而是美軍隻能投入兩個陸戰師的主力部隊,根本沒有能力打下廣州。
在中國軍隊的主要防區登陸,甚至有可能在上岸之後就被擊潰。
帕特裏奇別無選擇,隻能在較為偏遠,遠離中國軍隊主要防區的地方登陸,然後在海空力量的支持下向廣州推進。
當時,中國軍隊的主要防區就在珠江口附近。
因為離戰場較遠,前線又一直吃緊,所以部署在廣東的兵力不會超過一百萬,主力部隊就隻有兩個集團軍,總兵力不到十萬。這點兵力,也隻夠守衛以廣州、深圳、珠海為中心的珠江口地區。
事實上,因為香港與澳門都在珠江口,附近城鎮密集,也沒有合適的上岸地點。
即便以美軍的實力,要想在珠江口登陸,都得準備好幾十萬作戰部隊,並且在此之前進行長達一個月以上的火力準備。
帕特裏奇手裏沒有這麽多的軍隊,也無法提供如此長的準備。
受此影響,也就隻能選擇較為次要的地區,比如鄰近福建的汕頭。
九月初,從日本海撤出來的美軍艦隊經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增強給東南戰區的航空兵也在台島完成了部署工作,美軍的登陸行動準備到位。
九月七日,美軍兩棲艦隊在福州馬尾港載上了兩個陸戰師之後火速南下。
三天之後,隨著第一批美軍陸戰隊在海門灣上岸,美台聯軍攻打華南地區的作戰行動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