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萬事俱備
雖然美國對台灣與北京通過談判協商解決爭端表示歡迎與支持,但是在進軍京津地區的問題上,美國仍然做好了兩手準備,並且以軍事手段為主。..
表明外交態度之後,美國就設法向北京當局傳達了進行停火談判的意圖。
當時,在羅耀武的建議下,劉誠誌批準了與美日聯軍交換戰俘的提議,並且率先交還了幾名美軍高級軍官。作為回應,美軍也在前線交還了幾名中隊的高級軍官。正是通過這個途徑,美國當局向北京表達了停火談判的意圖,並且表示,隻要北京當局答應,美日聯軍將暫緩進攻。
問題是,美國當局伸出的橄欖枝並沒被北京當局接受。
原因也很簡單,劉誠誌的膽子再大,也不敢代表中國與敵人進行談判。不管怎麽說,北京軍事管製委員會隻是地方權力機構,而不是中央政府,停火談判屬於國家權力,隻能由中央政府進行。
事實上,在美國采取這一行動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了質疑。
當時,日本當局就明確表示,北京當局無權代表中國,即便同意進行停火談判,也不具備法律效力。
雖然從根本上講,日本當局此舉是要推進戰爭,鼓動美日聯軍攻打北京,但是提出的理由也很充足。可以說,即便劉誠誌接受了美國當局的提議,日本當局也會想方設法的破壞停火談判。
受此影響,在積極爭取停火談判的同時,美日聯軍也在積極備戰。
到十一月十五日,帕特裏奇已經將南方戰場上的六個美軍主力師與八個國民警衛隊師調入北方戰場,而且八個國民警衛隊師將在沈陽與錦州進行整編,按照同樣的標準,改編成六個主力師。如此一來,即便第十山地師仍然沒能完成重建工作,美軍在北方戰場上的主力部隊也增加到了十九個師。
與美軍一樣,日軍也在積極備戰。
日軍的編製調整在九月底就全部完成了,總共組建了二十四個主力師團,另外還對三十八個二線師團進行了整編,增強了主戰力量。到十一月中期,日軍侵華部隊的總兵力超過了一百二十萬,其中主力師團的規模達到四十萬。
唯一的變數,就是台軍沒有按照計劃出兵北方戰場。
雖然在第三次南京會戰期間,台灣當局為了取得美國的全力支持,一再承諾將在占領南京之後出兵北方戰場,擔負起保衛後勤保障線的任務,但是到了十一月初,特別是在《權利宣言》發表之後,台灣當局就以兵力不足、調動不力、南方戰事頻繁等等理由,拒絕出兵北方戰場。
很明顯,台灣當局已經意識到,《權利宣言》整在將整個中國團結到一起,而且該宣言直接指向以美日聯軍為首的侵略者,其中又格外強調了日本的侵略行徑,如果台灣當局在這個時候出兵北方戰場,幫助美日聯軍作戰,肯定會成為全體中國人的敵人,最終被大陸民眾唾棄。
事實上,這個影響已經顯現了出來。
《權利宣言》發表之後,台占區內的抗戰活動更加頻繁,之前幾乎被台軍殲滅的敵後遊擊隊死灰複燃,還有不少民眾偷偷穿過軍事封鎖線,進入大陸控製區,其中不少就是為了前往北京,參加北京保衛戰。
可以說,如果台灣當局仍然對北方戰場上的戰鬥含糊其詞的話,遲早會失去民心。
也正是如此,台灣當局才會如此積極的向北京當局伸出橄欖枝。隻不過,台灣當局仍然顯得不夠誠意,至少沒有對日軍侵華做出重點說明。
真正感到尷尬的,還有聯軍總司令帕特裏奇。
如果讓帕特裏奇選的話,他肯定會支持停火談判。雖然在打下南京之後,美軍能夠將部署在南方戰場上的主力部隊抽調過來,而且能夠將原先計劃增補給南方戰場的作戰物資與武器裝備用在北方戰場上,還能集中大部分空中力量,可以說美日聯軍的優勢更加明顯,但是等到美軍完成了兵力調動之後,北方已經進入冬天了,而且天氣一天比一天寒冷,加上中隊在京津地區的防禦部署更加嚴密,就算美軍更加強大、日軍也脫胎換骨,帕特裏奇也沒有信心在嚴冬到來之前占領北京。
如果在冬季攻打北京,美日聯軍肯定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第三次南京會戰,美軍陣亡將士四萬多人。按照帕特裏奇的估計,真要強攻北京,美軍的傷亡數字隻會更大,不可能更小。當時,甚至有人認為,美軍將在北京付出十萬名官兵的巨大代價。
果真如此的話,恐怕在打下北京之前,美軍就全麵崩潰了。
由此可見,帕特裏奇肯定希望用談判來解決問題。如果能夠讓北京當局放棄抵抗,就算不能占領北京,美國也能體麵撤軍。
隻不過,從一開始,帕特裏奇就對談判不抱多大希望。
要知道,在北京支持事務的是幾個軍人,而且最主要的三名將軍都是他的老熟人了。
以帕特裏奇對劉誠誌、陳必時與羅耀武的了解,就算劉誠誌較為軟弱,隻要陳必時與羅耀武還能發揮影響力,東北軍就不會與美日聯軍進行任何性質的談判,哪怕是戰前談判,雙方隻能用血與火來決出高下。
打,成了唯一的選擇。
從軍事上講,帕特裏奇更願意把攻打北京的作戰行動延遲到二零一五年的春天。
問題是,到底什麽時候打,不由他決定。
美國的外交表態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那就是,隻要北京當局沒有做出回應,美國就將在外交上處於進退兩難的地步。
外交失去轉圜餘地的直接結果就是讓美國當局隻能將希望寄托在軍事行動上。
可以說,這是必然發展趨勢。
十一月十五日,在劉誠誌公開表示北京軍事管製委員會僅是中國中央政權下屬的地方權力機構之後,美國當局就沒有別的選擇了。
當然,美國當局的這一決定,也與日本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雖然在重大問題上,日本一直以美國馬首是瞻,很少有自己的主見,但是隨著日本逐漸增加兵力投入,成為了北方戰場上的主要力量,特別是日軍的規模相當於美軍的兩倍,美國也不能忽視日本的意願。
再說了,如果美國打算順利從中國撤軍,就得倚重日本,而不能得罪日本。
加上台灣當局在北方戰場上的曖昧態度,使得美國別無選擇,在日本一再堅持打下北京再與中國當局談判之後,隻能選擇發起地麵進攻。
這樣一來,攻打北京成為唯一選擇。
受此影響,帕特裏奇隻能按照白宮與五角大樓的授意,積極部署與策劃攻打北京的作戰行動。
當然,美軍的部署已經到位了。
雖然抽調到北方戰場的八個國民警衛隊師還在進行整編,但是帕特裏奇手裏有足夠多的主力部隊,算上日軍的二十四個主力師團,美日聯軍主力部隊的總規模將近七十萬,還有大約一百萬二線部隊。
可以說,美日聯軍在北方戰場上的兵力達到了最大限度。
事實上,美日聯軍部署在華北地區的主力部隊還不到四十萬,其餘相當於十五個主力師的三十萬主力部隊全部部署在關外。原因很簡單,華北戰場就那麽大個地方,美日聯軍僅僅控製了從承德到唐山以東地區,沒能突破中隊的京津戰略防線,甚至沒有對張家口構成威脅。在戰場範圍有限的情況下,肯定無法部署太多的主力部隊。
從作戰來看,另外三十萬主力部隊是攻打京津地區的預備隊。
因為在此之前,美日聯軍已經轟炸了京津地區數個月,即便在第三次南京會戰期間,美日聯軍的轟炸行動都沒停止,隻是規模縮小了一些,所以到十一月中旬,在美國當局做出了強攻北京的戰略決策之後,美日聯軍隨時可以發起地麵進攻。
當然,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後勤保障。
雖然在中國空軍恢複戰鬥力之後,美軍不得不讓艦隊離開黃海北部海域,同時終止了渤海灣的海運作業,所有船隻都改道前往東港與丹東港,使得後勤保障負擔再次增大,但是隨著日軍再次增兵,加上日軍的編製調整基本完成,後勤保障線有了足夠的安全保證。幾個月下來,美日聯軍已經在前線囤積了數百萬噸作戰物資,而且每天還能運送十多萬噸物資,足以保證百萬大軍戰鬥數個月。
這下,就隻剩下了作戰計劃。
毫無疑問,帕特裏奇手裏有好幾套作戰計劃,甚至早就準備好了在冬季攻打京津地區的作戰方案。不管怎麽說,在過去的幾個月裏,美日聯軍前線司令部沒有閑著,有足夠的時間擬定作戰計劃。
可以說,到了十一月中旬,已經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
而這個“東風”,就是美國當局下達的進攻命令。
十一月十五日當晚,在白宮與五角大樓發出進攻命令之後,美日聯軍就開始了進攻前的火力準備。
因為之前耽擱了幾個月,加上東北軍經常變換防禦部署,所以美日聯軍的前期火力準備長達二十四小時。
如此猛烈的火力準備,預示著即將打響的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