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強行上馬

十二月二十日,E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到達唐山。

出乎意料的是,帕特裏奇並沒有立即讓E集團軍開赴前線,反而命令仍然在前方廝殺的兩個集團軍加強進攻力度。

當時,這一舉動也沒有引起多少人猜疑。

不管怎麽說,E集團軍的主力還在錦州,因為沒有領到冬季作戰服裝,以及主戰裝備還沒有完全換上冬季迷彩塗裝,包括第一騎兵師與第二裝甲師在內的三個美軍主力師還留在錦州,並沒趕赴唐山。

主力沒有到達,E集團軍留在戰場外也情有可原。

問題是,到了十二月二十四日,第一騎兵師與第二裝甲師先後到達了唐山,隻有最後一個美軍機步師還在錦州等待冬季作戰服裝。因為這隻是一個由國民警衛隊改編而來的機械化步兵師,所以在E集團軍中的地位並不高。再說了,E集團軍進攻天津,肯定得留下一兩個師的預備隊,不可能全部壓上去。

帕特裏奇仍然沒有讓E集團軍上場,就有點讓人難以理解了。

事實上,這幾天裏,帕特裏奇的主要精力沒有放在戰場上,而是在整編A集團軍。

從編製上看,A集團軍才是美日聯軍的絕對主力,該集團軍中編有美軍戰鬥力最強大的四個主力師,即第一裝甲師、第二機步師、第三機步師與第七步兵師。從編製上看,A集團軍的戰鬥力也最為均衡,即有擅長突擊的裝甲師、又有擅長防禦的步兵師,還有兩個綜合戰鬥力非常強大的機步師。

雖然A集團軍在坦克大戰中遭到重創,但是帕特裏奇肯定不會放棄這個集團軍。

A集團軍能否重振雄風,關係到美日聯軍能否攻占北京。

為此,在A集團軍進行整編的時候,帕特裏奇趁機調整了四個美軍主力師的編製,使其戰鬥力上了一個台階。

按照帕特裏奇的授意,第一裝甲師在整編的時候,三個旅各增加了一個裝甲營,並且通過增加作戰連隊的方式將機步營的規模擴大了百分之五十,以此將第一裝甲師的作戰人員編製由之前的不到八千人增加到了一萬三千人。

相對而言,第二機步師與第三步兵師的改編工作最為徹底。這兩個師都按照裝甲師的標準重新組建了作戰部隊,隻是在規模上比第一裝甲師略小一些,分別有一萬一千餘名與一萬餘名作戰人員。因為隻是戰時臨時改編,加上第二裝甲師已經存在,所以這兩個師沒有改變番號,仍然是機步師。

第七步兵師也進行了改編,隻是該師在恢複戰鬥力的時候以休整為主。為了讓官兵恢複鬥誌,帕特裏奇甚至讓第七步兵師乘船前往濟州島,在美軍包下的度假區裏休息了一周,隨後才返回沈陽。受此影響,第七步兵師的改編相對簡單,仍然保持了步兵師的編製,隻是在各個營裏都增加了一個裝甲連,並且在三個旅各增加了一個裝甲營。

經過這一番改編,A集團軍的戰鬥力增強了將近一倍。

事實上,針對A集團軍的改編主要是在增強部隊的攻堅作戰能力,而所采用的辦法就是增強裝甲力量,並且將裝甲部隊直接放在步兵部隊裏麵。這一點,在第二機步師與第三機步師的改編工作中體現得非常明確,除了幾個獨立作戰的裝甲營之外,其他裝甲部隊都編在了機步營裏麵。

由此可見,帕特裏奇改編A集團軍的主要目的,還是要讓該集團軍在城市攻堅戰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

對美軍來說,裝備不是問題。

雖然在將E集團軍派往北方戰場之後,美國當局答應為台軍提供更多的主戰裝備,但是美國的戰爭機器在二零一三年初就開始全速運轉,每月下線的主戰坦克將近五百輛,步兵戰車也在七百輛以上,不但能夠滿足作戰消耗,還有大量富餘。為了確保北方戰場上的作戰行動不受影響,在天津會戰打響之前,美軍在前線囤積了相當於四個機步師的主戰裝備,後麵還陸續運來了上千輛主戰坦克與步兵戰車。當時,僅僅存放在沈陽的主戰裝備就足以滿足A集團軍的改編需求。

關鍵還是人員,沒有足夠的人員,就無法擴編。

事實上,作戰人員一直就是美軍的最大難題。

為了盡快使A集團軍恢複戰鬥力,帕特裏奇隻能從北方戰場上的美軍國民警衛隊中抽調官兵。萬幸的是,當時在北方戰場上,有將近三十個國民警衛隊師,因此隻需要從每個師抽調不到一個營的兵力,就能滿足A集團軍的擴編需求。

當然,歸根結底,還是A集團軍在坦克大戰中的傷亡不是很嚴重。

雖然坦克大戰打得很猛,美軍的裝備損失非常驚人,但是在野戰中,美軍的人員傷亡反而不是很大。這也可以理解,在野外戰場上,完全以裝甲部隊為主,很少出現以步兵為主的戰鬥。更重要的是,美軍在坦克大戰中擁有製空權,還有著較為明顯的火力有時,一直壓製著東北軍的支援力量,有效的降低了作戰傷亡。

一定要說什麽的話,當時A集團軍最缺的就是基層軍官,特別是裝甲部隊的基層軍官。

在坦克大戰中,A集團軍中傷亡比例最大的就是裝甲部隊,特別是連排一級的基層指揮官。拿第一裝甲師來說,在戰鬥結束的時候,僅剩下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排長與連長。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實戰中,連排一級的指揮官都跟隨部隊衝在最前麵,在戰線上指揮部隊作戰。在裝甲部隊中,排長與連長的座車很容易辨認,比如美軍中,連長的M1A3主戰坦克就多出了兩根通信天線。

比起步兵,坦克兵的技術性更加突出。

雖然美軍中不缺乏坦克手,而且M1A3針對操作使用做了優化設計,比如采用了方向盤式的轉向機構,火控操作界麵智能化與傻瓜化,使得坦克兵的作戰強度大大降低,培訓難度也減低了不少,但是一個真正的坦克戰鬥小組,必須經過戰火磨練。實戰中,一組熟練的坦克兵的戰鬥效率是新手的好幾倍。

毫無疑問,美軍中沒有這麽多熟練的坦克兵。

隻不過,這個問題不算嚴重。

在美日聯軍打到天津之後,除非在攻占天津之後進軍河北,並且放過北京,向華中戰區挺進,不然美日聯軍很難有機會與中國軍隊打大規模野戰,主要戰場在城市裏麵,特別是在建築物密集的主城區。

在這樣的戰場上,裝甲部隊幾乎不可能單獨投入戰鬥。

要知道,在城市戰中,沒有步兵掩護的裝甲部隊,很容易成為敵人反坦克小組的獵殺對象。在第三次南京會戰中,台軍的一個裝甲營就因為孤軍深入,被東南軍全殲。實際上台軍的裝甲營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裝甲營,在編製上與美軍的機步營比較接近,由一個坦克連與三個步兵連組成。即便如此,最終也因為沒有得到足夠多的步兵掩護與支持,在遭到東南軍伏擊之後全軍覆沒。

更重要的是,在城市戰中,裝甲部隊的主要意義有一個:充當流動火力點,用直射炮火摧毀守軍的堅固防禦工事。要知道,即便是最堅固的堡壘也頂不住坦克炮的直接轟擊。很多時候,步兵戰車上的機關炮對守軍能夠構成更大的威脅。比如在攻打天津的時候,D集團軍的一輛MA3步兵戰車就用二十五毫米機關炮,在十五分鍾的戰鬥中,擊潰了發起反擊的一個步兵連。

正是如此,就算A集團軍裝甲部隊的素質稍微差一點,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當然,要想打下北京,A集團軍顯然還不夠格,就算加上B集團軍,也差得遠。

十二月二十五日,聖誕節的第一天,帕特裏奇派出了E集團軍,首先替換下了在北麵苦戰的D集團軍。次日,帕特裏奇由用E集團軍的兩個主力師換下了C集團軍。

這兩個集團軍撤下來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官兵過一個平靜的聖誕節。

隻不過,休整工作並沒因此耽擱。

按照帕特裏奇的規劃,C集團軍與D集團軍在完成休整之後,都將跟隨A集團軍,參加更加重要的作戰行動。

到此,帕特裏奇的意圖也就十分明顯了。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用E集團軍替換下C集團軍與D集團軍,不但不可能改變天津戰場上的局麵,還會使攻打天津的作戰行動受到影響,畢竟E集團軍的規模隻有C集團軍與D集團軍總合的三分之二左右,而攻打天津的主要問題就是兵力不足,帕特裏奇不但沒有增兵,反而減少了兵力,自然不可能有好的結果。

隻不過,這些人都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到這個時候,重點已經不在天津了。

不管帕特裏奇對E集團軍有多麽強大的信心,在抽調出了C集團軍與D集團軍,A集團軍也即將恢複戰鬥力的情況下,他至少擁有了進軍北京的資本。在投入四個集團軍的情況下,美日聯軍足以攻入北京。

至於能不能拿下北京,還得看美日聯軍的作戰表現,以及東北軍的作戰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