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騰訊每次新業務推出的節奏遵循怎樣的商業邏輯?

馬化騰:其實主要還是看市場和自己的能力的匹配。2001、2002年的時候,基本上隻有無線增值業務是最大的,很單一。其他的都是成本支出,包括我們的QQ平台等都是成本。

那個時候我們就要考慮下一個增長點是什麽。當時我們已經開始初步做一些,像互聯網增值應用,開始嚐試向會員收費,但是量很小。

到了2002、2003年的時候,網遊已經被證明是可行的商業模式,而且還不僅是一個收入、市場的問題,更多的是用戶占用的時間是很長的,可能更多的人就不使用即時通信,去轉用進入網絡遊戲的時間。

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威脅,也是一個很好的機遇,我們要進入這個領域裏,否則的話,就是滅頂之災。

門戶其實看得更長遠,要有一個長期的發展,門戶的投入很大,硬成本是很清楚的,而且回報沒那麽快。

但當時除了看到SP業務以外,就是廣告收入,就這麽兩塊。但廣告收入和網遊不一樣,隻要有投入,肯定會有廣告收入能回得來,不像網遊,有可能是投入很長時間,過兩三年以後,發現一款遊戲出來,方向走錯了,或者策劃走偏了,最後全部沒有了。

所以,遊戲的偶然性會比較大,但門戶隻要做肯定有收獲,就像種田一樣,有耕耘肯定有收獲嘛,最多收成差一點,但來年還可以補。

——馬化騰《如何從“較好”到“最好”》

是否具備成功的條件?能否做成?在開展每一個新業務決策之時,馬化騰都要求包括自己在內的相關人員自我反思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把握,寧可不做。

馬化騰在把觸角伸向新的業務線時很少失敗,這與他的商業思想有很大關係。在這方麵,馬化騰的“三問”哲學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問:新領域你是不是擅長?競爭對手常常對利潤、資本感興趣,卻容易忽視了客戶的真正需求,馬化騰憑著對網絡市場一種朦朧卻又具有預見性的理解,極端專注於技術開發和提升質量。

二問:如果你不做,用戶會損失什麽嗎?做軟件工程師的經曆使馬化騰明白,開發軟件的意義就在於實用,而不是創作者的自娛自樂,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去研究產品,是馬化騰成功的秘訣之一。

三問:如果做了,在這個新的項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競爭優勢?早先,QQ隻是作為公司的一個副產品存在的,馬化騰對QQ所蘊含的巨大市場價值並沒有足夠的認識,當時所采取的策略是“三管齊下”:繼續鞏固傳統網絡尋呼係統帶來的大量利潤;將精力更多集中在改進QQ功能和開發新版本上;尋找風險投資的支持。後來的事實證明,馬化騰的決策是正確的。

在“三問”哲學的指導下,每一次推出新業務時,馬化騰都有自己的商業邏輯,其實更多的時候主要看市場和騰訊自身能力的匹配。

公司越強大,對開展新業務才越有把握。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在搜索領域有絕對優勢,圍繞搜索的多元化,基本上沒有敗筆。如百度貼吧、百度文庫等業務,一旦開始,就能迅速上位。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2010年,百度CEO李彥宏決定轉型移動和雲數據領域。對百度來說,這是一項新業務,作為實力最強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自身有足夠的能力駕馭這一最新業務,唯一的關鍵是找到有足夠的能力負責這一新業務的人選。

李彥宏最初本來想通過收購方式,獲得移動領域的技術和社區優勢,但隨著百度投資的招聘網站——百伯網之類的產品先後失敗,李彥宏覺得這一方式並不是最佳的選擇。在李彥宏看來,在用戶體驗和社區服務類產品的開發上,除了曾經打造了百度貼吧的負責人李明遠外,沒有更好的人能夠具備與這一新業務匹配的能力。

2004年李明遠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百度,作為百度貼吧首任產品經理,他打造了當時最為熱門的中文網上社區,使當年百度貼吧的流量,從占百度總流量的1%提升到11%;除此之外,李明遠還主導完成了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社區類產品的設計。

雖然李明遠並非工程師出身,而是編導專業背景,但是,李彥宏最早重用他,是發現他有營銷和產品體驗方麵的優點,後來他在社區領域也業績卓著,證明了其突出的能力。因此,李彥宏認為,負責百度移動互聯網業務的最好人選就是李明遠。

於是,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李明遠開始擔任百度UC Web北京產品的副總裁,負責設計新的移動互聯網SNS平台——UC天堂,並負責管理百度公司多項移動互聯網業務。

2012年,李彥宏開始全麵進入移動互聯網,任命未滿30歲的李明遠,成為百度重要戰略——百度移動·雲事業部的總經理。現在,李明遠的雲事業部下有四個部門,一千餘名員工。他的團隊正在構建百度“雲”大平台,向個人和開發者全麵開放。

在大數據時代,中國逾8億的移動互聯網用戶麵對龐大的信息和數據,如何能夠讓用戶便捷地獲取信息,在李彥宏看來,李明遠所帶領的雲事業部所做的工作,將是一件足以“改變世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