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路易十四,君權神授的典型代表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是君權神授專製君主的代表。他親自向我們闡述了他的執政理念。(49)“國王是絕對的主人;所有臣民連同他們的財產的支配權自然屬於國王,無論他是神職人員還是世俗人員。”(50)“無論君王多麽的邪惡和暴虐,臣民的反抗都是徹頭徹尾的犯罪。上帝將權力授予國王,國王就應該得到臣民的尊敬和擁護,隻有上帝才有權評判國王的言行。凡是國王的臣民,就應該無條件地服從國王的旨意。”
路易十四提出的治國理論可以用更簡練的語言表述,那就是“朕即國家”(I am the State)。也許他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但是這樣的格言至少完美地闡釋了他的治國思想。按照他的觀點,他就是上帝委任的法國唯一的立法者、法官和管理者。
路易十四所闡述的治國理論對17世紀的歐洲當然算不得什麽新思想,但是路易十四是如此理想的獨裁統治者,他的政府在整個歐洲都極具吸引力,其他國家的統治者紛紛效仿。君權神授,人民在政府管理中不起任何作用的思想就此流行開來。
650.馬紮然執政(1643—1661)
1643年,德意誌的宗教戰爭仍在進行,這時,法國國王路易十三(Louis XIII)去世了,他將黎塞留鞏固強化下來的巨大權力傳給了隻有5歲大的兒子路易十四。
由於路易十四年幼,法國的大權實際上掌握在他的母親攝政王奧地利的安妮(Anne of Austria)手中。安妮任命意大利的神職人員紅衣主教馬紮然為首相(Cardinal Mazarin)。馬紮然和自己的前任黎塞留一樣能力出眾,在外交政策上也是完全效仿黎塞留的做法(第636條)。馬紮然去世之前,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兩支已經丟盡顏麵、一蹶不振,波旁王室已經做好了領導歐洲事務的準備。
651.路易十四成為自己的首相
馬紮然於1661年去世,此時的路易十四已經23歲,他將政府各部門的首腦召集在一起宣布自己將要全權處理國家的各項事務。他隨後命令所有下屬沒有他的命令不得私自簽署任何文件。
從這時起,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裏,路易十四自己就是法國的首相。他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除了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外,路易十四可以說是在國王的位子上做得最辛苦的君主。他身邊其實不乏能力出眾的大臣,但他仍然事必躬親,即使有時候也為此焦躁不安。
652.路易十四的戰爭
在路易十四統治乾綱獨斷的統治時期,法國參與了四次規模浩大的戰爭:(1)和西班牙屬尼德蘭的戰爭;(2)和新教尼德蘭(荷蘭)的戰爭;(3)和巴拉丁領地或奧格斯堡同盟的戰爭;(4)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所有這些戰爭都是法國王室發動的征服和侵略戰爭,或者說是為了實現自己野心和入侵政策的戰爭。路易十四在這一階段最主要的敵人就是代表和捍衛自由的荷蘭共和國。
653.和西班牙屬尼德蘭的戰爭(1667—1668)
1665年,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Philip IV)去世,路易十四以妻子的名義宣布西班牙屬尼德蘭(Spanish Netherlands )的部分領土歸法國所有,並率領軍隊進入西屬尼德蘭。荷蘭人(Hollanders)則自然而然地驚恐起來,擔心路易十四也會吞並他們的國家。因此,他們和英國、瑞典結成三國同盟來抵製法國的入侵,並迫使路易十四放棄自己占領的很多領土。
654.和新教尼德蘭的戰爭(1672—1678)
路易十四發動的第二次戰爭是對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荷蘭)的戰爭。他對這個小國的進攻出於兩個動機:第一,荷蘭人在前邊第一次戰爭中的幹預引起了路易十四的憤怒;第二,荷蘭人代表了他所反對的一切——自治政府、新教和自由思想。
在這場戰爭中,路易十四發現自己麵對的是半個歐洲的軍隊。幾年時間裏,這場戰爭在海上和陸地全麵發動,尼德蘭、萊茵河畔、英吉利海峽、地中海,還有新大陸海岸線。戰爭以和約的簽訂而宣告結束,根據條約,路易十四放棄了對荷蘭的征服,但是還是保留了西屬尼德蘭的大量城鎮和堡壘,以及法國東部邊境勃艮第地區的自由縣。通過這場戰爭,路易十四提高了自己的聲望並獲得了很多領土。法國人民開始稱路易十四為“偉大的君主”(Grand Monarch)。
655.路易十四占領斯特拉斯堡(1681)
接下來的10年,西歐相對安寧。在此期間,路易十四的許多令人不可原諒的行為中有兩件事引起了特別注意,因為它們不僅標誌著路易十四的權力到達頂峰,還展示了他對權力的傲慢和不公的使用,這是他人生命運的轉折點。第一件事就是他攻占了自由城市斯特拉斯堡及屬於德意誌萊茵河左岸的許多其他重要的地方。斯特拉斯堡對於路易十四而言有著重要的軍事意義,因為這裏的防禦工程非常堅固,並被看作是萊茵河畔的主人。
656.廢除南特敕令(1685)
路易十四的第二個既不公正又愚蠢至極的行動就是廢除《南特敕令》——亨利四世許諾保證法國新教徒宗教自由的仁慈法令(第632條)。路易十四迫害新教徒臣民的動機在本質上和西班牙的腓力三世驅逐(Philip III )自己境內的摩爾人的動機相同。他認為消除法國的異端分子是自己對上帝的獻禮,而且他早已覬覦根除法國異端的榮耀。廢除《南特敕令》的法令在1685年頒布。通過這一殘忍法令,所有新教教堂都被迫關閉,每個拒絕信奉天主教的胡格諾派教徒都被宣布違法。胡格諾派教徒一直以來遭受的迫害再次在暴力等級上增加,這種迫害被稱作“龍騎兵迫害”(Dragonnades),很多龍騎兵就駐紮在新教教徒的家中,並得到授權可以隨意騷擾和迫害他們,無論生死,直至這些受迫害者被迫宣布放棄自己的信仰。
在龍騎兵的殘酷迫害下,有30萬最有技術和勤勞的臣民從路易十四的王國逃離。胡格諾派教徒逃離法國行為的影響是災難性的。法國幾大最重要和繁榮的工業遭到了破壞,而其他國家尤其是荷蘭、英國、勃蘭登堡的製造業卻因這些逃到他們國家的胡格諾派教徒帶來的活力、技術和資金而獲益。很多逃亡的胡格諾派教徒前往美洲避難,並在那裏成為了除英國清教徒外新大陸上最重要的一支力量。(51)
657.和巴拉丁領地或奧格斯堡同盟戰爭(1688—1697)
廢除《南特敕令》對法國的間接影響和直接後果一樣充滿災難性。這一法令的通過在新教國家所激起的憤怒促成奧蘭治的威廉親王組織起來一個強大的聯盟來反抗路易十四,史稱“奧格斯堡同盟”(League of Augsburg)。
路易十四決心向同盟者發起進攻。為了為自己的進攻尋找一個借口,路易十四以妻子妹妹的名義宣布巴拉丁領地(Palatinate)的所有權歸自己所有,然後急忙派遣大部隊進入巴拉丁領地,不過很快就被聯軍擊敗。眼看著自己的征服無法完成,路易十四下令將巴拉丁領地夷為平地。這些遭受毀壞的地方包括海德堡(Heidelberg)、施佩耶爾(Spires)和沃木斯(Worms),甚至果樹、葡萄架和莊稼都被破壞。
另一個更加強大的同盟被組建起來對抗路易十四(1689),它包括英國、荷蘭、瑞典、西班牙、薩伏依(Savoy)、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以及德意誌的幾位王公。在10年的時間裏,幾乎整個歐洲都成為戰場。這場戰爭堪比一個世紀後的歐洲大陸為了追求獨立而發動的反抗拿破侖的戰爭。
最終,交戰雙方都因戰爭而疲憊不堪、資源耗盡,《裏斯維克和約》(1697,Peace of Ryswick)的簽訂終於結束了這場戰爭(1697)。戰爭期間雙方都互有勝負,路易十四被迫放棄了很多在戰爭之前就占據的領地。
658.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
《裏斯維克和約》簽訂之後僅僅3年,歐洲列強就卷入了另一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
這場戰爭爆發的背景是這樣的:1700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查理五世皇帝在西班牙的最後一位男性後代——去世了。他去世後沒有子嗣來繼承王位,於是他把王位傳給了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腓力( Philip,Duke of Anjou)。腓力公爵當時隻有17歲,他得到王位後被稱為腓力五世,並成為了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創建者。路易十四在得知法國和西班牙實質上合並的消息後無比喜悅,他聲稱“從此之後,再無比利牛斯山”。
麵對共同的危險,歐洲成立了另一個大同盟來反對法國,(52) 其主要目的就是將腓力趕下西班牙王位,並安排一個奧地利王子即位。在13年的時間裏,整個歐洲因為戰爭而動**不安,直到《烏得勒支和約》(Treaty of Utrecht,1713)和《拉斯塔特和約》(Treaty of Rastadt,1714)簽訂,戰爭才宣告結束。但是這些和約的條款還是保留了波旁家族的王子腓力在西班牙的王位,條件是法國和西班牙永遠不能合並成為一個王國。西班牙的統治從各個方麵都被削弱。直布羅陀和米諾卡島被割讓給英國;米蘭、那不勒斯和撒丁島,以及天主教尼德蘭割讓給了奧地利;西西裏島被割讓給薩伏依公爵。西班牙因此幾乎被剝奪了在歐洲的半數領地。
法國也在殖民統治上遭受沉重打擊和削弱,被迫將新斯科舍(Nova Scotia,阿卡迪亞)割讓給英國,並承認英格蘭在紐芬蘭和哈德遜海灣地區的統治權。
659.路易十四去世(1715)
在禍患、困惑和痛苦中,路易十四長期、多事的統治終於走到了盡頭。為了支撐不計其數的戰爭支出,維持奢華的宮殿,建造昂貴的建築,他不得不征收沉重的賦稅,這使法國不堪重負、瀕臨破產,而他可憐的子民們為了麵包所發出的哀號一直縈繞在皇宮周圍。而王太子和兩個孫子的先他去世也沉重打擊了路易十四,他隻好把王位傳給了隻有5歲大的曾孫。1715年9月1日,“偉大的君主”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將一個債台高築、痛苦不堪、危機四伏、民不聊生的國家交到了一個孩子手中。路易十四似乎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對自己的錯誤進行了反思,給自己的繼承人留下了下麵的忠告:“不要效仿我的錯誤做法。我對戰爭的認識不夠深刻,為了虛無縹緲的東西不斷挑起戰亂。不要模仿我,做一個平和的君主,把解救臣民於水火作為你從政的主要任務。”
路易十四的去世並沒有得到臣民們的一滴眼淚,人們得到這個消息時歡呼雀躍。當時的一位諷刺作家宣稱:“在路易十四活著的時候,人們已經流盡了所有的眼淚,他死的時候已經沒有眼淚可流了。”
660.路易十四的宮廷
路易十四的宮廷生活之奢華是歐洲曆史上從未有過的。自古羅馬的尼祿在燒毀的羅馬區修建黃金宮,置身於其中奢華的陳設時感歎“現在的房子才是人應該住的地方”後,再沒有哪個君主如此揮霍一個帝國的財富。路易十四有6處宮殿,最豪華的當屬凡爾賽宮(Versailles)。在這個最初是荒原的地方,路易十四建起了一個美麗的微型宇宙,而他本人就是這個宇宙的中心,絢麗的太陽——路易十四選擇太陽作為自己的標誌——宇宙萬物都圍繞太陽轉動又從太陽那裏獲取光與生命。這裏聚集了全國的美色、智慧和學識。王室超過15000人,都過著富貴奢華而又空虛的生活,而一切都要人民來負擔。這個龐大家族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眾多的封建貴族。雖然被剝奪了古代的權力和財富,他們卻因為出沒於皇室家族中——從國王手裏領取養老金並成為他宮廷的漂亮點綴——而心滿意足。
不難想象,這個時期的宮廷生活腐朽至極。然而,罪惡披上了鍍金的外衣,醜陋的道德敗壞被表麵的豐功偉績和精致的愉悅以及做作的舉止裝扮得花枝招展。雖然如此的虛偽和腐敗,路易十四的奢華宮廷還是令整個歐洲眼花繚亂。鄰國的宮廷紛紛效仿並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在品味和時尚方麵,法國給整個歐洲大陸製定了規則,而法語也成為了整個文明世界的宮廷用語。
661.路易十四時期的文學
盡管路易十四本人不是學者,但是他給了文學家們最自由的鼓勵,因此,他的統治時期成為了法國文學的黃金時代。當然,他這麽做有著自私的想法。他與各個階層的詩人和作家交友並授予他們各種榮譽,為的就是讓這些文人能夠宣揚自己宮廷的聲譽。這些作家在他那裏領到高額的獎賞,從而在整個歐洲大肆讚美路易十四,為他的青睞和自由給出了最豐厚和感激的回報。
這個時期,幾乎所有的文學種類都得到了法國作家的培育和發展,然而最傑出的作家出現在了戲劇領域。三個最偉大的劇作家高乃依(Corneille,1666—1684)、拉辛(Racine,1639—1699)和莫裏哀(Molière,1622—1673)都出現在這個時期。(53)
662.路易十四的統治與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關係
曆史學家馮·霍爾斯特(Von Holst)說:“如果要問,是誰在打破舊的製度方麵做的貢獻最大?毫無疑問,正確的答案是,路易十四。”路易十四通過濫用自己無限的權力使君主專製信譽喪失。他發動的多次戰爭和為了維持閑置奢華的皇宮而大肆揮霍財富令法國因沉重的稅負而江河日下。他的“世間萬物,皆為我一人所用”的可怕理念使勞苦大眾痛苦不堪,從而為大革命做好了思想和精神上的準備。
663.路易十五統治下法國君主政體的衰落(1715—1774)
波旁王朝的霸權連同路易十四一起永遠地消失了。偉大君主將自己的王位傳給了繼任者,法國曆史也從最強大輝煌的統治時期過渡到最虛弱和最恥辱的階段。路易十五(Louis XV)是一個專製暴君,但又不具備任何君主的美德。在他的統治下,法國迅速衰落並逐漸滑向1789年大革命的深淵。法國在這個時期參加的所有戰爭都給她的軍事聲望帶來傷害。其中最重要的一場戰爭就是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1756—1763),在美國稱之為“法國印第安人戰爭”,它導致了法國在新大陸失去了加拿大,在舊大陸失去了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