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法國革命產生的思想
歐洲自推翻拿破侖統治後的社會和政治史,就是偉大的社會和政治動**曆史的持續。在整個時期起作用的主要力量就是法國大革命中流傳下來的思想和原則。
作為曆史中的革命力量,在探究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帝國的發展過程中,有三條基本的思想原則。第一是平等原則,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第二個是人民主權原則。第三個是民族原則。這些原則或思想是19世紀從法國大革命收獲的寶貴的政治遺產。(119) 它們充滿了活力和力量。它們的實行,它們在社會製度、法律和政府中的具體體現,構成自拿破侖垮台後世界曆史中的很大的一部分。
在這個時期裏,1789年大革命的慷慨之情,所有人生來就擁有自由和平等的權利,對解放和提升當時未獲自由和被踐踏的社會秩序,對消除宗教、民事和民族階級差別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尤其是,這個時期產生了大量的解放法令和條例。奴隸製、農奴製和中世紀各種形式的封建不平等,在新的平等精神的影響下,已經或正在從文明世界中消失。
主權在民的思想同樣是這段時期改變曆史的潛在力量。這個時期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代議製政府(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取代君主專製。正是這種民主和自治政府的事業,激發了那個時代最為崇高的奮鬥和自我犧牲精神。所有經曆思想啟蒙的國家和人民,都熱情地擁護這樣的思想原則,為自己和孩子建立更美好的未來而奮鬥。
作為同樣強大的革命性力量的是民族感情。它既有創造力又有破壞力。在它的號召下,很多國家誕生了;但一次世界大戰的消耗下,它造成很多曆史上的偉大帝國全部或部分解體,並按照民族關係重塑了或正在重塑國家的基礎。
但是這些思想並非是按照自由的過程產生的。它們在社會製度和政治形式上的實現,在大多數國家,都經曆了暴力和革命的過程。這些自由思想是從與某些反對它的保守思想的不斷衝突和爭奪中得來的。而這把我們帶到了19世紀曆史的起點——著名的維也納會議(Congress of Vienna)。
812.維也納會議(1814年9月—1915年6月)
在拿破侖第一次退位之後,歐洲君主或親自或派代表齊聚維也納,來討論歐洲大陸的事務。我們後邊會結合各國曆史探討他們各自與維也納會議的關係,這裏我們隻簡單地介紹一下這次會議的精神和總體的特點。
參加維也納會議的代表們似乎隻有一個目的——盡可能將一切恢複到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樣子。他們根本不考慮人民,隻關心各自的君主。民主思想完全被忽視,在絕大多數代表眼中,人民政權隻不過是無序統治並且要盡可能地壓製。當時一個自由政治家簡潔而又真實地歸納了維也納會議的特征就是“國家的交易和君主的狂歡”。
會議采用的第一個原則是合法性原則。根據這一原則,王位被看作是君主的財產。長期占有給了他們一個很好的、不可剝奪的所有權。按照這一原則,拿破侖扶植的新當權家族都被毫不客氣地排斥,而流亡在外的古老王朝都被恢複起來。其中最重要的恢複——由維也納會議直接行動或由各國已經實現後再由會議確認——就是波旁王朝在法國、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的複辟。
這一原則隻適用於世襲統治者,它並不適用於共和國或像威尼斯和德國自由城市那樣的半共和製國家,也不適用於教會國家。拿破侖曾經剝奪其領土和王位的大量德意誌教會國家便沒有被恢複。但是教皇是例外的例外。庇護七世重新獲得了教會國家的統治權。這是歐洲唯一留下來的宗教國家。
這一原則適用的另一個例外情況是,幾百個德意誌小國家,它們的領土在拿破侖對德意誌進行重組時被送給了大的國家,這些小國家也沒有獲得恢複。
合法性的問題得到解決,下一個問題就是從拿破侖手裏奪回的領土如何在各國之間進行分配。對於大部分君主來說,這才是他們最關心的議題。一個會議代表坦承道:“會議的真正目的是如何在征服者中間分割他們從被征服者手中奪得的戰利品。”在分配領土和特權的過程中根本不會考慮關於民族性的權利和訴求,這些領土被分割國家的人民像牲畜一樣被主人隨意處置和分割。領土爭端的解決是當時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比利時和荷蘭諸省在尼德蘭王國的名義下被統一為一個單獨的國家,被分給了奧蘭治家族的君主。這樣做的目的是在法國身邊建立一個屏障以阻止法國未來可能的進攻。但是荷蘭和比利時由於在民族、宗教和工業發展上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國家的事實卻被完全忽略了。
曾經屬於波蘭的大部分領土被並入俄國。波蘭人被告知他們必須放棄恢複他們民族獨立的所有想法和希望。(120)
薩克森公國的一半領土,萊茵河兩岸的廣闊區域,以及其他一些土地都給了普魯士,這就讓普魯士在德意誌取得了比法國大革命之前更為主導的地位。
上意大利的倫巴第和威尼西亞連同其他一些土地給了奧地利。奧地利在意大利統治的延伸是維也納會議對民族性法則最肆意的踐踏,而當意大利統一和獨立的時刻到來,奧地利也就遭到了報複。
在德意誌,維也納會議建立在拿破侖設定的基礎之上。被拿破侖從構成舊德意誌體係的數百個國家中削減出來的42個獨立國,其中的39個,包括普魯士和奧地利,組建了一個類似於萊茵邦聯的聯邦。(121)
另一方麵,在意大利,拿破侖的改革被廢除,舊的秩序被重新建立起來。除了北部諸省,其他領土都被交到了奧地利手中,意大利半島被分割成為諸多獨立的國家,就像法國大革命前的狀況。
尤其吸引德意誌事務委員會注意力的第三件事,就是不同君主對自己臣民頒布的憲法。在精神和性情上,這些複辟的統治者大部分都是革命前的舊專製君主,現在他們重掌大權,卻對所發生的一切感到害怕了。他們渴望按照舊的方式來統治國家,但是他們當中也有些人意識到世界局勢已經發生了變化,過去的絕對專製統治已經無法安全重建。
因此,憲法成為了維也納會議的一個議題。路易十八被要求遵照《巴黎和約》(Treaties of Paris)的規定為法國製定憲法,盟國完全清楚,如果複辟的波旁王朝敢實行絕對君主專製,將會再次出現令整個歐洲動**不安的麻煩。維也納會議也建議德意誌的王公們采用代議製政府(它們被稱為“各等級代表大會”[Assemblies of Estates],而憲法的字眼被小心翼翼地回避掉了)。除了法國,在這個階段唯一在實際上接受憲法的國家包括荷蘭、瑞士、波蘭和挪威。(122)
即使在憲法已經存在或是被準許製定憲法的國家和地區,法律賦予人民參與政府管理的權利還是很少的。這些憲法是貴族式的,在君主製的形式下,將政府交到了君主和少量選民團體手中。實際上,古老的專製統治幾乎在每個地方被重建起來。(123) 對獨裁統治而言,世界又變得安全了。
813.梅特涅
1815年君主複辟的精神和掌控整個維也納會議的精神都在奧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Prince Metternich)身上得到了具體體現。梅特涅憎恨法國大革命,在他眼中,法國革命就是邪惡精神在世界上的隨意遊**。他宣稱民主精神就是無序精神,這種精神肯定會“將白天變成最黑的夜晚”。他把人民參與政府管理的要求看成是膽大妄為,他完全相信如果向這些要求讓步就會導致可怕的混亂和流血事件。他認為世界唯一的希望就是過去的君權神授專製主義。
因此,梅特涅的製度是一種壓迫製度。他的信條就是“保持一切不變”。梅特涅是一個異常精明、閱曆豐富、對整個歐洲的公共事務十分了解的外交家,他對歐洲1815年到1848年的這段曆史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我們完全可以將這段曆史稱為“梅特涅時代”。正是因為有了梅特涅,舊時的專製政府在這個時期的歐洲非常盛行。
814.梅特涅和神聖同盟
梅特涅處於支配地位的早期階段的活動都與一個著名的聯盟“神聖同盟”(Holy Alliance)聯係在一起,這裏我們有必要對該聯盟的起源做個簡單的介紹。
神聖同盟是在拿破侖垮台後,由沙皇亞曆山大發起,主要成員有俄羅斯、奧地利和普魯士組成的聯盟。它表麵上是為了維持歐洲的宗教、和平和秩序,將基督教教義化為政治上的實踐。加入該同盟的幾個國家的君主們都承諾會像父親一樣對待他們的子民,用愛來治理國家,致力於增加臣民的福祉。
所有這一切看上去都那麽的神聖。但是很快,神聖同盟就變成了實質上維持政府的絕對統治,反對時代的自由傾向的一個聯盟。在維護宗教、正義和秩序的外衣下,該聯盟的君主們聯合起來壓製自己臣民對政治自由的追求。
815.其他原則、運動和利益
為了避免讀者對法國大革命之後的這段曆史產生錯誤的印象,我們必須要提醒讀者沒有一個簡單的公式足以概括任何一段曆史。曆史從來都是非常複雜的,因為很多思想和力量交織在一起,塑造和影響著各種事件的發生。
維也納會議之後的這段曆史就具有特別的複雜性。來自法國大革命的思想賦予這個時代主要的特征,但是,貫穿於這個曆史時期的,還有其他不同的思想、原則和利益,為這個時期,尤其是這個時期的後半段,增加了巨大的——思想、宗教、工業和殖民運動的複雜性。
文藝複興的思想在這個時期的社會中有著廣泛而又強大的影響。各種思潮更加廣泛地傳播,現代科學作為文藝複興的特殊產物,持續不斷地為世界帶來新的奇跡,為人類的研究和征服自然提供了新的工具。
宗教改革運動的真正精神也在發揮著作用。隨著時間的流逝,信條更加自由,宗教更為包容,這些被看成是“過去4個世紀最有益的成果”(124),讓世界獲得更快速的發展。
另外,這個時代還見證了由幸運的發現、靈巧的機械發明及諸多其他原因導致的無與倫比的工業發展。我們需要辟出專門的章節來對這個改變世界的運動進行簡單的回顧。
這個時代還被歐洲各國人民不可思議的擴張運動所標記,這種擴張運動讓整個世界掌握在那些在過去三個世紀裏掌握了新的更高文明成果人們的手裏。對於這樣一場重要的擴張運動,我們也會在“歐洲的擴張”這一章做專門的講述。
這個時期被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所終結,這場戰爭的最終結局影響廣泛而又深遠,它標誌著人類曆史新紀元的開始。回顧這場驚人的戰爭的深層原因,總結這場戰爭的突出事件,以及簡單概述由這場大災難引起的世界的改變將會在我們接下來有限的篇幅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