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4.拿破侖垮台時的意大利

意大利諸民族最受法國大革命思想的感染,他們因此而被維也納會議處以最嚴苛、最恥辱的奴役。先前的共和國不被允許重建他們古老的製度,而小公國們被交到暴君或暴君的繼承者手中——他們在大革命之前就統治著這些小國家。如前文所述,奧地利獲得了威尼西亞和倫巴第,並在意大利北部直接幹預整個意大利半島的事務(第812條)。意大利人已經變成了“希洛人之國”(Helot nation),而用梅特涅的話說,意大利隻不過是“地理上的一個表述”而已。

但是法國大革命已經播下了自由的種子,隻需要時間來等待這些種子的成熟。奇薩爾皮尼、利古裏亞、帕登諾帕和泰伯利亞這些共和國,盡管存在的時間都不長,但是它們已經喚醒了人們的自治思想;盡管拿破侖統治下的意大利同樣不夠真實,但是卻激發了成千上萬意大利愛國者的民族統一情感。因此,盡管法國革命似乎有些令人失望,但是它確實為意大利第一次注入了追求自由和國家統一的動力。

845.複辟君主們的專製統治

當然,重新確立被推翻了的王位意味著恢複過去的暴君統治。複辟的君主們歸來後對一切法國的東西都有著難以寬恕的仇恨。革命時期的自由憲法都被拋到一邊,所有被認為支持自由思想傾向的法國製度被統統廢棄。在撒丁王國,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一世,被稱作“皇家瑞普·凡·溫克爾”(Royal Rip Van Winkle),建立了更為反動的政策。任何帶有法國標簽、被法國人建立的東西都不允許繼續保留。甚至連都靈(Turin)王宮裏的法式家具都被扔出窗外,王家園林裏的法國植物也被連根拔起。

846.1820—1821年的起義

複辟君主專製統治的自然結果就是造成了深刻而廣泛的不滿。在革命的1820—1821年,那不勒斯和撒丁王國發生了多次起義。在奧地利軍隊的直接或要挾性的幹預下,專製君主們鞏固了他們的專製統治。

在梅特涅眼中,對自由運動的鎮壓似乎就是上帝的恩典。他歡欣鼓舞地寫道:“我看到更美好一天的開始。上帝似乎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世界消失掉。”

847.1830—1831革命

接下來的10年,意大利都是附屬於奧地利的。1830—1831年的革命見證了1820—1821年一幕的重演。革命的中心是教皇國。但是奧地利軍隊“忠於他們滅火器的使命,意大利任何地方火山噴發,他們都會趕到那裏滅火”,因此,大批奧地利軍隊湧入意大利中部地區,迅速撲滅那裏的起義火焰。

848.三個黨派

奧地利軍隊兩次擊潰了意大利人對國家統一和自由的渴望。意大利對這些外來幹預力量的仇恨更加強烈,“去死吧,德意誌人!”成為了團結亞平寧半島所有人民的響亮戰鬥口號。

盡管對奧地利的仇恨是一致的,但是意大利人對國家統一的最佳方案卻存在分歧。一個黨派希望建立一個由各個邦國組成的聯邦;第二個黨派希望在意大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由撒丁王國國王擔任國家元首;而被稱作“青年意大利黨”的第三個黨派希望建立共和國。

849.愛國者與先行者朱塞佩·馬誌尼

第三個黨派或共和黨派的領導人是愛國者朱塞佩·馬誌尼。馬誌尼並不是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他認識到了民主革命的統一特性。不僅意大利的人民受到壓迫,而且在西班牙、葡萄牙、匈牙利、波蘭、俄國和土耳其,幾乎所有地方的人民都是如此。他們的革命是共同的事業。為了反抗歐洲君主為鎮壓革命而建立的神聖同盟,必須建立一個人民的神聖同盟來解放他們。他說,法國大革命曾經倡導個人的自由、平等和博愛,而新的革命應該倡導國家的自由、平等和博愛。

在這場解放和統一全世界的偉大革命中,意大利是各國的領袖和向導。她的領導地位依賴於意大利過去的領導才能。異教徒的羅馬曾管理和統治過世界,後來的羅馬教皇統治世界達一千年之久。現在,第三次世界的統一正在形成,這是意大利自由的聯邦,意大利作為一個共和國,成為這個聯邦的中心和領導者。三次居於領袖地位的羅馬,第一次是愷撒的羅馬,第二次是教皇的羅馬,而第三次則是意大利人民的羅馬。

這就是馬誌尼對世界曆史大劇的解讀,這就是他的宏偉理想。通過點燃意大利青年的熱情,喚醒他們的愛國情懷,以及保持起義精神的永不熄滅,馬誌尼對意大利的解放和統一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850.1848—1849革命

從1830年起義被鎮壓到1848年,意大利一直承受壓迫而無法安寧。整個歐洲的共和運動鼓舞著意大利愛國者再次做出了實現獨立和民族統一的努力。整個亞平寧半島都起來反抗他們反動獨裁的統治者,迫使他們頒布憲法及實施改革。

但是由於奧地利和法國的幹預,第三次意大利革命又歸於失敗。法國對意大利革命的幹預是出於對奧地利的嫉妒以及路易·拿破侖的渴望,通過支持教皇而贏得法國國內天主教士們的支持。

然而革命還是取得了不少收獲。愛國者們認識到想要獲得成功,就需要進行統一行動。因此,所有人更傾向於把君主立憲的撒丁王國作為自由和統一的意大利的唯一可能基礎和核心。

851.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加富爾伯爵和加裏波第

撒丁王國逐漸成為亞平寧半島東北角的一個強大的王國。這時的國王是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1849—1878),他是意大利唯一的立憲君主。意大利愛國者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而他也沒有讓他們失望。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注定是意大利的解放者,或者更準確地說他的偉大成就都拜加富爾伯爵(Count Cavour)的英明決策和民族英雄加裏波第(Garibaldi)的英勇無畏所賜。

加富爾伯爵是意大利的俾斯麥,是歐洲民族形成時期獲得“國家製造者”(Nation Maker)稱號的偉大人物之一。他並不擅長於演說和詩歌,他曾說過:“我不會作詩,但是我會創造意大利。”這一言論毫無疑問讓人想起了雅典政治家地米斯托克利自詡“雖然對音樂和歌曲一無所知,但是他確實知道如何將一個平庸的城邦變得偉大”。加富爾伯爵是現代意大利的真正的創造者。

“紅衫英雄”(Hero of the Red Shirt)加裏波第是意大利獨立的遊俠騎士,擁有著非凡的個人魅力。盡管剛過中年,他的人生已經寫滿各種浪漫的冒險和傳奇的經曆。正是因為他的暴力共和思想,他曾兩次遭到放逐。

852.克裏米亞戰爭中的撒丁王國

1855年,為了執行一項富有遠見的國家政策,加富爾伯爵派遣了一支撒丁王國的軍隊參加克裏米亞戰爭(Crimean War),協助英國和法國對抗俄國。加富爾伯爵出兵主要有兩大目的:其一是使撒丁王國在歐洲列強中獲得身份認同;其二是贏得英法的感激,這樣未來在同奧地利作戰時,意大利就不會陷入孤立。

發生在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盟軍戰壕裏的一個事件就可以說明撒丁人參戰的精神。一個連續挖戰壕的士兵疲憊不堪,滿身泥土,對自己的長官發出了抱怨。長官安慰他說:“沒關係,意大利就是要從這些泥土中誕生的。”

853.加富爾準備與奧地利開戰

克裏米亞戰爭結束後不久,加富爾就得到拿破侖三世的承諾,法軍會在合適的時機出兵支援撒丁王國,將奧地利人趕出意大利。法國國王之所以願意這麽做,並不隻是出於對撒丁軍隊曾經在克裏米亞戰爭中幫助法國的回饋,更多是因為法國渴望削弱奧地利在意大利的實力並讓法國來取代奧地利在意大利的影響,並且因為支持撒丁王國可以得到薩伏依和尼斯作為回報。

854.奧撒戰爭(1859—1860)

撒丁王國開始武裝起來。奧地利對此極為驚慌,敦促撒丁王國立即解除武裝,否則戰爭不可避免。加富爾欣然接受了挑戰。法軍加入了撒丁軍隊。在馬真塔(Magenta)和索爾費裏諾(Solferino)兩場偉大的勝利將奧地利人趕出了倫巴第,趕到了四角地區的後邊,這裏有四個堅固的防禦工事保護著威尼西亞。就在這時,普魯士和其他德意誌國家發出了威脅,因為他們感受到了法國在未來的強大,而意大利革命運動的迅速蔓延預示著亞平寧半島上的所有小國將統一成為一個國家(其實路易·拿破侖也不希望看到意大利的完全統一(140)),這種新的局麵加上其他方麵的考慮,導致法國撤回自己的軍隊,並與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Francis Joseph)在維拉弗蘭卡(Villafranca)進行和平談判。

談判的結果是奧地利保住了威尼斯,但是倫巴第的大部分地方都給了撒丁王國。撒丁人對自己沒有得到威尼西亞而感到非常失望,強烈譴責法國國王背信棄義,因為一開始他就答應撒丁人他會將意大利“從阿爾卑斯到亞得裏亞海”完全解放。

但是作為補償,撒丁王國得到了托斯卡納、摩德納、帕爾馬和羅馬涅(Romagna)地區,這些地區的人民拋棄了過去的統治者,請求維克托·伊曼紐爾能夠把他們統一到他的王國。就這樣,撒丁國王在戰後增加了700萬臣民。這是意大利邁向統一和自由的一大步。

855.西西裏和那不勒斯,連同翁布裏亞和馬爾凱地區都加入了維克托·伊曼紐爾的王國(1860)

民族英雄加裏波第英勇的冒險將西西裏和那不勒斯,隨後間接地將翁布裏亞和馬爾凱都交到了維克托·伊曼紐爾手中,並因此將撒丁王國變成了意大利王國。

這些重大事件的發生有著以下條件:1860年,西西裏島國王波旁·弗朗西斯二世的臣民發動起義,維克托·伊曼紐爾和加富爾對起義運動非常同情,但是卻不敢派兵支援,因為他們擔心這種舉動會招致奧地利和法國的嫉妒。但是加裏波第根本不受這些考慮製約,在撒丁政府的默許下,他召集了一千名誌願軍,從熱那亞出發,前往西西裏。在西西裏登陸後,加裏波第成為了意大利國王伊曼紐爾的西西裏獨裁者,並很快將弗朗西斯國王的軍隊趕出了西西裏島。隨後,加裏波第率軍橫穿大陸,向那不勒斯勝利進軍,那不勒斯的百姓夾道歡迎他們解放者的到來。

加富爾看到撒丁政府引領革命運動的時機已經成熟,翁布裏亞和馬爾凱地區的教會領地隨後被撒丁軍隊占領,同時舉行全民公決,翁布裏亞、馬爾凱、那不勒斯和西西裏的人民幾乎全票支持將這些地區並入撒丁王國。

這是意大利統一進程中邁出的又一大步。又有900多萬人口成為了伊曼紐爾的臣民。現在,除了威尼西亞和羅馬,再加上北部的一些意大利領土和亞得裏亞海沿海地區外,意大利的統一幾乎全部完成。

856.威尼西亞加入意大利王國(1866)

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爆發“七星期戰爭”(Seven Weeks’ War),這給了意大利愛國者將他們一直期盼的威尼西亞變成意大利王國一部分的機會。伊曼紐爾與普魯士國王結成同盟,提出的條件之一是除非奧地利將威尼西亞交給意大利,否則不會同奧地利講和。戰事的迅速發展,將意大利期盼已久的威尼西亞地區並入到了伊曼紐爾的王國中去。

857.羅馬成為首都(1870)

意大利人民一直期盼著亞平寧半島和全世界的古老主人羅馬能夠成為他們的首都。然而,教皇的權力由法國所支持,法國從1849到1870年間一直在羅馬教皇國派駐軍隊,因此,意大利人如果不和法國發生衝突,就不可能實現他們的願望。意大利政府很快就得到了這樣的機會。1870年,法國和普魯士之間爆發迅速而激烈的戰爭,法國駐羅馬軍隊被急忙調回國內。法蘭西帝國被推翻建立共和國之後,伊曼紐爾被跟告知法國不再支持教皇的權力。意大利政府立刻向教皇發出通告:羅馬從此以後會被看作是意大利的一部分,隨後一支意大利軍隊進入羅馬。投票的結果以100∶1的絕對優勢將羅馬納入意大利。1871年7月2日,伊曼紐爾進入羅馬,並將自己的王宮設在這裏。從此以後,“永恒之城”羅馬就成為了意大利首都的所在地。(141)

858.教皇世俗權力的終結

意大利政府占領羅馬標誌著教皇世俗權力的終結,也標誌著最後一個教會國家的結束。自從查理曼以來,羅馬一直作為歐洲的世俗權力而存在,它不僅是意大利政治事務中的強大要素,也幾乎是整個歐洲大陸的重要力量。教皇的軍隊,除了保留幾個衛兵外,被全部解散。梵蒂岡(Vatican)的宮殿和其他一些建築被作為教皇的住所保留,並每年可以得到300萬裏拉(約合60萬美金)的年金。

這些安排一直維持到現在(1921)。按照這些法律條文的規定,教皇不是意大利政府的臣民,而是住在羅馬的一國元首。他擁有派遣和接受大使館的權力。他的人身自由不容侵犯。意大利官員不得擅闖梵蒂岡及其領地,意大利政府將這片區域像外國領土一樣尊重。(142)

教皇始終如一地拒絕承認他們被剝奪羅馬世俗政府權力的合法性,並通過不邁出梵蒂岡半步,不接受意大利政府年金和其他手段來表示抗議。

859.改革和進步

梵蒂岡和奎裏納爾之間的敵對情緒,再加上其他問題,似乎要阻礙意大利新政權前進的步伐。然而,自從贏得獨立和統一後,意大利還是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搶掠,這個過去遺傳下來的毒瘤,連同壓迫、分裂,都受到很大程度的遏製;鐵路被修建;阿爾卑斯山的隧道被開通;羅馬平原和其他地區通過不斷延伸的灌溉體係呈現一片繁榮景象,而很多曾經長期荒蕪的地區變得適宜居住且物產豐富;大眾的極度愚昧和道德淪喪,尤其半島南部——這是曆史的另一個邪惡的遺留,通過公共教育係統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克服和改善;羅馬古城被重建,從一個平庸的地方城鎮逐漸崛起成為現代歐洲偉大的首都之一。

至於過去50年在民族情感方麵的發展進步,這是意大利新王國和平、長久、繁榮的依賴,最近發生的一場災難反而成為衡量其進步幅度的重要轉折。1902年,威尼斯聖馬可教堂(St. Mark)的鍾樓垮塌變成廢墟。根據意大利一位編年史作家記載,亞平寧半島上的每個城市都對鍾樓的倒塌感到痛心,好像這座鍾樓屬於每個城市一樣,隨後他們開始了公開的捐款。假如這場災難早幾十年發生,威尼斯很可能隻能獨自修複它,但是,此時的意大利是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意大利城市的不幸都會牽動著所有城市的心。(143)

1915年,意大利也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巨大漩渦之中。從此以後,意大利的曆史就和這場世界大戰的曆史聯係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