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8.亨利去世及他的性格;他的功績

亨利死於1547年。關於他的個性,一直有不同的見解。但是都承認亨利為人殘忍專製,自私而好幹涉。盡管他將英國國教從羅馬天主教會那裏獨立出來,但是英國人民並沒有因此對他心存感激;因為他這麽做完全是出於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不是為了臣民的福祉,也不是對宗教改革的同情。

另一方麵,亨利在位時期,英國掌握了海上霸權,這令英國人感到驕傲並對亨利國王感恩不盡。亨利高瞻遠矚,認為英國必須在海上開拓自己的國土,而不是在歐洲大陸。因此,他對海軍情有獨鍾。當其他歐洲大陸的君主創建優秀的陸軍的時候,他已經為英國建立了“常駐海軍部隊”。他對戰艦不斷改良完善,首次取代了劃槳船,而這走在了世界海軍發展的前列。按照一位著名的海軍軍事家的說法,亨利統治下的英國海軍“完全是一個全新的部隊,之前世界上從未見過的海軍”。他對英國海軍的改造某種程度上類似於蒸汽發動機取代人力。

599.亨利八世時期的文學;莫爾的《烏托邦》

這一時期最傑出的文學人物是托馬斯·莫爾爵士。作為作家,莫爾最負盛名的作品就是《烏托邦》(Utopia),這是一部類似於柏拉圖的《理想國》(Plato’s Republic)或者菲利普·西德尼的《世外桃源》(Sir Philip Sidney’s Arcadia)的傳奇之作。它描繪了一個位於新大陸的島上的理想國度,那裏的人們的法理、行為規範和風俗習慣都如理想般完美。下層人民生活的痛苦、宗教偏執和政府專製給了作者創作《烏托邦》的靈感。曆史學家格林說,“自從《農夫皮爾斯》(Piers Plowman)之後,再也沒有聽到這樣為窮苦人民呐喊的聲音”。但是莫爾的呐喊絕非郎蘭德(Langland)一樣的絕望之音,他看到了一個更好的未來;他指出了社會的惡疾,並給出了治療方案來改革它們。他講述了烏托邦裏的和諧景象,這裏的房屋和土地非常吸引人,街道寬闊整潔;所有人都接受教育,每天工作不超過6個小時;這裏沒有酗酒、鬥毆和戰爭,沒有政黨的更替;罪犯都被用改造的目光來對待;在這個快樂的理想國度,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管理國家和選擇自己的宗教信仰。

莫爾以一種智慧的方式向人們提出了社會、政治和宗教事務的改革建議。很顯然,他並沒有指望亨利國王能夠完全接受自己的建議,實際上,莫爾自己在去世之前對宗教寬容的觀點都有所改變。他在自己著作的最後都承認:“我承認烏托邦裏的很多事情都是我的理想,我並沒有希望看到它們都會被我們這個時代所接受。”

第四節 愛德華六世統治時期宗教教義和宗教儀式的改變(1547—1553)

600.宗教方麵的變革

根據亨利在位時通過的《即位法案》(Succession Act)的條款,愛德華作為亨利唯一的兒子得以即位。年輕的愛德華六世(Edward VI)認真學習改革者的信條,英國教會的很多教義和儀式發生了改變,這使得英國教會離羅馬教會越來越遠。這些宗教上的變革引起了我們的關注。

在新的製度下,教堂的所有圖畫和十字架都被撤掉;細燭、聖水和熏香都不再使用;敬奉聖母和慶祝聖日的做法遭到禁止;煉獄思想被當作功利迷信,為死者祈禱被禁止;包括麵餅和葡萄酒的聖餐儀式被廢除;教士結婚的禁令被取消;宗教儀式在除了亨利統治時期的最後3年外,大部分時間裏都是用拉丁語進行,到了愛德華統治時期,下令要以英國人民自己的語言來進行。

為了使上麵提到的法案條款能夠有效執行,大主教克蘭麥準備了《英國國教公禱文》(English Book of Common Prayer),並在1549年發行第一版。這本著作隻不過是古拉丁文版的《彌撒書和禱告書》的簡單譯文,裏邊對個別詞語和篇章做了改動來適應新的教義。直到今天,英國國教會所使用的仍然是這部作品。

1552年,著名的《宗教四十二條》(Forty-two Articles of Religion)出版,它是對改革思想的簡要聲明。這些條款最後縮減為三十九條,構成了英國教會現在的信仰和教義的標準。

601.為確保宗教統一而實施的迫害

如果所有人都像莫爾的《烏托邦》裏所說的那樣能夠自由選擇自己的宗教信仰,這些變革和革新將不會遇到任何困難和阻力。但是不幸的是,自由選擇宗教信仰隻是理想國裏的理想。除了一些大度和視野寬廣的人士在一些歡快時刻能夠實現外,烏托邦裏的宗教寬容並沒有降臨到這個世界。

按照王室詔令,所有布道者和牧師都要簽署《四十二條》(Forty-two Articles)。對於那些違背新的禱告書的宗教儀式的行為都會按照《宗教統一法案》(Acts for the Uniformity of Service)的法令受到嚴厲懲罰。很多人在愛德華在位時期因為拒絕遵從新的宗教儀式而被投入監獄;至少有兩人因為“公禱文的異端和詆毀者”的罪名而被燒死。

第五節 瑪麗統治下的反動

602.瑪麗即位;與羅馬天主教會妥協(1554)

愛德華去世後,他的姐姐瑪麗(Mary)登上王位。瑪麗即位後不久,就嫁給了西班牙的腓力二世。這樁婚姻早就被腓力的父親查理五世計劃好,希望通過與英格蘭聯姻可以使其成為西班牙帝國的一部分。

大部分英國人內心深處從來沒有接受過近年來的這些宗教變革,他們對天主教的狂熱,加上瑪麗的,快速推動了天主教在英國的重新崛起。議會認為英國應該重回向教皇效忠的老路上來;上下兩院的議員都對教皇使節寬恕他們的異端和分裂而心存感激。他們的懺悔是真誠的,這一點從他們廢除所有支持英國信奉新的宗教法案上就可以得到證明。羅馬對此喜出望外,曾經的教徒終於迷途知返,回歸到天主教門下。

但是,並不是改革者的所有努力都一無所獲。英國議會拒絕返還已經沒收的修道院土地,這也很自然,因為很多這樣的財產現在就掌控在這些議會議員手中。然而,瑪麗對天主教無比狂熱,她將收歸王室的財產的大部分拿出來重建了那些遭到毀壞的教堂和修道院。

603.殉道者:拉蒂默和黎德利(1555)、克蘭麥(1556)

隨著天主教的複興,又輪到新教徒遭受迫害了。總共有二三百人因為其宗教信仰在此期間被處死,其中最突出的三位殉道者是拉蒂默(Latimer),黎德利(Ridley)和克蘭麥。拉蒂默和黎德利在同一根火刑柱上被燒死。當火把燃起的時候,已經70歲高齡的拉蒂默鼓勵自己的同伴黎德利說:“黎德利大師,盡情享受吧,拿出男人的氣概;我們今天以上帝的名義點燃英格蘭的火把,這樣的火焰永不熄滅。”

瑪麗女王不應為實施的這些迫害受到嚴苛指責。這並不是她的錯誤,而是時代的過錯。幾乎所有天主教和新教教徒都認為對這些異端的懲罰是執政者的職責,否則就會有觸犯上帝的危險。

第六節  伊麗莎白統治下新教的最終建立(1558—1603)

604.女王

瑪麗去世時,將王位傳給了25歲的伊麗莎白。伊麗莎白是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的女兒。她似乎繼承了父母的所有性格,因此也繼承了他們的性格中的不穩定性。她具備男人的智慧、堅強的意誌、令人欽佩的判斷力和偉大的政治智慧。正是這些品格使她的統治在英國曆史上最為強大和傑出,她將英國從一個相對無足輕重的位置帶到了歐洲最強大國家的高度。伊麗莎白不僅擁有良好的女王品質和成就,同時也具備了很多難以接近的性格和非一般女子所能有的手段。她性格多變,反複無常,陰險狡詐而又忘恩負義。欺騙和謊言是她在外交中常用的武器。

盡管議會不斷敦促她結婚,但是伊麗莎白還是終身未嫁,眾多追求者都希望得到這位貞女的垂青,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就是其中之一。在執政的末期,她宣布自己在加冕王位的那天起就已經嫁給了英格蘭整個國家,不會再有其他丈夫。她也成為了“西方世界登上王位的最後一位貞女”。

605.女王的大臣們

伊麗莎白的統治之所以強有力和受愛戴,秘訣之一就是女王在挑選大臣時的出色的判斷力。盡管朝臣中也有著華而不實之輩,但是在議會中伊麗莎白所聚集的都是整個英國最具智慧和強大的人選。伊麗莎白的政府完全聽命於她。當然,我們現在知道了她的顧問們對英國政策的影響並沒有之前傳說的那樣大。

606.重建歸正教會

瑪麗並沒有完成亨利和愛德華改革宗教的任務,伊麗莎白也沒有完成。伊麗莎白垂青改革教會更多是出於國家政策,而不是出於自己的信仰。她隻能從新教教徒那裏尋求支持;她的王位遭到了英國每個真正天主教徒的否認,因為她父母的婚姻就是羅馬教皇禁止的。

瑪麗女王重建的宗教機構再次解體,議會通過兩大重要法案《至尊法案》和《統一法案》(1559)重建了英國國教的獨立。《至尊法案》要求所有的牧師和王室大臣都要宣誓效忠女王並宣布女王是英國所有宗教事務和國家事務的最高領導,拒絕所有外來王公和主教的權威和管轄權。因為拒絕否認教皇的至尊地位,很多天主教徒在伊麗莎白統治時期被判死刑,更多的人在倫敦塔內遭受恐怖的酷刑折磨。

《統一法案》禁止牧師使用除英國國教禮拜儀式之外的任何其他宗教儀式,並要求所有人在禮拜日和其他聖日必須到英國國教教堂做禮拜。這項法案之下的迫害,使很多天主教教徒前往其他國家追求自己的信仰自由。

607.新教不信奉國教派:清教徒和分離派

天主教教徒並不是伊麗莎白統治時期唯一反對英國國教的人。還有新教不信奉國教派(Nonconformists)——清教徒和分離派——都給女王的統治製造了同樣多的麻煩。

清教徒(Puritans)之所以得名,是因為他們渴望比英國國教更加純潔的信仰形式。這個稱謂用在他們頭上有點可笑,但是其中一些優秀分子將這種帶有嘲笑的稱呼變成了光榮的徽章。他們並沒有從英國國教中退出,而是繼續努力去改革並按照自己的理念去重塑風紀。這些清教徒注定會在英國後來的事務中起到突出的作用。

分離派(Separatists)是一群比清教徒更為狂熱的改革派。他們憎恨一切和羅馬天主教相似的宗教信仰,他們丟掉白色法衣和聖書,並與英國國教斷絕所有聯係。在《統一法案》的管製下他們遭到了嚴厲迫害,所以大量分離派教徒不得不前往新大陸尋求避難所。這些流放到荷蘭的分離派教徒後來成為“五月花號”和“斯碧維爾號”船上的清教徒前輩移民,正是這些人為新大陸的民主自由打下了基礎。

608.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

伊麗莎白統治時期的大部分時間都和她的表妹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Mary Stuart)交織在一起。瑪麗素有“近代海倫”(Modern Helen)之稱,又被稱作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最虛弱最有魅力又最禁不住**的女子”。她是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五世的女兒,一出生就在英國王位的繼承權上排在了瑪麗·都鐸(Mary Tudor)之後,因為所有天主教教徒都不承認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的婚姻。

1560年,瑪麗的丈夫——法國的弗朗索瓦二世(Francis II)去世後,瑪麗放棄了自己法國宮廷的生活,回到了蘇格蘭。當時她隻有19歲,她的魅力似乎吸引了除狂熱的改革者外所有見到她的人,改革者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年輕的君主是一個天主教徒。嚴厲的老約翰·諾克斯(John Knox)使得瑪麗的一生痛苦不堪,他稱瑪麗為“摩押人”(Moabite)——摩押是羅得跟大女兒**所生的兒子,其後代便被成為摩押人——和其他難聽的名字。

還有其他事情讓瑪麗無法獲得人民的愛戴。她的第二任丈夫達恩利勳爵(Lord Darnley)被人暗殺。有人懷疑瑪麗與此事有關係。她被投入監獄,被迫讓位給繈褓中的兒子詹姆斯。

從監獄逃脫後,瑪麗逃往英格蘭(1568)。在這裏,她的表姐伊麗莎白對瑪麗盛情款待並盡力幫助她重回王位。但是傳言中的參與暗殺自己的丈夫,對英國王位的覬覦,還有她是天主教徒的事實,都決定了她的命運多舛。她受到了監禁,在監牢裏度過了19年。在此期間,瑪麗是所有天主教陰謀的中心,目的就是讓她重新獲得王位。教皇庇護五世(Pius V)為此頒布詔令,將伊麗莎白逐出教會,並給全部臣民以信仰自由(1570)。最終,一個精心策劃的刺殺伊麗莎白扶正瑪麗的陰謀誕生。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也牽涉進來,他寫道:“這個事件是向上帝盡職,因此必須全力支持。我們希望上帝會為此開心,即使為此付出罪惡的代價。”

瑪麗因共謀而接受審判,並被判有罪。幾經猶豫之後——不管是不是假裝,伊麗莎白下令將瑪麗處死(1587)。即使伊麗莎白簽署了執行死刑的命令,她仍然試圖為此逃避責任,建議瑪麗的看守能夠秘密將她殺死。

609.無敵艦隊;英國的薩拉米斯戰役(1588)

處死瑪麗·斯圖亞特,立即引來了西班牙“無敵艦隊”向英格蘭進攻。瑪麗在臨死之前把王位傳給了兒子,並把英國王位贈給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為了實現這些權利,為瑪麗複仇,也是為了教訓一下伊麗莎白支持尼德蘭反抗西班牙,更是為了給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以致命打擊,腓力決心全力出戰征服英格蘭異端分子。腓力二世對作戰計劃精心準備,再三運籌。西班牙港口聚集了大量軍艦,並在尼德蘭(第624條)集合了大量陸上部隊以配合海軍行動。

教皇希克斯圖斯五世(Sixtus V)鼓勵腓力的軍事行動,並認為這是一場聖戰。最終,一支由130條艦船組成的艦隊在大西洋上集結,從裏斯本(Lisbon)向英吉利海峽進發。這支艦隊規模之大,前所未有,號稱“無敵艦隊”。即將到來的危險在英格蘭激起了所有英國人的憤怒。所有英國人團結起來,誓死保衛自己的國家。大敵當前,似乎讓所有階層都團結起來,貴族、農民、新教徒、天主教徒,同仇敵愾。天主教徒也許密謀讓瑪麗·斯圖亞特登上王位,但是他們並不希望背叛自己的國家,將國土交到可恨的西班牙人手裏。

1588年7月19日,無敵艦隊首先被安排在山崖上的哨兵發現。無敵艦隊以月牙形向英吉利海峽進發,在海麵上排開的寬度達到了7英裏。英國艦船大約有80艘,但是輕便的結構和迅疾的行動,再加上海軍配備的精良裝備,讓他們麵對笨重的西班牙艦隊時占據了優勢,幾乎立刻就擋住了無敵艦隊前進的道路,連續7天不斷打擊無敵艦隊。一天夜間,當受損的無敵艦隊停靠在加來(Calais)港口的時候,英國人(集中的艦船達140艘,大部分是小船,15或16艘為主力艦)在西班牙的艦隊中間燃起大火,很多艦船被燒毀,並引起了極大的恐慌。第二天,霍華德(Howard)、德雷克和亨利·西摩爾爵士(Lord Henry Seymour)共同率領的英軍向西班牙艦隊發動決定性進攻,讓本已遭受重創的無敵艦隊雪上加霜。

西班牙人倉皇逃命,有人提議向北部逃竄,但是北部海上的暴風將很多剩餘的船隻在蘇格蘭和愛爾蘭海岸拍碎。等到他們終於駛進港口的時候,戰船隻剩了不到1/3。

這場在英吉利海峽擊潰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偉大戰役被稱作“英國的薩拉米斯戰役”(Britain’s Salamis);它像雅典的薩拉米斯戰役一樣揭露了專製帝國的虛弱和衰退,與此同時,它宣示了一個新的偉大國家的力量及其必然的崛起。無敵艦隊的摧毀影響到的不僅是英國和西班牙兩個國家,它標誌著天主教和新教之間較量的轉折點。它為天主教的反擊設定了明確的限製,它不僅決定了英格蘭會作為一個新教國家存在,而且也預示著新教尼德蘭的獨立並保證了或者至少有助於保證了斯堪的納維亞和德意誌部分新教的未來。

610.航海和殖民活動

西班牙海軍力量的受挫讓英格蘭在航海事業上蒸蒸日上。作為一個小島國,英格蘭開始進入自己曆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這些時期真的是“偉大的伊麗莎白拓展疆土的時代”。英國人受到近期事件的激勵,似乎對航海探險表現出一種狂熱。在伊麗莎白統治時期,很多海上探險活動就像是維京人曾經叱吒海洋的翻版。

這個時期,尤其值得一提就是沃爾特·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1552?—1618)的探索活動。他幾次派人到新大陸進行航海活動,其中一次到達了北美洲的中心海岸,並將關於富饒美麗的美洲大陸的描述帶回來獻給童貞女王伊麗莎白,這裏也因此得名弗吉尼亞(Virginia,貞潔之地)。

雷利企圖在這片新土地上建立殖民地(1585—1590),但是並未成功。然而,這些殖民者返回英國時帶回了煙草,並將吸煙習慣帶入了英格蘭。同樣也是在這個時期,新大陸的當地作物土豆被帶到了愛爾蘭。這些作物連同印第安人的玉米一起,都成為新大陸給歐洲大陸的回報。

611.伊麗莎白女王去世(1603)

伊麗莎白統治的最後時期對伊麗莎白本人來說有些黑暗和憂鬱。她似乎陷入了莫名的憂傷和對衰老的恐懼之中。伊麗莎白於1603年去世,享年七十歲,而她在位的時間長達四十五年。隨著她的去世,都鐸王朝的統治也就此終結。

612.對文學的積極影響

伊麗莎白統治時期成為英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的一段時期。這個時期,深受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同時也是地理和思想大發展的時期。哥倫布和其他航海家發現了新大陸。而文藝複興重新振興了歐洲大陸,並且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思想寶庫。這些發展交織在一起,促進了人類思想的迅速發展並激發了人們的想象力。

這個時期的航海活動和成就幾乎必然產生強大有活力的文學。在這個時期,英國和英國人民對宗教改革運動和文藝複興運動的感受最為深刻,因此其文學的創造性、豐富性、活力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說道:“伊麗莎白時代閃耀文壇的偉大作家是這個剛剛覺醒充滿思想的國家發展的自然產物。”

要講述所有閃耀於伊麗莎白時代的偉大作家超出了本書的範圍,在這裏,我隻想說伊麗莎白的文學時代也是莎士比亞、斯賓塞和培根的時代。(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