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紅樓夢》的人,都一定會記得那個多愁善感的林妹妹。林妹妹整天琢磨這個人的話,那個人的表情,結果整得自己緊張兮兮的,身體也日益衰弱,最後無聲無息地香消玉殞了。
有些人像林妹妹,心眼太多了:今天想寶哥哥怎麽和我說了一句賭氣話呢?明天想寶姑娘怎麽又有事沒事往寶哥哥跟前湊呢?後天又被史姑娘調笑寶哥哥的一句話嚇了一跳,回瀟湘館琢磨得一夜睡不著。其結果是盡管聰明絕頂,“心較比幹多一竅”,也未能幹點實事出來,反倒把人際關係搞得十分緊張。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林黛玉的心理是導致人際關係失敗的消極型心理。一個人要多琢磨事,少琢磨人,要引導周圍的人多幹實事,少搞猜疑。在人際關係思考方麵,不要“心較比幹多一竅”,而應該是“心較比幹少了幾竅”,要充分信任周圍的人,凡事“就事不就人”。
如果哪一天自己做了領導,要做到放手讓下屬幹正事,首要的是領導自己要少對下屬犯琢磨,克服自己的疑忌心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齊桓公是個胸有大誌的君主,想要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於是他向管仲請教一個君主的哪些品質有害霸業。管仲回答他:“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參之,害霸也。”
作為領導對於下屬要信而不疑,對其有疑就不要任用,一旦任用了就要放手讓他幹事,要有堅定的用人信心。領導要聽取來自各方的意見,但是不能因少數人的流言蜚語就心生狐疑,也不要因下屬的小節不謹而產生猜忌。
呂蒙正在宋太宗手下任宰相,由於他出身寒微,起於寒窯之中,所以頗有些人瞧不起他。當他首次出席朝廷會議時,群臣之中就有人冒出一句:“他憑什麽當宰相……”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就走過去了,也沒想去細究。他的朋友想查出那人的官職和姓名,但被呂蒙正製止了,此人十分遺憾。呂蒙正勸說:“還是不要問為好。如果知道了他的名字,我也是人,總會恨人吧,這樣兩個人明爭暗鬥又有什麽意思呢?還不如留點精力幹正事!”
在呂蒙正等實幹型政治家的影響下,宋太宗也培養起一種實幹的氣度。一次,有人檢舉揭發說,汴河的水運者暗中出售官貨,太宗卻說:“無論哪朝哪代,總會有人貪贓枉法,這就好比難把天下的老鼠洞都堵起來一樣。船夫之流做做黑市買賣,隻要不影響大局也就算了。隻要大部分物資能夠流通順暢也就無所謂了。”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謹則無智”,天下沒有完美的事情,所以不論是在管理過程中,還是日常的人際交往中,都不要過多地去琢磨人,而應當多用點時間來琢磨怎麽幹正事。這一來可以提高成績,二來可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於一個實在的目標,三來可以讓朋友放心,實為一舉三得之妙!
交往中免不了會遇到這樣的人物:他當麵奉承你,轉過身去卻嗤之以鼻;他為了取得你的好感,事先就送上一兩下掌聲;為了取得你的“庇護”,他整天低聲下氣地圍著你打轉;他對你心懷不滿,但當麵總是笑臉,背後到處播弄是非。這類人物有著兩張臉皮,有著雙重人格,與這樣的人打交道,你必然會感到艱難。的確,有些人就是這樣圓滑、世故,八麵玲瓏,喜愛耍弄手腕,甚至是吹牛拍馬、兩麵三刀,有事沒事就放兩支冷箭。對此類行為若處理失當,很可能會使交往“觸礁”。
我們都期待比較純潔的交往關係,但當你一旦發現遇上了諸如圓滑、世故、兩麵三刀之類的“暗礁”,又怎麽能立即撕破臉皮,跟人斷交呢?所以,僅僅對此類行為表示厭惡、回避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對這類交往對象有一個比較深的了解。
一般說來,比較圓滑、世故的人,甚至包括那些吹牛拍馬、兩麵三刀的人,都是一些善於保護自己的人。他們對自己看得比別人要重得多,所以在交往過程中穿上了重重的鎧甲。其實,善於保護自己並不是什麽錯,問題是當把交往對象全都變成了防範對象、算計對象,所采用的保護手段又違背了真誠友善、坦誠相見的道德規範,就會使自我保護變成了損害正常交往關係的行為。
我們可以厭惡這種行為,但不必厭惡行為者本人,所謂就事論事。具體說來,我們在反對不正派行為的時候,不要去傷害人家的自尊心,不要損害他們如此費心地保護著的那個“自己”。比方說,他為了贏得廉價的喝彩聲才對你奉上掌聲時,你不妨先冷靜下來,真誠地向他聲明,在需要得到人家的支持這一點上,你們是一致的,但是,要想真正獲得別人的支持和讚美,要靠自己的真才實學,要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在他為尋求“庇護”才圍著你打轉時,你也不妨幫助他認清自己的力量,鼓勵他培養獨立的人格,走自己的路。切不可簡單地拒絕所謂肉麻的奉承。這隻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加速你“觸礁”的進程。鼓勵他的自尊心,幫助他建立起獨立的人格,完成真正自我保護,滿足他的要求,你會得到他的真誠“掌聲”。
一個正直的人,麵對這種現象還會產生一種被利用感。這種感受的出現,主要是那些非常善於保護自己的人確實想利用交往關係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甚至可以說,有的人之所以選擇你作為交往對象,就是因為你的某種優勢符合他的某種需要。那麽,一旦發現自己處於被利用的地位,該怎麽辦呢?
在交往關係中,我們不能容忍隻顧私利的行為,更不能以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交往群體中個別成員的私欲。但是,平心而論,在相互關係中,都有著權利與義務的統一,都有著各自向對方所抱有的希望和要求。剔除了那些非原則的、損害他人利益的成分,抹去了那些具有強烈私欲的色彩,交往當中總應當相互有所滿足。這就需要謹慎地劃出一條原則界限,幫助交往對象回到原則的範圍之內來,並且盡可能地做出自己的貢獻。
比如,一個人有物質上的需求,這本來也是正當的,如果我們幫助他放棄借用他人權勢的動機,並為他提出符合原則的實事求是的建議,那當然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劃出一條原則界限,擺脫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使它們留在原則界限之外,你也就不會產生被利用的感覺了。簡單地回絕隻會把關係搞得更加複雜。
總之,有空就多琢磨琢磨,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作用影響搞清楚,然後,淡定地去處理一切。這樣,你才更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