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人為了表現自己,或者嫉妒別人的才能,就想方設法地批評別人、壓製別人,甚至非要在雞蛋裏挑骨頭。然而,他們這樣做不但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因為,壓製別人就是壓製自己。

很多年前,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有一群非常有才氣的小夥子,他們都具有超強的語言駕馭能力,都承諾要有規律地閱讀和批評彼此的作品。然而,他們的批評都非常尖銳,甚至能把最微小的表述都掰成一百塊來分析。在批評中每個人表現得如此無情、強硬甚至尖刻。他們的沙龍成了文學評論的競技舞台,並把這種嚴格排外的俱樂部起名為“壓製者”。與此同時,這所大學中一群文學女青年也成立一個俱樂部。對應“壓製者”,她們稱其為“爭鳴者”。她們同樣閱讀彼此的作品,但不同的是其評論溫和而積極,充滿著更多的勉勵,有時候,甚至一點批評都沒有。

二十年後,威斯康辛大學的一位校友進行了一項關於畢業同學的事業狀況研究。他發現:如今,當年“壓製者”中聰明的小夥子們在文學界已是默默無聞,而“爭鳴者”中卻已誕生了6名甚至更多的成功作家,比如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瑪喬麗·金楠·勞林斯。

兩個群體的年輕人天賦沒有什麽不同,接受的教育也是一樣的,但最終“壓製者”由於互相壓製而碌碌無為, “爭鳴者”因為提升彼此而卓有成績。結論是:“壓製”導致互相爭鬥和自我懷疑,而“爭鳴”可彰顯每個人的閃光點,展現最美的一麵。

古人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說,善於聽的人可以通過聽別人的議論,拓寬視野,增加知識,獲取經驗,增長見識,豐富閱曆,這是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徑。古代時,名相子產不毀鄉校便是廣泛聽取鄉校中的語論,采納雅言,鑒證得失,以鄉校的議論作為鏡子,及時發現失誤和長處,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俗話說: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便是這個道理,集思廣益,廣泛地聽取別人的議論,對於自身是大有裨益的。正如:好風憑借力,壓製別人並不能抬高自己。

我們處理比較複雜棘手的問題時,一定要深思熟慮,但一個人的思路畢竟有限,不妨聽聽來自各方麵的意見。看看別人怎樣,權衡利弊,綜合判斷,得出結論。博采眾議最大的好處在於籠絡人心。善於傾聽別人的議論,會使別人心中感到受了重視,尤其在某些複雜難辦的事情處理上,博采眾議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意見多為兩類,一類是有關計劃或方案策略的計謀意見。對這類意見,既要虛心聽取,又不可偏聽偏信。因眾說紛紜,有是有非,有好有壞,就要善於區分,不可盲從。另一類則是指正工作得失、正誤的批評性意見。俗話說:“忠言逆耳。”對於這類意見,態度尤應謹慎。當然,無論是誰都不願讓人指責缺點。但是,批評無論對與錯,恰當與否,都應欣然接受,做到虛懷若穀,胸襟坦**。

漢初,劉邦、項羽爭霸,項羽被逼得烏江畔橫劍自刎。究其敗因和劉邦取勝之道,不能不承認,劉邦用人之術高項羽一籌。劉邦善於聽取部下意見,能夠虛心接受,正確采納。當時,劉邦手下有蕭何、張良、韓信輔佐。他善於用人,廣泛聽取手下謀臣武將的意見,集中大家的智慧,幫自己排除異己,最終一統天下。

項羽則不會用人。其手下絕非沒有良才,亞父範增老謀深算,精幹老練,項羽卻不能虛心接受他的意見,依然我行我素,固執己見,壓製他人,終致四麵楚歌,功虧一簣。

唐太宗在曆史上是有名的明君,他善納忠言、廣聽進諫。晚年時,他曾問魏徵:“近來,朝中大臣很少有像原來那樣直言不諱的進諫之人,不知是何原因?”魏徵忙答:“陛下不知,直言者是知道陛下開明,敢於冒天威而直諫,那些沉默者是各有原因。依微臣看來,有的是生性怯懦,心中有話卻又不敢當麵直說;有的對陛下接觸不深,不知陛下的開明,唯恐多言有失,也不敢言;有的則眷戀現有榮華,擔心一語不慎丟了富貴,便也不可能積極發言。凡此種種,各懷他念,故而很少有人直諫。”

魏徵的話很準確地描述了作為下屬的心態與顧忌。所以說,身處上位者應善作伯樂,發現千裏馬,以圖後用。壓製別人並不能抬高自己,隻有水漲才能船高。 有一個人非常嫉妒他的鄰居,他的鄰居越是高興,他越是不高興:他鄰居的生活過得越好,他越是不痛快。他每天都盼望鄰居倒黴,或是家著火,或是得什麽不治之症,或是下雨天雷能竄進鄰居家,劈死一兩個人,又或是鄰居的兒子夭折……

然而每當他看到鄰居時,鄰居總是活得好好的,並且微笑著和他打招呼時,他的心裏就更加不痛快,恨不得給鄰居的院裏扔包炸藥,把鄰居炸死,但又怕償還人命。就這樣,他每天折磨自己,身體日漸消瘦,胸中就像堵了一塊石頭,吃不下也睡不著。

終於有一天他決定給他的鄰居製造點晦氣,這天晚上他在花圈店裏買了一個花圈,偷偷地給鄰居家送去。當他走到鄰居家門口時,聽到裏麵有人在哭,此時鄰居正好從屋裏走出來,看到他送來一個花圈,忙說: “這麽快就過來了,謝謝!謝謝!”原來鄰居的父親剛剛去世。這人頓覺無趣, “嗯”了兩聲,便走了出來。

這個故事裏,那個嫉妒鄰居的人,因為不能正確調整自己的心態,而讓自己的心靈處在地獄之中,總想著怎麽壓製鄰居,最終卻將自己折磨得不成樣子。

因此,真正的智者不會總想著怎麽壓製別人,而是從別人身上學習優點來提升自己。那些靠打壓別人得來的好處,永遠都不會長久,最終受害的一定還是自己。總之,我們應該記住:壓製別人就是壓製自己。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

關於我國古代傳說中記載的靈異神物——龍,《韓非子·說難》中有如下的描述:龍的性情非常柔順,人們可以和它親近,甚至可以把它作為自己的坐騎。然而,如果有人觸摸了它的喉下那塊長約尺許的逆鱗,那麽,它必然會發怒,甚至傷人致死。可見,龍的忌諱不可**。

其實,豈止龍有自己的忌諱之點,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忌諱,也就是常說的‘短處”或“痛處”。魯迅筆下所描繪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都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人物,他們雖然性格各異,但在身上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有一處最怕人觸動的“短處”。阿Q最怕的就是有人說他頭上的疤,誰要是犯了這個忌諱,他準會去找人家拚命,小D就曾為此領教過他的拳腳;孔乙己最怕人揭他的短,揭了他的短,他便漲紅了臉,強詞奪理、竭力爭辯;祥林嫂的忌諱是她曾嫁過兩個男人,這是她精神上最大的負擔和麵子上最大的恥辱,她捐過了門檻後,本以為自己變成了幹淨女人,動手去拿供品,但四嬸大喊一聲,使她舊病複發,精神崩潰了。

人們之所以有忌諱,怕別人揭自己的短處,說到底是自尊心問題,怕臉麵上過不去。所以,你若想獲得朋友,就一定不要觸動他們的短處,

古代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有一個叫魚子的人,生性古怪,對人尖酸刻薄,總好揭人短處並以此為樂事。有一天,朋友們坐在一起吃酒,其中一個叫吳醜的因老婆管得太嚴厲而不敢多喝。魚子便吵吵嚷嚷地說:“你們知道吳醜為什麽不敢吃酒嗎?是他的老婆管教得太嚴了。有一次,吳醜喝醉了酒,還被老婆打了幾個耳光呢!”吳醜被魚子當眾揭了短處,惱羞成怒,拂袖而去,大家不歡而散。生活中像魚子這樣的人不乏其人,他們似乎認為,隻有揭了別人的“短”,才足以證明自己的“長”,以此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孰不知,這樣的結果隻能使人們對他們避而遠之。

大凡具有一定修養、品德高尚的人是從不揭人之短的,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比比皆是。據唐朝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載:曾做過唐朝檢校刑部郎中的程皓,從不談論別人的短處。每逢朋友中間有人說他人的壞話時,他從不跟著摻和,而且還說:“這都是大家亂說的,其實不是這樣。”然後再說一番他人的好處。像程皓這樣的人能不贏得他人的好感嗎?人們肯定會願意與這樣的人交朋友。

人們對於自己的忌諱,通常極為敏感。由於心理作怪,往往會把別人的無意當成有意,把無關的事主動與自己相聯係。有時,你隨口談一點什麽事,他很可能視為對他的挖苦和諷刺,正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因此,我們不僅應避免談論別人的忌諱之點,同時也應注意不要提及與其忌諱之點相關聯的事物,以免造成對方的誤會,以致使他的自尊心受到無謂的傷害。

俗話說:“當著矮子不說短話。”對於個頭低矮的人,最好是不要提及“短”“小”以及“木墩”“武大郎”等與矮小相聯係的話語,免得他由多心而傷心。對於犯過罪、判過刑的人,最好不要提及“監獄”“罪犯”等與他的忌諱相關聯之事。否則,他們會認為你在指桑罵槐。孟子說:“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荀子說:“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古人的話語非常值得記取。

人生在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若以我之長,較人之短,則會目中無人;若以我之短,較人之長,則會失去自信。這是人際交往中尤要注意的一點。

世界上有兩種人,他們的健康、財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種享受大致相同。然而,一種人是幸福的,而另一種人卻得不到幸福。他們對物、對人和對事的觀點不同,那些觀點對於他們心靈上的影響因此也不同,苦樂的分界主要就在於此。一個人無論處於什麽地位,總會有順利和不順利的時候;無論在什麽交際場合,所接觸到的人物和談吐,總有討人喜歡的和不討人喜歡的;天才所寫的詩文有美點,但也總可以找到若幹瑕疵;差不多每一個人的臉上,總可找到優點和缺陷;差不多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樂觀的人所注意的是順利的際遇、談話之中有趣的部分,同時盡情享樂。悲觀的人所想的和所談的卻隻是壞的一麵,隻注意人家的“短處”及“痛處”,因此他們永遠感到不快樂。他們的言論在社交場所大多大煞風景,個別的還得罪許多人,以致他們到處和眾人格格不入。

總之,我們一定要記住“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並將其應用於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這樣,才有可能擁有一個好人緣,為以後的成功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