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六章 矛盾激化
內閣的人被打了出來,鼻青臉腫的回去複命,到了內閣這邊,謝遷當場拍了桌子,氣的臉色發青。
這內閣還從來沒有受到這樣的待遇,北鎮撫司那邊真是明目張膽了。可是偏偏又拿這些人一點辦法都沒有,畢竟人家理由也說了,內閣怎麽可能下令讓北鎮撫司去查抄報館,這件事若是鬧起來,鬧的天下皆知,最吃虧的還是內閣。
畢竟這種事真要公布於眾,鬧大起來對內閣是沒有好處的,人家一看,哦,原來內閣大臣居然下令查抄報館,還要假手於北鎮撫司,到時候肯定要鬧得滿城風雨。
北鎮撫司可以不在乎清議,可是內閣不能不在乎,這口氣也隻能忍著。
不過謝遷還是氣不過,親自寫了一個條子,條子裏威脅之意十足,說是供狀一事北鎮撫司若是不聞不問,產生了後果讓北鎮撫司一力承擔。
條子遞到了北鎮撫司,柳乘風看了條子卻隻是微微一笑,道:“拿筆墨來。”他直接在謝遷的條子寫道:“妙極!”隨即收筆,叫人送回去。
這條子想必要讓內閣那邊七竅生煙了,偷雞不成反蝕把米,結果還被這李東棟和柳乘風羞辱一番,顏麵喪盡。
劉健在內閣眯著眼,看著這條子,柳乘風的筆跡他是認得的,不得不說,這家夥字寫的還算不錯,可是現在在劉健看來,這些字實在是醜惡無比,不過他並沒有像是謝遷那樣生氣。隻是微微一笑,冷冷道:“那就走著瞧吧,老夫倒是想看看,他柳乘風有多大的膽,這件事要是鬧出什麽後果,他柳乘風身為親軍都指揮使也難辭其咎。”
事實上自從這篇供詞刊載之後,後果確實是很嚴重。江炳的話打動了不少人的人心,這些人在新國策下利益受到了觸動,鄉紳們的利益觸動極大。畢竟他們的身家就是土地,幾代人的土地傳承,原先這些土地足夠他們豐衣足食。可是現在日子就不太好過了,大量作坊的湧現,使得人力出現了極大的空缺,佃戶們紛紛要求增加待遇,你若是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連夜舉家便走,可是土地畢竟要有人耕種,因此他們不得不忍痛不斷提高待遇,再加上海貿開通之後,大量的呂宋米、安南米湧入,使得糧食價格一直穩定。不少鄉紳已經感覺到單憑土地是不可能再維持從前的富足了,因此不得不謀其他的生路。
可是謀生卻不太容易,這些世世代代的鄉紳,懂得隻是如何管理佃戶和之乎者也,若是讓他們去經商幾乎可以用兩眼一抹黑來形容。確實有一部分鄉紳亦農亦商,漸漸開始涉入商業。可是大多數人不是沒有這個心思,隻是不少人卻是折了本或者是上了當。
其實這些人就算混的再慘,生活富足還是勉強足夠的,隻是大多數人不屑經商同時也經不得商,再去看那些從前自己根本不屑於顧的人突然發跡。兩相對比,這心裏自然便滋生出不滿了。
這種不滿的情緒一開始隻是壓抑在心底,可是這報紙一張揚,不少人頓時心思也活絡起來,寧王爺真有這般好?不過話又說回來,寧王確實是出了名的賢德,據說在江西那邊禮賢下士,對讀書人極好,江西雖然也處在長江以南,可正因為有寧王在,可以說是士人地位最高的地方,據說那裏的鄉紳還是如從前一樣,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波及,連馳道朝廷也隻準許修到九江,再將深入卻是阻隔重重。
因此在私下裏,漸漸有人對寧王青睞起來,寧王爺賢德或者是寧王寬厚的許多流言都流了出來。
一些小報館甚至陰陽怪氣的開始用各種春秋筆法來為這寧王鼓吹起來,反倒是皇帝,大家漸漸的灰心冷意。
這種事還蔓延到了朝廷各大衙門,官員們是希望出明主的,可是明主這東西用什麽標準衡量呢?大家口裏雖然說,所謂的明主就是要廣開言路,就是要仁德,其實這些都是虛的,大家所看的隻是皇帝對自己夠不夠好,是否觸動了他們的利益。太祖皇帝文武雙全,馬上得天下,同時也穩當當的治理天下,按理說這該是明主吧,可是大家卻不這樣認為,因為太祖高皇帝有個嗜好,喜歡對官員剝皮充草。
太宗文皇帝按理說也算是明主了,他靖難而得天下,修四庫全書,橫掃漠北,關注民生,百姓在他的治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是這個人似乎在官員們眼裏也算不得明主,因為這個人對官員太苛刻,反而對靖難的功臣,對皇親國戚們優渥有加。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誰觸動了他們的利益,雖然大家表麵上稱頌,可是在背地裏卻是不斷詆毀,現在天下早有思念皇太孫朱允文的思潮,這是為什麽?難道隻是單純的對朱允文抱有同情,這可錯了,這些人懷念朱允文,為朱允文可惜,並非是朱允文若是當國就一定能做的比朱棣好,說句實在話,朱棣絕對是曆朝曆代以來數一數二的明主,一個朱允文隻怕連給他提鞋都不夠,之所以大家懷念朱允文,隻是想暗中否認掉朱棣而已,朱允文那樣的廢柴被人偷偷擺上神壇,不過是有些人想借題發揮,發泄對朱棣不重士人的不滿而已。
朱佑樘原先維護的是士人的利益,因此士人們對他尤為擁戴,在士人們看來,當今皇帝固然聖明,可是因為聽信了奸賊柳乘風的讒言,從而變得昏聵起來,說來說去,都是這柳乘風的錯,柳乘風萬死莫贖,這個人比之汪直也不遑多讓,因此,有不少人甚至心裏期待,這賢德的寧王能起兵靖難,誅殺柳乘風,這些念頭原本大家想都不敢去想,可是報紙裏那江炳的陳詞卻是讓不少人心思活絡起來。
江炳便是有再大的錯,可是畢竟是庶吉士,他說寧王寬厚仁德,這準是沒有錯的。
幾天之後,京師開始滿城風雨起來,一些讀書人甚至悄悄聚會,以吟詩作畫的名義抨擊朝政,而北鎮撫司這邊則是無動於衷,似乎對這種事他們已經沒有興趣管了,甚至於國子監那邊,監生們在課堂上說了不少犯忌諱的話,坐堂的錦衣衛回報之後,柳乘風也隻是微微一笑,向人道:“學生們不懂事,不必理會他們,是了,還有人提到了靖難,哎,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膽子真大,不過當今皇上寬厚,斷然不會因為一兩句牢騷而到處拿人的,咱們天子親軍一切以皇上馬首是瞻,皇上不問,我們也不問,隨他們去吧。
李東棟卻是顯得憂心重重起來,道:“再這樣下去,隻怕要出亂子的。”
柳乘風搖頭,卻是笑了笑,道:“出不了什麽亂子。”他敲了敲桌子,倒是過問起了聚寶工坊的籌建事宜,似乎對建設聚寶工坊的事他更加熱心一些,現在京師的人口已經達到了三十萬戶,工坊數千,單工坊的勞力就超過了近十萬,現在聚寶工坊那邊又要新建這麽多工坊,所需的工匠和學徒就更不必說了,這麽大的人力缺口,最後隻能讓鄉間的人口入城補充,未雨綢繆之下,柳乘風已經密令各地的錦衣衛開始管一管各地捉拿逃人的事了。
所謂逃人,其實是現在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佃戶們不滿鄉紳的待遇,因為紛紛開始攜家帶口湧入城市,一開始,鄉紳們也沒意識到什麽,對他們來說,不過是走了幾個佃戶而已,一點都不妨事,兩條腿的人畢竟比比皆是,可是漸漸的,他們開始意識到人力的可貴了,佃戶是跑一個少一個,隻見過有人向城裏去的,從來沒有見過城裏有人返回鄉下的,幾年之後,這樣的問題已經演變的愈演愈烈,以至於鄉間的佃戶越來越少,這個問題才被後知後覺的鄉紳們注意起來,於是他們開始大量的向佃戶們借債,這種驢打滾的債一經放出,尋常的佃戶便是子子孫孫也還不清了,佃戶們自然是不甘心一輩子為人做佃戶,於是許多開始逃亡,逃人事件就開始湧現了,一些人要逃,自然就有人追,鄉紳們有的是護院的打手,這些人對佃戶們開始嚴加看管,但凡有隨意逃跑的,往往都能第一時間知曉,就算有的佃戶逃向了城裏,這些爪牙也會追去,自然先是毆打一番,再是抓回來,嚴加看管。
如今這已成了大明很普遍的一種現象,柳乘風知道,若是不讓各地的錦衣衛好好整治一下這些打手爪牙,城市裏就沒有充足的勞力,因此這件事錦衣衛非管不可。
………………………………
第一章送到,今天會盡量三更,但是隻能說盡量,具體有沒有這個條件,第二更時會通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