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五章 巨變
數月的功夫一晃而過,金秋十月的廉州仍是酷熱難當。
如今的楚國名義上雖隻是彈丸之地,可是現在幅員之廣,地域之大,已是冠絕各藩。
北至廣西,與大明接壤,西至亞齊,扼守亞齊海峽,控製了進入南洋的通道,南至爪哇甚至在南洲亦設立了總督府進行管理,東至呂宋,所轄的大小島嶼上千,各國在經過整合之後,已經換了一副新顏。
傳統的各國貴族們已經束之高閣,同時卻又給予了極高的禮遇,王室每年的內帑由楚國國庫支取,貴族亦是給予了一定的俸祿,甚至一些投資,如各地道路、港口的修築,也給予了他們一定的份額,礦山的開采,亦給了他們一定的股份,同時,他們的子孫雖未必能授予官職,可是楚國的至高官學已經開學,文有楚國大學堂,武有水師學堂和陸師學堂,這些學堂將來都是精英份子的集散地,所招募的學子要求極高,可是對一些天資不錯的南洋各國貴族子弟,卻都有一些優惠。
但凡從這裏出來,雖然未必能一躍便能位列朝班,可是前程也是似錦。
為了維持南洋次序,柳乘風砸下了不知多少銀子,近五十萬的青壯開始征募起來,其中漢軍營因為人口限製,隻能征募二十萬,藩軍營三十萬。
楚國在政治上雖然將整個南洋分為了諸多個府縣,任命知府、知縣進行行政管理。可是在軍事上,卻設立了十個總督轄區,每個轄區立總督衙門,署理軍務。
所任的總督,統轄本地漢軍營、藩軍營,維持本地統治。
除此之外,南洋分設十大五軍營將軍府。將軍與本地知府衙門、總督衙門互不同屬,下設捕盜廳、鎮撫營、掌獄院、義禁府、緝事府,掌控刑獄司法大權。維持治安,刺探本地情報,鞏固安全。
楚國在幾個月時間。憑著雄厚的財力,已經將觸手一步步深入了南洋各個角落,不隻是官軍的招募,還有數以十萬計的巡捕、差役、緝事校尉、禁衛、獄卒也紛紛招募起來。
水師亦分駐各國港口,互為犄角,在這種情況之下,大量的商賈開始湧入,他們看上的,是南洋這一塊從未開發的處女地,大量的礦山和原木都在這裏待價而沽。甚至還蘊含著大量的金礦、銀礦、鑽石,這裏的采礦權價值低廉,隻要肯花銀子,拿下幾個礦山便能坐地收錢。
開采礦山,就必須有道路連接起來。否則如何將貨物運輸出去?因此楚國議政府已經著手了大量興建新港口、大量修築道路的計劃,而這一次道路的修築,絕不亞於大明修建道路的規模,在計劃之中,修築的道路裏程超過了十萬裏之多,新建的港口也將超過七十多個。這規模宏大的計劃,實在讓柳乘風有撞牆的衝動,議政府那邊隻負責出章程和細則,可是這些家夥,分明就是拍了腦袋製定出來的計劃,一下子興建這麽多道路和港口,國庫哪裏承受的起,李東棟那些家夥分明是盯上了柳乘風私房錢。
不過在這件事,柳乘風還是決心全力支持,這是家天下的時代,整個南洋都已經打上了柳家的烙印,現在投入進去,將來遲早又要流回柳家的腰包,因此柳乘風咬了咬牙,大筆一揮,直接拿出了八千四百餘萬兩白銀。
既是要修道路和港口,就需要大量的工匠、勞工、木材、泥漿以及諸多的工具和鐵器,如此龐大的工程,所費驚人,這天下哪個商賈都想從中分一杯羹,於是商賈更是趨之若鶩,商賈們抵達了南洋,自然要帶著大量的人手到來。
在楚國那邊,幾乎每月都有為數在百萬的漢人人口在湧入,而這些人又經由楚國轉道南洋分赴各國。
哪裏有利益,哪裏就有遷徙的人口,漢人們開始在南洋大量的購置土地、收買礦山、興建作坊,熱鬧非凡。
楚國現在需要的也隻剩下時間了,漢人的人口比例逐漸在南洋各國中提升,假以時日,楚國在南洋的統治將會更加固若金湯。
不過此時此刻,在王府之中,從京師傳來的邸報卻是打了柳乘風一個措手不及。
劉健、謝遷、馬文升人等已經請辭,宮中已經獲得了批準,楊廷和、焦芳、張彩三人奉旨入閣,蕭敬告老,劉瑾兼任司禮監提督太監,穀大用則為秉筆太監,馬永成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張永為禦馬監提督太監,至於其他人,這些從前東宮的舊人,紛紛以太監的形式成為宮中的掌權者。
現在唯一留在內閣的,隻剩下了李東陽,據說是劉健等人遞交了致仕的奏書,唯獨李東陽選擇了沉默,宮中對於這些辭呈,幾乎是以最快的速度給予了回複,甚至連一丁點挽留的意思都沒有。
朝局的突變,實在是讓人猝不及防。
錦衣衛那邊,已經專門派了人,把事情的原委都稟告了一遍。柳乘風用心聆聽之後,才終於知道了怎麽回事。
他隱隱覺得,在這件事的背後,應該不隻是劉瑾從中布置這麽簡單,劉瑾隻是個棋子,真正的幕後主使者會是誰呢?
其實根本不必認真去想,隻看這一次事件中的得益者便知道,這一次得益最大的是三個新晉的內閣學士,楊廷和乃是東宮舊臣,且在朝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朱厚照從前就對他青睞有加,可以說楊廷和入主內閣是遲早的事,而且楊廷和和劉瑾等人的關係很壞,當年在詹事府的時候,據說雙方的關係就劍拔弩張,而這時候皇上任命楊廷和入閣,柳乘風隱隱覺得,這應當是張太後的意思。
最大的變數,就是那焦芳和張彩了,這兩個人按資曆也確實有機會能入閣,可是他們此前的實職不過是個侍郎,在朝中灰頭土臉,可怎麽就說入閣就入閣?
這兩個人,莫非就是幕後的推手。
柳乘風在得知此事之後,專程將自己關在了書房裏,琢磨的就是這件事,朝廷任何一個變動都不會是沒有原因的,等到柳乘風把事情的經過整理了出來,才終於恍然大悟。
明白了這些,才會知道劉健這些人死的並不冤枉。
其實一開始,劉健的方略是完全正確的,借著遊擊將軍劉先的事進行發難,先按兵不動,等到時機成熟,直接入宮去尋張太後,直接讓張太後出麵除掉劉瑾,隻要這件事做成,所謂的八虎就不足為慮。
不過顯然,劉健還是錯了,他錯估了皇上的決心,張太後之所以會生出除掉劉瑾的心思,是因為她認為劉瑾妨礙到了皇帝,有劉瑾在,皇帝會和百官們失和,所以劉瑾的死活,對張太後並不重要。
可是卻不知是什麽原因,劉瑾卻是尋上了朱厚照,也不知給朱厚照喂了什麽迷湯,在朝會上,朱厚照突然發難,這一次發難很嚴重,一開始,朱厚照就給劉瑾的罪名進行了澄清,直接告訴百官,這件事是他授意,所以就算要加罪,也是他朱厚照的罪。
百官們自然不肯相讓,尤其是劉健,對劉健來說,他作為首輔,事情是他挑起的,若是就這般息事寧人,他這首輔和輔政還有什麽威信可言?因此劉健非要把這件事辦成不可,自然也就開始據理力爭了。
這一爭,就麻煩了。
朱厚照的性子如何,柳乘風一清二楚,他發起瘋來,是什麽話都敢說的,以至於朱厚照連那句誰要做皇帝他肯退位讓賢的話都說出了口。
事情終於徹底的沒有了回旋的餘地。
柳乘風甚至可以想象的到,張太後在聽到了這件事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心情。
張太後原本是希望,犧牲掉一個劉瑾,換來君臣之間的和睦,可是當她知道,君臣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難以調和的地步又會怎麽做呢?
張太後隻有一個兒子,所以在她看來,不管這個兒子再怎麽胡鬧,他的兒子也必須做皇帝,而大臣與君主的矛盾一旦到了難以調和的程度,誰能保證,這些大臣不會玩霍光易君那一套把戲,要知道,這些人可是輔政大臣,又是內閣大臣,在朝中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支持,他們的權威和漢朝的霍光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了,一旦他們覺得這個皇帝昏聵透頂,誰能保證他們不會有另擇賢明的心思。
張太後定然開始動容了,她必須有所防範,皇帝再昏庸,說了再多的錯話,做了再多讓人不能容忍的事,她也必須護這個犢子,所以她立即改變了主意,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留下劉瑾,除掉劉瑾,是希望讓君臣和睦,可是現在留下劉瑾,卻是希望借劉瑾來製衡百官,既然矛盾不能調和,他們就隻能借用劉瑾來為穩固皇上的龍椅,達到某種權利上的平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