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皇帝繼位以來,幾乎年年不消停。征蒙古、下西洋、遷都順天府……許多大事都是同時辦的。這樣沉重的負擔最重還是落到百姓頭上,今年的大荒說是天災,其實是人禍。數十萬男丁背井離鄉,去修宮室、運木料,不鬧饑荒才怪。

楊榮雖特別強調“當地官府”四個字,但誰都聽得出弦外之音。

姚廣孝自然也懂。這位黑衣宰相冷笑幾聲,一翻三角眼道:“書生之見!”

楊榮遭到申斥,立即垂手站立,戰戰兢兢道:“學生錯了!”最近朝廷裏火藥味十足,他的好友楊士奇就因為迎駕稍遲被抓緊詔獄。楊榮不可能不吸取教訓。

姚廣孝侃侃而談:“說白了還是你們這些學士久居館閣,不知道天下人想些什麽。你以為造反者都是勤勤懇懇的好百姓?錯了!他們中大多數原本就是無賴。你白給他們一次糧食,便要給第二次第三次。哼哼,聖上辛苦打下的江山豈能養這些閑人?”

楊榮聽著口風便知道剿匪已不可避免,為今之計隻能盡量推舉文官去辦此事。目前朝廷中分為文武兩派,在朱棣這位馬上天子治下,自然是武人占上風。此次民變聲勢浩大,若依然讓強硬派統兵,恐怕對百姓造成的傷害十餘年也不得恢複。

但姚廣孝早就修煉成精,楊榮深知自己的心思瞞不過他,但沉吟間心生一計,說道:“恩相,還是您說得對。學生如夢初醒,也覺得該以剿代撫。”

姚廣孝不耐煩的揮了揮手:“你有話直說,想推舉誰?”

楊榮道:“恩相,學生想的卻是另一件事:若是出征,該調派多少軍兵合適?”

姚廣孝不假思索道:“大寧鐵騎兩千,青、兗、登、德四衛步軍弓手各一千,共計一萬人。”

楊榮又問:“那糧草從何籌措?”

姚廣孝冷冷一笑:“就用你們準備賑災的那批。十萬石,足夠大軍整整一年用度,我就不信明年這個時候還剿不滅那些亂民。”

楊榮道:“此舉好是好,就是太破費了。今年國庫已捉襟見肘,若是明年陛下再征蒙古,戶部可就拿不出銀子來。”

姚廣孝一愣,知他說的是實情。朱棣動不動便拿蒙古練兵,幾乎成了常態,誰知他明年會不會再次出征?若到時交不出糧草,他這個“黑衣宰相”臉上可不太好看,

他輕撫胡須,說道:“勉仁有什麽兩全其美的法子?”

楊榮道:“學生以為民變的根源是人人信奉白蓮教之故。如今的掌教自稱‘佛母’,極擅妖言惑眾,山東百姓十家中倒有八家供著她的牌位。若是……”

他輕輕把手掌向下一斬:“若是朝廷能遣一智勇雙全之士打入白蓮教內部,取下‘佛母’首級,民變可不攻自破。朝廷不費一兵一卒便剿平叛亂,豈不美哉?”

姚廣孝哈哈大笑,指著楊榮道:“勉仁呀勉仁,越說越不像話了,那怎麽可能呢?”

“恩相!”楊榮麵不改色“那可是十萬石糧食!”

“十萬石嗎……”姚廣孝眯起眼睛,隨後又搖了搖頭。“大明雖大,可去哪兒找那智勇雙全的人?老夫若是年輕個五十歲或許還能試試。但如今……難啊!”

楊榮正色道:“恩相,學生保舉一人。此人雖位微言輕,卻有膽有識,曾連破幾樁大案,百姓呼之為‘神探’。他便是剛從西洋歸來不久的沈鑒。”

姚廣孝喃喃道:“沈鑒?”

楊榮解釋道:“您可能沒聽說過,他……”

姚廣孝一揮手:“不,我知道。此人出身行伍。不過似乎並不和陛下一條心。”

楊榮略做思考,答道:“古人雲‘唯才是舉’。隻要他能解決問題,不必在乎心裏是怎麽想的。學生說句難聽的話,即使在這朝堂之上,懷揣二心的人還少嗎?”

姚廣孝讚賞的點了點頭,輕聲道:“等等吧,再等等……”

楊榮一愣:“恩相說什麽?”

這時一名錦衣衛飛快的跑來,到了姚廣孝眼前啪的跪下,身手幹淨利落之極。朗聲道:“報!緊急軍務!”說罷起身靠近姚廣孝耳邊低語幾句。

姚廣孝一愣,歎道:“可惜可惜……你再說一遍。”

錦衣衛再度俯過身,姚廣孝卻道:“大點聲,讓楊學士也聽聽。”

隻見錦衣衛猛吸一口氣,用洪亮的聲音說道:“沈鑒已於返京途中遇害身亡!”

-

沈鑒跌入山穀後,過了許久才迷迷糊糊的睜開眼。

但見四周逼仄,錢炳德坐在對麵,耳邊轔轔作響。他揉了揉幾欲炸裂的額頭,問道:“我這是在哪兒?”

“回京的車上。”錢炳德心不在焉的答道,目光不住向外望去。

沈鑒心中一驚,失聲道:“不行,我還有要事沒辦!”

錢炳德歎了口氣:“我好歹救了你一命,你總該說聲謝謝吧?”

沈鑒想起來了,他聽到那些可怕的密謀。於是大聲道:“不能回京!錢大人,立刻改道去山東。這是你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錢炳德摸著下巴道:“建功立業我倒是很感興趣,不過你得讓我知道是什麽事。”

沈鑒望了望四周,欲言又止。“抱歉,我現在不能說。不過事情若辦好了,起碼連升三級。”

錢炳德左思右想,忽然重重一拍大腿,將身子探到外麵喊道:“喂!給塞大人飛鴿傳書,我們要去山東走一趟,具體情況之後會給他打報告!”

他說罷坐回車廂,虎著臉對沈鑒道:“姓沈的,要是升不了官我可和你沒完。”

沈鑒頓感心安,連聲道:“你放心好了,放心好了……”說話間眼皮沉重,竟又睡了過去。

馬車一路北歸,過了湖北之後,沈鑒卻感到越來越心驚。

此時已漸漸入冬,但見原本富庶的中原大地竟是光禿禿的一片,赤地千裏間竟見不到一個人影。路旁枯樹兀立,樹幹上全是白花花的。

哪怕靖難之役時,沈鑒也從未見過如此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