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7年4月,薩爾斯堡傳來消息,利奧波德患病。莫紮特馬上寫信問候父親的健康,在祝福他早日痊愈後,莫紮特又將他對死亡的看法說給父親聽,這種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共濟會的影響而形成的。

當我們深加考慮後,我們會將死亡看做生命的真正目的;既然如此,我已經結識了這位人類最好而且最忠實的朋友。

當時,莫紮特的一位好友剛剛去世,“隻有31歲,和我同年。我並不為他悲傷,卻打從心底為自己可憐。”

他在信的最後請求父親千萬不要對他隱瞞病情,以便他能“用人類最快的速度來到您的懷中”。這是莫紮特給父親的最後一封信。

三天後,一位鬱鬱寡歡而且衣著寒磣的十七歲少年來拜訪莫紮特,他從波恩來,渴望向這位有名的作曲家學習。莫紮特為了測驗他的音樂才能和創造力,叫他即席作曲。這對一個十七歲的少年來說,無疑是十分苛刻的要求。

據說,莫紮特曾向他一位朋友說起過這個少年,莫紮特斷言:“他總有一天會帶給這個世界一些東西。”莫紮特的預言後來實現了,這個少年的名字是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兩個星期後,年輕的貝多芬就趕回波恩照料他病重的母親,直到莫紮特去世後,他才回到維也納。兩個絕世的音樂巨匠在彼此平行線一樣的生命中就相交過這一次。

5月底,莫紮特接到六十八歲的父親病逝的消息。

南妮爾不知是出於什麽樣的原因並沒有馬上告訴莫紮特這件事,等莫紮特知道的時候,別說是見父親最後一麵,就是參加父親的葬禮也幾乎成了不可能。

貝多芬

不管父子之間之前存在著怎樣的尚未消除的不快,這一刻莫紮特心裏記著的都是父親對他的愛和好。那些記憶流水般湧入莫紮特的腦海,他對父親的逝世感到十分悲慟。盡管父親有些缺點,幼稚而且喜歡吹毛求疵,但是他活在世間時,他為他的兒子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指導、支持、宣傳,以及樹立偶像。

稍晚時候,與莫紮特有著良好關係的他的醫生也去世了。

這兩件接連發生的事情使莫紮特很悲傷,但是他似乎也從其中感悟到了更符合天主教徒的關於死亡的觀念,他寫道:“他們現在安息了!但願我們能高興地在另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裏再度看到他們,隻可惜在那之前,我們是絕不會得到安息的。”

利奧波德死後不久,莫紮特和他姐姐的關係也就斷絕了。在莫紮特去世之後,南妮爾曾將莫紮特早年的很多詳細資料交給第一個為他寫傳記的人。關於1781年以後的情形,她告訴那個人:“你必須到維也納去查詢。”

10月,莫紮特和康絲坦茲前往布拉格,為他即將完成的新歌劇的演出做些準備工作。歌劇在排演時遇到很多困難,因為莫紮特的作品極為複雜,而且在歌唱、演奏方麵發生了問題。好在它們都被一一克服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