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莫紮特一家到達歐洲的文化首府巴黎。
巴黎是當時西方世界文明思潮的中心,人口比維也納多一倍。18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正聲勢浩大,啟蒙思潮的許多大人物活躍在巴黎思想界。
伏爾泰的名聲如日中天,他強烈地譴責國家和教會的封建製度。這一年的年底,伏爾泰發表了著名的《論宗教寬容》,猛烈抨擊反動教會的宗教迫害和專製政體草菅人命的黑暗現象。盧梭則剛剛完成了《社會契約論》,這部著作的第一句直到現在還具有與當時同樣震動人心的革命性:“人生下來是自由的,但他在每一處卻都戴著鐐銬。”
此時的巴黎無疑充滿著新的概念,比如浪漫主義、返回自然、自由思想等。
雖然有很多人住在貧民窟裏,每天為基本的溫飽而用盡全力,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貴族社會的紙醉金迷。利奧波德帶著家人去看歌劇。在法國,歌劇被稱為“抒情的悲劇”,一般長達四個小時,多取材於古典神話,結構鬆弛,中間穿插著芭蕾舞、大合唱、精巧的布景,以及用錢能夠買到的最令人目眩的特殊效果。這是莫紮特第一次看到這種藝術形式,他如同數以千計的觀眾一樣沉迷其中。
一次公開演奏會後,莫紮特和南妮爾被國王路易十五邀請到凡爾賽宮表演。這兩個孩子的演奏使人們感到興奮,莫紮特再度即席作曲,每個人都為他那與年齡不相稱的才華感到吃驚並深深折服。莫紮特演奏了兩首大鍵琴和小提琴奏鳴曲。表演結束後,莫紮特像過去親吻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王一樣,試圖去吻路易十五的情婦,但被她拒絕了。莫紮特有些不高興,他心裏想:“她以為自己是什麽人?!”很明顯,少年成名使這個男孩開始自負起來了。
凡爾賽宮
利奧波德花錢將莫紮特這次表演的兩首奏鳴曲印出來,作為他兒子的第一號樂曲。其實這兩首奏鳴曲的音樂價值並不是特別高,它們隻是對普遍流行的風格所作的巧妙模仿,但是因為是由一個七歲的小孩寫的才顯得特別傑出,當然,也因為這個小孩是莫紮特。
莫紮特的作品風格“華麗”,是從當時愉快而空虛的宮廷生活中得來的靈感,側重於輕快、簡單、迷人和繁複的裝飾。這種音樂適合在華麗的花園和客廳那種夢幻世界中演奏,這種世界是饑餓的農夫和城市貧民向往的遊樂園。
1720年至1750年之間,歐洲的音樂風格有了戲劇性的改變。繁重而複雜的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已經完全過時,今天,除了極少數例外,大部分那一時代的華麗音樂已經很少能聽得到。所以,在巴赫去世六年後才誕生的莫紮特在1782年以前沒有聽過巴赫的音樂,就好像巴洛克時代的這些偉大作曲家們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被當做廢紙在賣。他的小提琴獨奏奏鳴曲曾經在一家奶油店裏被發現,準備作包裝紙用。巴赫那個時代的器樂有一半已經永遠消失了。
莫紮特一家在巴黎停留了五個月,這期間,他們一直是該市談論的話題。利奧波德找人畫了一張他們三個的油畫:他自己拉小提琴,莫紮特彈大鍵琴,南妮爾似乎在唱歌。南妮爾看起來特別美麗,她的弟弟則好像很緊張,但是仍像天使似的。利奧波德把這張畫印了幾百份,在每一場音樂會中出售,這使得他能夠積攢下更多的旅行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