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業九年(613)六月,洛陽傳來了噩耗:楚國公楊玄感造反了。
說起楊玄感,隋煬帝太熟悉不過了。此人是楊素的長子,官至禮部尚書,襲封楚國公,大隋的超級貴族,也是隋朝的既得利益者。
按照曆史規律,但凡天下大亂,顯現出亡國征兆的時候,農民兄弟肯定會率先反抗,在全國各地引發小型戰爭。隨後,朝廷會派遣軍隊平叛,如果能夠鎮壓下去,王朝有可能會中興,再不濟也可以延緩十年,甚至數十年。如果鎮壓不下去,農民起義軍和官府的對抗將會演變成農民起義軍為了爭奪地盤的大混戰。
全國的混戰導致人口銳減,國家財力不足,中央政權無法組織強有力的官軍繼續平叛,因此亡國之象越來越明顯。到了這個時候,那些原本效忠朝廷,至少是坐山觀虎鬥的豪門貴族就開始跳出來搞事情了。
這幫人都是職業政治家,擁有非凡的頭腦和智慧,能夠網羅三教九流的人才為己所用,很容易在軍閥混戰中脫穎而出,奪取最後的皇帝之位。
那麽問題來了:隋煬帝雖然發動了第一次高句麗戰爭,也打了敗仗,可在隋朝的國力支持下,不管是皇室還是百姓,都可以接受這樣的結局。
更何況,朝廷雖然吃了敗仗,隋煬帝卻並沒有因此濫殺無辜,皇帝和朝臣沒有要死要活的矛盾啊。河北和山東等地確實有起義軍鬧事,可超級戰將張須陀正在當地平叛,而且很快就鎮壓了起義軍的囂張氣焰,王薄等人隻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得過且過,對朝廷構不成太大的威脅。
至於隋朝的軍力和糧食儲備,謙虛地說,還真是有點富餘。不管怎麽說,局勢都還沒有到豪門貴族跳出來搞事情的地步。
那麽,楊玄感究竟造的哪門子反?家裏沒飯吃了?沒錢花了?皇帝讓你上陣打仗了?還是讓你做苦力了?遺憾的是,這些都不存在。
楊玄感造反,純屬以**造反的方式來解決楊家和皇室的政治恩怨。
據史料記載,楊玄感出生在貴族家庭,又是楊素的嫡長子,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貴族教育。楊玄感平日裏愛好文學,才華橫溢,平日裏也結交了不少有誌之士,他似乎對兵法和武藝也感興趣,會點兒三腳貓的功夫。
出身背景好,長相氣質佳,出口能成章,又擅長武藝。說白了,楊玄感就是鶴立雞群般的存在,深得長安貴族子弟的追捧,這也造就了他驕傲跋扈的個性。
像楊玄感這樣的公子哥,標準配置就是一顆**不安的心。
不過,要把楊玄感說清楚,必須介紹另外一位公子哥李密。
眾所周知,李密後來成了瓦崗軍的首領,可他的身份並不是農民,和楊玄感一樣,他也是隋末的超級貴族。
李密的曾祖父是西魏柱國大將軍李弼,祖父李曜是北周的邢國公,父親李寬是隋朝的上柱國,蒲山郡公,李寬去世之後,李密便承襲了父爵。
李密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左親衛府大都督、東宮千牛備身。
意思就是,你可以手持鋼刀,貼身保護皇帝。隻要你有興趣,也有膽量,可以隨時剁了隋煬帝。至於大都督,其實就是禁衛軍的領導,在隋朝,隻有貴族後裔才配享有這樣的殊榮。
李密和楊玄感一樣,含著金鑰匙出身,享受著最好的貴族教育,身上帶著無與倫比的領袖氣質,再加上沒有物質上的負擔,人生所有的追求就隻有保持內心的**不安,隨時找機會尋求刺激。
這樣的一個人,又如何會甘心情願為皇帝站一輩子崗?
有一次,隋煬帝在宮內散步,看到軍姿挺拔,威武不凡的禁衛軍將士,心情十分愉快,可沒走幾步,發現前麵有一個年輕人總是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明顯降低了禁衛軍的光輝形象。
隋煬帝很好奇,於是上前查看,發現此人眼瞳黑白分明,精神異常矍鑠,第一感覺就是非同尋常。隋煬帝當時就震驚了,不過礙於麵子,沒有當場發作。
事後,隋煬帝對宇文述說道:“剛在站崗的年輕人是什麽來曆?”
宇文述:“已故蒲山公李寬的兒子,李密。”
隋煬帝:“此人的相貌看起來有些異常,留在宮中衛戍不太合適,給他重新安排個工作吧,別讓他待在禁衛軍。”
這就有點尷尬了,領導想要開除你,又不好意思明說。
宇文述找到了李密,委婉地說道:“蒲山公啊,你年輕有為,才為世出,應該入朝為官,輔佐陛下才是啊,禁衛軍都是粗人待的地方,讓你在這裏發展,實在是太屈才了。”
宇文述可能不知道,對李密來說,繼承父親的爵位是多麽痛苦的事兒,他就是想要一個狂放自由的靈魂,僅此而已。因此,宇文述覺得難以啟齒,可對李密來說,卻是幫助他逃離了苦海啊。
宇文兄,你實在是我李密的人生知己啊,委實當與你浮一大白。
此事過後,李密幹脆稱病不出,在家裏抱著《史記》和《漢書》閉門苦讀,不問是非。有一次,李密穿著素雅,騎跨著一頭大黃牛,準備外出尋訪著名學者包愷(隋朝專門研究《漢書》的宗師級人物,學徒多達千餘人),不曾想,在路上居然偶遇了權臣楊素。
這年頭,居然還有對書籍如此癡迷的人,必定不是凡夫俗子。
楊素一直在尾隨李密,後來發現此人確實在用心研讀,並不是拿著史書裝樣子,於是心生敬佩,打算將他攔下來攀談幾句。
楊素高喊道:“這位小兄弟,你叫什麽名字,居然對書籍如此癡迷?”
李密聞言望去,認得是朝中的宰相楊素,於是滾落下牛,拜了幾拜:“晚輩是隋朝蒲山公李密,有幸得見楊大人,實乃三生有幸。”
楊素非常欣慰,此人至少是個懂禮節的人,就問:“你在讀什麽書?”
李密:“是《漢書·項羽傳》。”
隨後,楊素找了幾個關於項羽的話題和他瞎掰扯,誰知李密談吐不凡,對王朝的興衰和曆史人物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楊素如獲至寶,當即將李密邀請到府中做客,並將他介紹給了自己的兒子楊玄感。
據史料記載,李密和楊玄感興趣相投,很快便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李密曾經說過:若論帶兵打仗,縱橫天下,使敵人震懾,他不如楊玄感,可若論驅使天下英雄豪傑為己所用,楊玄感卻不如李密。李密的這番話,頗有些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意思。
這事兒就非常有趣了。
楊素身為宰相,位高權重,為何會親自攔下牛車,邀請默默無聞的李密前往府中商談,難道真是為了給自己的兒子楊玄感培養知己?在我看來,楊素可能在試圖拉攏朝中的貴族,為日後的大事做準備。
別不服,咱們繼續看下去。
楊廣從晉王一躍成為皇太子,楊素功不可沒。楊堅還在的時候,楊素便利用扶持楊廣的機會,打壓朝臣,鏟除異己,後來引起了楊堅的鎮壓。可就在此時,楊堅位列仙班,大隋的權力完成了過渡。隋煬帝登基之後,讓楊素做了隋朝的第一位尚書令,算是給足了他麵子。
古往今來,皇帝給你麵子,要的就是你的退步和顧全大局。
看看中國曆史上不得好報的權臣,比如霍光、鼇拜、長孫無忌等人,總喜歡把下一任君主當晚輩,為人處世居高臨下,而且喜歡仗著自己的功勞滿口胡柴。遺憾的是,楊素也沾染上了這些臭毛病。
據史料記載,楊素每次上朝的時候,三句話不離擁立隋煬帝的功勞,唯恐別人不知道他的齷齪事兒。隋煬帝寬容大度,不想在臣子麵前讓楊素難堪,因此總是冷漠相對,置之不理,可在他心裏,早就盼望著楊素能夠早點上西天。
隋大業四年(608)八月,楊府傳來了一個重磅消息:楚國公楊素身染重病,難以下床。
確定爬不起床了嗎?這可是天大的喜訊啊。
隋煬帝欣喜若狂,當即派人給楊素送去了湯藥,還說了一番知冷知熱的貼心話。問題是,楊廣壓根就不知道楊素生的什麽病,送的藥能吃嗎?
楊素也很為難,他思之再三,決定不吃藥,讓自己病重身亡。
楊素去世之後,楊廣感覺神清氣爽,走路帶風。他曾經對身邊的近臣說過,假如楊素不死,按照這種囂張的氣焰繼續下去,遲早也是滅九族的大罪。
楊玄感作為楊素的嫡長子,自然很清楚父親和大隋兩代帝王之間的恩怨。
客觀地說,父親的去世給他造成了很大的衝擊,至少在他看來,隋文帝疑心病太重,所以在瀕臨死亡的時候,不顧一切地拿楊家開刀,絲毫不講情麵。而隋煬帝骨子裏有卸磨殺驢的心思,隻不過顧及麵子,不好下手而已。
總之,父親去世,兩代帝王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立場不同,對恩怨的理解自然也會不同。
楊玄感繼承父親的爵位之後,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時刻擔心隋煬帝會對楊家下手,鏟除父親的黨羽。
事實上,楊玄感的擔心不無道理,像楊家這種樹大根深的豪門貴族,在中流砥柱去世之後,確實很容易被皇帝秋後算賬。更何況,隋煬帝的改革一直就在動豪門望族的利益,楊素如果不死,隋煬帝也有可能拿他開刀。
為此,楊玄感找來了幾個弟弟和楊氏家族的長者,大家索性把話說開了:如今大部分朝臣都是楊素的門生故吏,他們遍布中央和地方,權勢極大。楊家完全可以找機會發動政變,廢黜隋煬帝,擁立已故秦王楊俊的長子楊浩為帝。
這些,便是楊氏家族的整體共識。
後來,隋煬帝出巡西北,大軍在大鬥拔穀遇到了極其惡劣的天氣,隋煬帝身邊的守備力量嚴重不足,楊玄感就曾動過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的心思。不過,楊玄感的族叔楊慎認為,朝臣和隋煬帝還是一條心,而且國家比較安定,百姓也比較擁護朝廷,下手的時機還是太早,這才使得楊玄感放棄了這次謀殺。
楊玄感見來硬的不行,就想要曲線救國,重新贏得隋煬帝的信任。
當時,隋煬帝到處巡幸和征伐,非常崇尚武力,楊玄感因此找到時任兵部尚書的段文振,掏心掏肺地說道:“尚書大人,我楊家世受天恩,無數人因此眼紅,我如果不在邊塞立點功勞,如何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如今邊境戰事頻繁,我楊玄感甘願受朝廷的驅使,您身為兵部尚書,應該明白我的拳拳報國之意。”
有句話說得很到位:隻要馬屁拍得好,沒有什麽關係搞不好。
楊玄感的馬屁,至少讓兵部尚書段文振聞到了一點清新脫俗的味道,因此他轉身就將此話轉述給了隋煬帝。
有一天上朝,隋煬帝特意提到了此事,對楊玄感忠君報國的行為大為讚賞,並當場誇獎道:“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這話真不假。來人,給楊玄感賞賜千段縑彩(彩色絲織物)。”
話說得很清楚,楊玄感有可能會繼承父親的衣缽,做大隋王朝的宰相。
這是多麽高的期許啊。事實上,隋煬帝並不隻是說說場麵話,此事過後,他經常讓楊玄感參與朝政,每逢出行也都喜歡帶著他,可謂給足了鍛煉機會,頗有提攜後進,培養宰相接班人的意思。
第二次高句麗戰爭前夕,隋煬帝命楊玄感在黎陽督運軍糧物資,給予了他足夠的信任,可笑的是,楊玄感根本就沒有打算去,也沒有心情去幫這位老板。楊玄感心心念念想的,是如何拉楊廣下水,實施楊氏家族的複仇計劃。
所謂的楊家世受天恩,需要報效國家的話語,猶如清風拂麵,流水無痕。
隻能說,玩政治情懷,誰先當真,誰就輸了。
據史料記載,隋煬帝到達遼東之後,給楊玄感寫信,希望他能盡快將軍資送往前線,可楊玄感卻和虎賁郎將王仲伯、汲郡讚治(負責文書的草擬工作)趙懷義等親信暗中密謀,故意拖延發往遼東的軍糧和戰備物資。
棄皇命於不顧,也算是欺君大罪了吧。
起初,隋煬帝以為有什麽變故,這才耽擱了運輸,因此隻是派人催促。可楊玄感呢,就是找各種借口推諉責任:要麽是附近的盜賊太多,把糧食給打劫到山林湖澤,要麽是河中泥沙淤積,運糧船沒辦法將糧食運出去。
陛下,情況很客觀啊,要不您先調用其他地方的軍備物資?
這分明是**裸的挑釁,**裸的推卸責任啊。
隋煬帝非常惱火,可並沒有追究楊玄感辦事不力的責任。反倒是楊玄感在加緊調派各方力量為己所用,準備發動接下來的軍事政變。
彼時,楊玄感的二弟,虎賁郎將楊玄縱跟隨隋煬帝到了遼東,楊玄感派遣心腹之人前去送信,讓他秘密返回了黎陽。與此同時,另外一路使者偷偷潛進長安城,打算將好友李密和三弟楊玄挺也接到黎陽。
做完了這一切,楊玄感發出了最後一道指令:派遣親信前往隋煬帝在遼東的行營,詐稱海軍主帥來護兒還沒有到平壤城,便起兵造反。
賊喊捉賊的把戲,雖然拙劣,卻很奏效。楊玄感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製造煙幕彈,為自己起兵造反爭奪先機。
既然來護兒謀反了,楊玄感就得為朝廷做點什麽吧?比如封鎖海軍回洛陽的通道,比如招兵買馬,保衛黎陽倉?於是,楊玄感打著為朝廷平叛的名義,大張旗鼓地封鎖了黎陽全境,並公開發布榜文,要求周邊郡縣的官員們加緊招兵買馬的步伐,並讓他們把新招募的士兵全都派送到黎陽來。
為了控製黎陽的局勢,楊玄感擅自做主,任命趙懷義為衛州刺史,東光縣尉元務本為黎州刺史,河內郡主簿唐禕為懷州刺史。
做好了這一切,就等著扯旗造反了。
中國曆史上的造反者,但凡覺得自己站在正義的旗幟下,都會請文筆華麗的大文豪幫忙寫一篇“討伐檄文”。目的很簡單,把討伐對象一黑到底,把自己捧上道德的製高點。比如袁紹請陳琳寫的討伐曹操的檄文,徐敬業請駱賓王寫的討伐武則天的檄文,都是這個套路。
除此之外,還得挖空心思發明幾個口號,比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類的。
有趣的是,楊玄感既沒有寫討伐檄文,也沒有整幾個朗朗上口的口號,甚至都沒批判過隋煬帝的任何毛病,顯得極其隨意和草率。
當時,治書侍禦史(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辦公廳副主任)遊元在黎陽督運糧草,楊玄感直接開門見山地說道:“當今聖上就是個暴君,為了征討高句麗使自己陷於絕境,這是老天爺要滅他,如今我親自率領義兵誅殺無道昏君,您願意跟著我幹嗎?”
這可讓遊元有點受寵若驚了,跟著你楊玄感起兵造反,幹掉隋煬帝?
遊元抱著引頸就戮的姿態反駁道:“楊大人,此言差矣!想當年,您的父親深受朝廷的寵信恩遇,楊氏一門也都身居高官顯爵,如今正是楊家上報皇恩的時候,您怎麽能在父親墳土未幹之時策劃謀反呢。我隻有一死而已,不能從命!”
不愧是中央辦公廳的高級官員,皇帝的忠誠粉絲。
彼時,楊玄感最缺的就是時間,而說服遊元投降又是個浪費時間的活兒,楊玄感因此采取了直截了當的方式:把遊元給剁了。
造反要軍隊,楊玄感的軍隊在哪裏呢?
說出來大家都不敢相信,楊玄感的主力部隊是這樣的構成:五千名運送糧食的老百姓,三千名在河邊拉船的纖夫,總共八千人。很顯然,這幫人的文化層次太低,沒有崇高的理想,楊玄感必須先給他們洗腦。
於是,楊玄感搞了個誓師大會,會上說的義正詞嚴:“兄弟們,楊廣不體恤百姓,以至於天下百姓蒙受災難,不堪其苦,你們睜眼瞧瞧,死在遼東的將士有多少,數以萬計啊!如今,本國公帶著你們起兵,拯救黎民百姓於水火,怎麽樣?”
自古以來,拯救黎民百姓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給他們發錢發糧。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如果老百姓前後都是一窮二白,還有掉腦袋的風險,他們怎麽會幹。
麵對楊玄感的說辭,老百姓的反映很平淡:“好啊!”
這就很尷尬了,老百姓不買你的賬,軍隊毫無鬥誌啊!
事實上,楊玄感才華橫溢,想寫一篇討伐隋煬帝的檄文,簡直是易如反掌。再者說,楊玄感是隋朝貴族,小道消息要比別人多很多,隋煬帝謀殺楊堅、暗中使出卑劣手段爭奪太子之位、在父皇病重期間調戲宣華夫人……這些事情無論拎出哪一條來,都可以讓隋煬帝身敗名裂。
有趣的是,楊玄感居然隻提了隋煬帝發動高句麗戰爭,導致百姓家破人亡一事。由此可見,後世那些誣陷隋煬帝的罪名是強行加上去的。
楊玄感可能沒想到,並不是所有人都閑得沒事幹,想跟著他造反。比如懷州刺史唐禕,他聽說楊玄感想要鬧革命,立馬就撂挑子不幹,逃跑了。唐禕是隋朝現任官員,地方官員代表,他帶頭唱反調,這可不是什麽好兆頭啊。
不過,楊玄感並不是很在乎唐禕,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大家各謀前程罷了。最主要的,李密從長安城趕了回來,打算和他共襄盛舉。
兄弟二人再次見麵,心照不宣,仿佛如昨啊。
楊玄感不由自主地嘚瑟道:“李兄,你一直就以拯救天下百姓為己任,如今機會擺在你麵前,你將如何做呢?”
李密興致高昂,就像是從牢籠出來的罪犯走到了紅燈區一樣。
李密:“好兄弟!我早已經給你想好了,現在有三條路擺在你的麵前。”
楊玄感:“還請李兄一一道來。”
李密:“第一條路就是擒龍。想想看,皇帝正在遼東打仗吧,他的北邊是突厥、奚等少數民族,南邊是無邊無際的大海,東邊又是高句麗,如果咱們占據涿郡,就可以封住皇帝的退路,不過一個月的時間,前線大軍就會崩潰。”
不得不說,李密雖然是貴族出身,可畢竟眼高於頂,沒有真才實幹啊。
別的不說,楊玄感隻要起兵,遼東就會在第一時間收到消息,想帶著八千名啥也不會的老百姓北上擒龍,真當一路上的官府和軍隊是盲人?更何況,隋煬帝還有驍果衛和府兵,楊玄感這點兒兵還真不夠他塞牙縫的。
楊玄感不以為然:“辦法是好,可咱們隻有八千人,楊廣的手上卻有數十萬精兵,想要把他困死在遼東,難度似乎很大,此計行不通啊。”
李密:“第二條路就是搶占關中。關中是隋朝的根本,四麵有要塞屏障,糧食又非常充足,我們可以一路西進,不攻占城池,直接奪取長安。長安城雖然有衛文升據守,如果我們發動強攻,還是有勝算的。一旦占據了長安,就可以招攬天下豪傑為我們所用,然後安撫士民,以此作為據點,徐圖天下。”
楊玄感:“雖然是個好辦法,但是關中有潼關之險,想要強行拿下勢必耗損極大,一旦失利,恐怕會遭到滅頂之災啊,這條計策還是不行。”
李密略顯無奈:“第三條路就是拿下洛陽。咱們可以率領精兵晝夜兼行,直取洛陽城,然後號令四方。然而,懷州刺史唐禕很可能已經回洛陽通報消息,如果咱們在百日之內拿不下洛陽,四麵八方的援軍必定會將咱們包圍,到時候處境可就不妙了!”
楊玄感反倒像打了雞血一般:“李兄!我覺得第三條路最好走。文武百官的家眷都在東都,要是能夠攻取洛陽,楊廣身邊的官員就會投鼠忌器。而且,如果經過城池卻不攻取,怎能顯示我軍的威風?你的下策,正是我的上策。”
楊玄感拉出來的軍隊,自然由他做主。
很快,楊玄感就召開了行軍決策會議,命三弟楊玄挺率兵二千出白司馬阪,越過邙山向洛陽進軍;四弟楊積善率兵三千出偃師,沿著洛水向洛陽進軍;楊玄感率領三千精兵作為機動部隊,一路向洛陽進發。
留守洛陽的是楊廣的孫子越王楊侗,以及戶部尚書樊子蓋,他們已經從懷州刺史唐禕的口中得知此事,楊玄感的烏合之眾還沒有到達戰場,洛陽方麵就已經給他們找好了對手,正好湊成一桌。
河南令達奚善意,率領五千精兵抵禦楊積善。
將作監、河南讚治(負責文書草擬工作)裴弘策,率領八千精兵抵禦楊玄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