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節 朝鮮事變 鐵騎之爭

鳳林大君李淏是個恭謹而孝順的兒子,既然得了父親旨意了隻好放下不能迎兄長進聲碼的憾事,率領一千禁軍離開漢城奔向八百裏開外的釜山。顯然走陸路是一種極不安全選擇,好在朝鮮人在海船上比不重視海上力量的滿清可是要強出不少。

所以出了漢城之後,全軍奔向碼頭,那兒有朝鮮水軍戰船,足以裝載全軍離開。然而將要到達碼頭之時,他驚異的發現,那兒已經有一隊披堅執銳的清軍士兵守在那兒!

為何這些清軍來得比鳳林大君李淏率領的一千朝鮮禁軍來得更快呢!原因在於此時清軍不但裝備了槍式弩弓,而且盔甲也換成了仿佛的複合戰甲,雖然不似神州軍那樣的現代樣式,重量倒是減輕了許多。所以他們比身著鐵甲的朝鮮禁軍來得要快。

在這些李淏和李滾所率的禁軍到來,他們已經向碼頭停泊的戰船發動了進攻並取得了完勝。成群的騎兵在“快樂的”奔跑之中,發出“吼吼”的叫聲。頭頂上揮舞的鐵鏈頂端,是燃成火球的“鏈球式莫洛托夫雞尾酒”。

朝鮮的水軍完全沒有料到會有突如其來的襲擊。緩緩靠近的清軍騎兵幾乎在一瞬間就發動了攻擊。一艘艘靠在碼頭的“龜甲船”無法應付這多到幾乎無數的火球,很快數十艘戰艦在大火之中化為灰燼,整個碼頭亦在大火之中亂做一團。

很快抵抗的水軍兵士們就被使用“槍式弩弓”清場的清軍清除了個幹幹淨淨。

鳳林大君李淏和弟弟龍城大君李滾默默的立在隊前,向後是驚而不斷的一千禁軍精兵,正在動作迅速的展開隊形。

不用問,此時漢城城外清使的營盤之外,必然已經展開血戰,而疾病纏身的老父十有**已然橫屍在那冰天雪地一戰場之上。

雖然李淏是個王子,雖然李淏一直以來都在主持官事,然而他並不是一個野心非常大的人,所以他幾乎不能理解,為何兄長會如此殘忍。他神情冰冷的看著對麵清軍千人隊擺開他們常用的蟹螯陣,現在他完全明白了父親的一片苦心。

忍住內心悲愴,伸手“嗆啷”一聲,自肋下撥出長刀,在禁軍已經排好的‘鋒矢之陣’的陣前舉起,嘴中高聲長嘯。

在這歲末的漢城城外,冰冷的寒風掠過原野發出“嗚嗚”的悲鳴聲,看來歲神即不願看到這人間殘殺的慘劇,他也難以理解,為何這美麗的河山上會發生這樣父子、兄弟相殘的慘劇。

“如今正是胡虜犯我國家之際,我輩高麗男兒哪會向胡虜屈膝,全軍都有,隨我擊敵。”

李淏手中長劍牢牢指向天空,當先一騎緩緩向清軍“蟹螯陣”奔去。他的兄弟龍城大君李滾,同樣一揚手中鋼槍,緊緊隨在他的身後。

兄弟二人身後一千鐵甲禁軍,幾乎同時催馬,千人大陣一陣波浪般的湧動之後,保持著與兄弟二人相同的速度,朝敵軍馳去。

對麵清軍也開始緩緩驅動**坐騎,馬蹄聲響起,在原野上回**起悶雷般的“隆隆聲”聲音。

兩支千人的騎兵終於要在這兒展開一場慘烈搏殺,兩敗俱傷邊的騎士都開始加速。隨著騎兵的靠近,清軍的精騎一個個手中的槍式弩弓幾乎以不間斷的速度射出弩箭。按照博洛那兒來的教頭的話:“在接敵之前,盡量發射弩箭。”

弓弦“崩崩”弩箭發出“咻咻”嘯聲,迎麵向撲來的鐵甲騎兵撲去。

在龍城大君李滾率領下的禁軍,裝備精良是朝鮮軍中精銳中的精銳,清一色的鐵甲,馬皮之上同樣披著皮甲,說起來有些像當年薑勇率領的汀州兒騎的模樣。唯一不足的地方是他們身披鐵甲,是典型的衝擊型部隊,所以配置長槍、倭刀,隻是沒有弓箭。

弩箭呼嘯著降臨在朝鮮軍身上,這時令人驚恐的事情出現了,鋒利的四棱箭頭旋轉著落下。“叮”一聲,鐵甲幾乎瞬間就被刺穿,長長的四棱箭尖進一步刺穿裏麵襯著的皮甲,射入肌肉半寸的光景才止住。

被射中的禁軍不愧是朝鮮軍中的精銳,一個個悍勇異常,強忍傷痛繼續舉著長槍衝擊。可是被射中馬匹的士兵就沒那麽好運氣了。長長的箭尖一直深入到馬兒身體內部,疼痛使正在狂奔的戰馬猛得一躍,就載著他的主人一頭栽倒在地下,還沒等他們明白過來身體已經落在身後衝過來的大群騎兵的馬蹄之下。

而清軍方麵除了在襲擊碼頭之時戰死十數人外,在與朝鮮禁軍接戰過程之中,幾乎未傷一人。

放下手中“槍式弩弓”,清軍精騎揮舞起鋼刀。在衝鋒途中,被射傷多處的朝鮮騎兵亦憋了滿肚子的怨氣,狂喝一聲,手中長槍刺出。

士兵怒吼、戰馬嘶鳴,金鐵交鳴聲在被鐵蹄踏破的原野上響起,隨之而起的是戰士血濺五步垂死的慘叫。

生命和生命對撞,鮮血和鮮血交融。已經被戰鐵蹄踐踏的一團糟的雪地上,倒下更多的屍體,更多被刺傷跌下或者被亂刀斬下馬的騎士在鐵蹄之下化成同一樣的血肉各那些被鮮血融化的凍土和成泥濘。

朝鮮騎兵們往往刺出一槍之後,來不及刺出第二槍就會被清軍騎兵削去腦袋,而削去別人腦袋的清軍士兵同樣會被隨之而來的亂槍紮成魚網。

照說,朝鮮禁軍的生甲和鐵槍更加適合騎兵衝鋒,但是騎兵與騎兵一但纏鬥的時候,在兩軍陣中,狹小的對戰空間之內,長槍又不如利刃來得靈活犀利。

滿語、朝語,在不同的戰士嘴中吼出來,唯一相同的都是身上的斑斑血跡和一雙掙成赤紅的眼睛。

到底,清軍是盤馬彎弓起家的部隊。而且“槍式弩弓”的增加,使他們在接敵之前可以對敵人的有生力量朝廷相當消耗。優勢在雙方戰士拚命的爭鬥之中,向清軍方向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