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成名成家後也要謙和禮讓,一方麵,名是相對的,知識是無止境的,滿招損,謙受益;另一方麵,如果你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別人就會不理你那一套。《王陽明全集》卷八中這樣寫道:“今人病痛,大抵隻是傲。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傲則自高自大,不肯屈下人。故為子而傲必不能孝,為弟而傲必不能悌,為臣而傲必不能忠。”因此狷狂必忍,否則害人害己。
如何忍傲忍狂?王陽明認為:狷狂、傲慢的反麵是謙遜,謙遜是對症之藥,真正的謙虛不是表麵的恭敬、外貌的卑遜,而是發自內心地認識到狷狂之害,發自內心的謙和。自我克製,懂得進退,常常能發現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指正,認真傾聽,下禮以待人。不自是,不居功,擇善而從,自反自省,忍狂製傲,方可成大事。
如果一個男人驕傲自滿、狂妄自大、道德不修,即便是親近的人,也會厭惡你而離你遠去。古代像禹、湯這樣道德高尚的人,尚懷自滿招損的恐懼,那麽普通人,德行與之相比差得很遠,怎麽能夠不去克製自己的狂妄、自滿之心呢?
但是世間又有多少男人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呢?關羽是智勇雙全的人物,但也有自滿之時。他出師北進,俘虜了魏國將軍於禁,並將征南將軍曹仁圍困在樊城。
鎮守陸口的吳國大將呂蒙回到建業,稱病要休養,陸遜去看望他,兩個人談論起國事、兵事。陸遜說:“關羽節節勝利,經常侵淩別人,現在他又立下了大功,就更加自負自滿。現在他又聽說你生了病,對我們防範就有可能鬆懈下來。他一心隻想討伐魏國,如果此時我們出其不意地進攻,肯定能打他個措手不及。”後來呂蒙向孫權推薦陸遜代替自己前去陸口鎮守。
年輕的陸遜一到陸口,馬上給關羽寫信:“前不久您巧襲魏軍,隻用了極少的兵力便獲得了很大的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這是多麽了不起的事!敵軍大敗,對我們盟國也是十分有利的。我剛來這裏任職,沒有經驗,學識也淺薄,一直很敬仰您,故懇請指教。”又吹捧關羽說:“以前晉文在城濮之戰中所立的戰功,韓信在滅趙中所用的計策,也無法與將軍您相比。”
這些吹捧使關羽自滿大意,對吳國放心了,而陸遜暗中加緊準備,條件具備後,大軍到達,立刻攻下了蜀中要地南郡,擒殺了關羽。
如果一個男人喜歡自大自誇,就算是有了一些美德,有了一些功勞和成績,最終也會喪失掉。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他人,就會失去自己的功業。
西漢張良,年少時在下邳遊曆,在一座橋上遇到黃石公。
張良替老人家穿鞋,因而從黃石公那兒得到一本書,是《太公兵法》的真傳。後來他追隨漢高祖平定天下後,漢高祖封他為留侯。張良說道:“憑一張利嘴成為皇帝的軍師,並且被封了萬戶子民,位居列侯之中,這是平民百姓最大的榮耀,在我張良是很滿足了,我願意放棄人世間的糾紛,隨赤鬆子去雲遊。”
司馬遷評價他說:“張良這個人通達事理,把功名看成身外之物,不看重榮華富貴。”
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伯父和父親曾是韓國宰相。韓國被秦滅後,張良力圖複國,曾說服項梁(項羽的叔父)立韓王成。後來韓王成被項羽所殺,張良複國無望,重歸劉邦。楚漢戰爭中,張良多次獻出良計,使劉邦險中轉勝。鴻門宴中,張良以過人的智慧保護了劉邦,使他安全脫離險境。劉邦采納張良不分封割地的主張,阻止了再次分裂天下。與項羽簽訂和約劃分楚河漢界後,劉邦意欲進入關中休整軍隊,張良勸阻,認為應不失時機地對項羽發動攻擊。最後與韓信等在垓下全殲項羽的楚軍,打下漢室江山。
公元前201年,劉邦江山坐定,冊封功臣。蕭何安邦定國,功高蓋世,列侯中所享封邑最多。其次是張良,欲封給張良齊地三萬戶,張良不受,推辭說:“當初我在下邳起兵,同皇上在留縣會合,這是上天有意把我交給您使用。皇上對我的計策能夠采納,我感到十分榮幸,我希望封留縣就夠了,不敢接受齊地三萬戶。”張良選擇的留縣最多不過萬戶,而且還沒有齊地富饒。張良回到封地留縣後,潛心讀書,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軍事著作,為當時漢朝的軍事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漢王朝的江山雖然已經鞏固,但統治集團內部的明爭暗鬥仍然激烈複雜,稍有不慎,就會卷進殘酷的政治鬥爭中,輕則落得身敗名裂,重則身首異處。張良不但在處理各種複雜問題上表現出過人的智慧,在功成名就時不貪功、不爭利,以忍讓保全自身的高尚品質更是難能可貴。
從這個故事不難看出,男人應該凡事都保持清醒的頭腦,有時候選擇急流勇退也未嚐不是個好方法。在對的時間做出對的選擇,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會起到至關重要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