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4年,菲利斯·豐塔納(Felice Fontana)首次發現了細胞核中的獨立小體,將其命名為“核仁”。核仁是細胞核內最大的獨立結構,每個細胞核中最多可含有五個核仁。通過光學顯微鏡便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核仁結構,無須進行特殊的染色。核仁由蛋白質與核酸所構成。電子顯微鏡照片顯示,核仁具有“三重成分”的內部結構,包括一個纖維狀中心、致密纖維成分,以及顆粒成分(如圖7c所示)。核仁的主要功能在於核糖體的生產,其三組分結構即反映了發生在核仁中的三個事件:核糖體RNA的轉錄(請參閱第4章),核糖體RNA的加工以及核糖體的組裝。與這一過程相關的DNA位於人類的五個不同的染色體上,定位在核仁組織區處。這些區域在細胞分裂後將匯聚在一起,形成三個或四個核仁。隨後,核糖體基因得以轉錄,核糖體亞基也被部分組裝,以準備從細胞核中運送出去。可以說,細胞將基因、轉錄機器、加工與組裝集中在一個位點的行為使其生產速度達到了令人驚歎的水平——處於分裂中的人類細胞可以在一天之內產生1000萬個核糖體,因此,核仁本質上就是一個核糖體工廠,其效率甚至讓亨利·福特(Henry Ford)都羨慕不已。
鑒於核糖體生產的需要,核仁還會對作用於細胞的各種壓力產生顯著的反應。例如,高溫、低溫、滲透壓力、病毒感染、營養缺乏以及多種藥物處理均會使核仁結構發生改變。因此,若想得知細胞狀態是否健康,應首先對細胞內的核仁結構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