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

電影確乎是大眾藝術,至少在看懂影像上,人人都感覺自己是內行。實際上,除單純娛樂外,電影的奧妙還是讓有心人著迷。而在世界電影越來越融通的時候,看待電影的專業感受,期望專業透視的素養要求也隨之增長。盡管大眾已經認為電影沒有閱讀的難度,但電影依然是一個需要用特殊語言看待的文化產品。於是如何認識電影與如何理解電影之間,就有所謂學問在內。不必說,對於作為舶來品的電影,在類型樣式和思維獨特性上,最受大多數人關注的還是歐美經典影片。在觀看一個個影響影史的佳作中,當年如癡如醉的感覺會彌漫全身。不過,好的電影在感知上卻有名堂,文化解讀正是大眾的渴望。孫宜君教授、王宜文教授等寫作的《歐美經典電影讀解》這本著作,正是匯集經典、分類剖解,點麵結合,重在深入論析的出色讀本。

本書給我印象較深的是框架體例設計上的匠心獨具,以及影片讀解的精到。作者按照歐美電影13種主要類型鋪排章節進行研究與解讀。每章又都是從電影類型的曆史梳理與創作描述開始,接著闡述認知方法和解讀攻略,其後精選經典影片案例進行分析,最後還推薦50部影片作為讀者鑒賞的拓展。全書研究實現了宏觀與微觀結合、曆史縱向描述與橫向方略闡釋結合、深度探究與通俗析解兼顧。這樣,該書既呈現出學術的深度、創新的高度,又帶有通俗易懂、易接受的特點。

首先,是電影類型的創作曆史概述。若論及電影的欣賞解讀,不能不強調它是實證檢驗和理性認識的結合。電影是一種實像的表現藝術,似乎沒有文字深淺的限製,但要真正讀懂和理解卻需要素養。本書每章開始時對於類型影像創作的曆史概述,體現了一種超越具體曆史梳理的學養。電影類型的形成,自有其時間鍛造的過程,其間林林總總的作品,分散在不同國度和階段。作者加以梳理與串接,是一個賦予類型理論認識的呈現。觀眾看電影隻知道其出色,但來源和承續的知識,卻需要積澱和經驗。顯然,這一概貌介紹需要功力,而讓人們對一種類型曆史概貌全盤在目,正是提高認識的一個必經階段。

其次,本書設計的對於電影理解的方法攻略特別值得讚賞。不同的電影,無論是愛情片、歌舞片,還是戰爭片、警匪片等,都有可以被歸納把握的大致要略。因為創作的套路既定,則不同電影的特色發揮也就可以施展開來。觀眾對於一種類型構成的常用套路讀懂了,在認識上也就可以貫通其他。看電影自然需要知道一種類型的基本路數,再去發現並細致展開,如區別不同情節、細節、表達、時空、特色、民族差異等。那種感覺就是影像素養帶來的更深入認知。

再次,是經典影片的讀解。本書另一精到之處是對於精心選擇的經典影片案例的解析。每一部電影都是藝術家們集體創作的影像夢幻,其間的微妙和美妙無可替代。每一個人的觀影感覺不會完全一致,但創作用意一定會有藝術邏輯,需要你去認識;而每一個橋段、細節的微妙處,卻並非可以被每個人看到。你可能放過或者忽略,而前後的呼應和交代鋪墊,意味的深藏和挖掘,都是需經細部把握才能觸及的要素。看電影也許不是簡單地看,而是感悟。知識和美感積累之間,顯然有高下之別。本書在對經典影片的分析中,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放大運動影像背後的奧秘,探尋鏡頭和技巧之間的意味。通過自己的觀賞經驗,比照專家的分析,可以“看”到更多、也更為豐富的東西。其實,這一部分不僅是幫助理解電影,還有助於認識影像人生,也一定會加深對於藝術精神的領悟。

最後,著者還圍繞13種類型電影專題,在每章結尾推薦50部必看影片。這除了省卻讀者尋訪的時間,也是在串接電影類型,讓讀者更為寬泛地認識那些不同國度值得關注的類似電影佳作,為求學者和渴望深入認識的人們提供幫助。

除了以上理解寫作者的良苦用心外,我還要強調,影像世界的魅力是一種閱曆、修養和審美趣味聚合認知的精神世界。審美在這裏起著重要作用。未必每一個人都喜歡所有電影類型,所以佳片有約的其實是你心底的感覺;也未必所有電影的藝術感覺都可以被感悟,因為每個人的心性貼切性實有差別。正因為如此,不必強求影片讀解的同一性,也同樣要理解電影創作者的多樣類型作品未必投合所有人的誌趣。由此,尋求自己的喜好需要更為寬廣的胸懷和審美多樣性的培育,而看待電影作品的差異性,理解各自特點的多元,也正是讀解欣賞為文化認同提供的精神氣度。這樣說,我們更為本書所提供的整合中的電影類型多元化感到興奮,也要為各取所需時得以更為深地理解電影而感到欣慰。

綜觀全書,我們不難發現它的多重價值。顯然這是一個學院派的認識路徑範本。本書主要創作者孫宜君教授、王宜文教授,都是出色的電影研究者。他們在常年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中探究理論,咀嚼案例,剖解形式,分析內容,把握精髓。由此移用到本書中,已經是駕輕就熟的經驗了。實際上,在書中的各章節都可以看到他們多年認識歐美電影的心得所感與很高學養,這自然有助於讀者藝術領受的跟進。為此,我寫了以上感言並樂於推薦該書。是為序。

序言作者係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導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

教育部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