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檔案 ☆
片名:阿凡達
英文:Avatar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編劇: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薩姆·沃辛頓、佐伊·索爾達娜、西格尼·韋弗
上映:2009年12月18日
國家/地區:美國、英國
片長:162分鍾/171分鍾(特別版)/178分鍾(加長版)
獲獎:獲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視覺效果獎,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效剪輯、最佳剪輯、最佳混音、最佳原創音樂提名獎等,第67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年度最具創意立體電影獎等
美國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因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得11項奧斯卡獎,其中包括第70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榮登“世界之王”。隨後14年中,卡梅隆“悶聲磨劍”,終於在2009年年末,花費5億美元打造出“史上最貴”的科幻巨製——《阿凡達》。“阿凡達”源於梵語,意為“神之化身”;在網絡時代的今天,阿凡達指代用戶在虛擬世界中的形象設定。對熱愛科幻作品的卡梅隆來說,“阿凡達”就是他實現人生夢想的契機。眾所周知,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是引領卡梅隆走上電影路的啟明星,進而電影特技、宏大敘事和科幻題材成為卡梅隆電影風格的重心。
早在1995年卡梅隆就完成了《阿凡達》的劇本初稿:半身殘疾的退伍軍人傑克·薩利被派遣到潘多拉(Pandora)星球,通過控製“阿凡達”融入當地納美人的族群,試圖勸說他們搬離家園,以供地球人開采珍稀的地下礦藏。隨著對納美人生活的逐步了解,並被潘多拉星球獨特、和諧的自然生態環境所吸引,傑克開始懷疑自己的初衷,終於在地球人與納美人發生衝突時臨陣倒戈,成為納美部落的新領袖,帶領他們擊退地球人的入侵。卡梅隆總結道:“我的靈感來源十分簡單,基本上都是幼年讀過的科幻小說。”由此可見這個表麵上並不新鮮的科幻故事,蘊含著卡梅隆多年的思考和積澱。
後殖民語境中的潘多拉星球作為一個符號,標誌著人類曆史上無數被殖民、被奴役的地區和民族,《阿凡達》則隱喻著數百年來西方殖民曆史。富饒美麗的潘多拉星對來自地球的“開拓者”們來說,盡管潛藏著種種不確定的致命危險,但“阿凡達”的出現使地球人像遊戲一樣加入潘多拉星的世界而不必再擔憂生命代價。納美人與印第安人間存在著顯而易見的“能指—所指”關係。本土的納美人和地球上的印第安人、非洲土著一樣,在所謂的文明麵前,是占有著富饒資源卻不懂利用、“暴殄天物”的野蠻人。起初,地球人傑克意圖通過他自己的“阿凡達”獲得和納美人交流的機會,勸說他們搬離故土,讓出資源,最後卻反叛絕大多數地球人的利益,帶領納美人族群誓願保衛潘多拉。在《阿凡達》中,“英雄冒險+開拓疆土”—“英雄成長+保衛家園”的基本敘事模型內含著美國西部片與科幻片的類型融合。與對西部片的評價方式一樣,先進的和落後的兩種文明間的交流和衝突,需得首先明確立場,才能做出孰是孰非的正確評價。
盡管工具理性主義是人類啟蒙精神、科學技術和理性本身演變和發展的結果,但工具理性主義的不斷膨脹,終會使人類和自然都被奴役於效率和產量之下。毫無疑問,對此問題卡梅隆抱有強烈的關注。在《阿凡達》中,地球人代表的是先進的機械文明,而貌似野蠻的納美人則是“天人合一”的化身。地球人極度崇尚科技,船堅炮利的外殼下肉體脆弱的人類也變得窮兵黷武起來:礦藏資源是科技進步的基礎,用科技武器掠奪資源,再把資源無限投入新技術的開發,這個惡性循環讓地球人從高貴的文明墮落為無恥的野蠻。納美人用一種近似原始的方式在生活,萬物有靈的潘多拉星球盡管蘊藏著巨大的礦藏和能量,納美人卻堅定地信奉著他們的自然之神——伊娃。導演卡梅隆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在潘多拉星球的設定上,甚至為此製作了一部《潘多拉星球百科全書》。茂密的叢林中夢幻般地生活著無數動植物,而納美人僅用發辮和動物毛發就可以結合一體,用近乎詩意的方式心靈相通,控製動物為其所用,頗具奇幻色彩。人和納美人二者之間的對決中後者獲得最終勝利,就表明了卡梅隆的立場和態度。
實景3D攝影係統(3D Fusion Camera System)、虛擬攝影係統(Virtual Camera System)和協同工作攝影係統(Simul-Cam System)三套係統緊密結合,造就了《阿凡達》震撼的3D視覺效果。開場不久,傑克從休眠艙醒來,懸浮在失重狀態的飛船中時,鏡頭同位滾動,銀幕焦點靜止,而觀眾卻感覺到自己飄了起來;傑克第一次控製“阿凡達”進入潘多拉星的森林,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植物們仿佛就在觀眾麵前,觸手可及;“靈魂樹”的種子像地球海洋中透明的水母一樣飛舞在銀幕中,也環繞著觀眾,使人產生電影與現實近乎重合的感受。這在電影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如同3D虛擬世界遊戲一般,觀眾獲得了身臨其境的奇幻體驗,瑰麗、神秘的潘多拉星球和它特有的動植物,陪伴觀眾感受著巨龍衝天的翱翔、夜光森林中的漫遊和生命之樹的呼吸。《阿凡達》開啟了真正的3D電影時代——出屏空間、銀幕平麵和銀幕後空間多層次呈現,極大地擴展了電影空間信息的容量。
《阿凡達》講述的故事或許並不新鮮,但電影不同於小說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影像的魅力是可以超越文字的。僅僅簡單粗暴地說教“保護自然環境、維持和諧生態、尊重異族生命”並不能奏效,但利用影像的力量能將自然、生命的和諧之美極致地表現出來。通過CGI數字立體攝影技術,卡梅隆在《阿凡達》中讓“萬物有靈”的潘多拉星球在人們內心留下深刻、震撼的印象,任誰也無法允許、原諒他人破壞自己“心中淨土”的行為。為了實現影片的藝術要求,卡梅隆和攝影師文斯·佩斯大幅改進原有的3D數字攝影係統,其成果便是嶄新的Fusion 3D攝影機係統。他們將原本水平放置的雙機調整為垂直放置,十分有利於使雙機不受體型大小限製,光軸間距可以無限接近於零,滿足了近景、微距等拍攝需要。將虛擬攝影與立體攝影相結合,卡梅隆實現了在拍攝現場和CG角色實時互動,角色之間的交流能夠真情流露,而麵部表情捕捉係統存儲演員的表情細節然後生成的CG角色,相比真實演員毫不遜色,真正地實現了“表演捕捉”而不僅是“動作捕捉”。超越以往的特效化妝和普通的數字擬像,使觀眾第一次看到如此真實、生動和精致的外星人形象。
“星球是人類構築的最宏大、也最異己的電影空間。20世紀以來的星球敘事,最大限度地克服了人類的孤獨感,並在認知自我的層麵上建立起一種獨特的星際哲學。”[8]本片以星球敘事中的地外文明——潘多拉星球上的納美人族群——作為他者,盡管與地球人類文明存在著極大的物理和心理時空差距,卻是地球人類最有意義的參照。男主角傑克摒棄了地球/人類中心主義,察覺到遮蔽在地球人妄自尊大之下的異星魅力,這才使平等的溝通成為可能。傑克的反思引導觀眾也進行反思:納美人究竟是異族還是異種?地球人唯我獨尊的做派是對是錯?所謂先進的文明是否有資格或權利來強迫相對落後的物種改變生活方式?從寬泛的角度來講,納美人不僅指代著地球人曆史上被“改造”甚至消解的少數民族種群,還喻示著高等文明生物(人類)之外其他物種——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的命運。人類在“工具理性”的控製下,已經占有或剝奪了地球上無數其他物種的生活資源、生活環境甚至生存權利。“一切以人類的需要為標準”在地球上早已成為約定俗成、見怪不怪的潛規則,而采取星球敘事的方式將同樣的事情變換在潘多拉星上發生時,人們也終於從電影打造的科幻世界中獲得自我反思的可能。
與以往的所有電影不同,《阿凡達》直接依靠畫麵和聲音來講述故事。並頗具開拓性地試圖改變人類的觀影方式,以身臨其境的3D形式,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觀眾的視聽體驗。盡管在很早之前3D拍攝技術和放映係統就已經被發明、使用,但《阿凡達》通過銀幕引領觀眾徹底突破慣常的二維平麵電影世界而真正進入虛擬的立體空間,將停滯在電視和電腦前的觀眾群體再一次帶入電影院。稱讚2010年因《阿凡達》成為“3D電影元年”,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