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檔案 ☆

片名:撞車

外文:Crash

導演:保羅·哈吉斯

編劇:保羅·哈吉斯、羅伯特·莫雷斯科

主演:馬特·狄龍、桑迪·牛頓、瑞恩·菲利普

上映:2004年9月1日

國家/地區:美國、德國

片長:113分鍾

獲獎:獲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剪輯

《撞車》通過講述在美國洛杉磯,因為日常發生的撞車事件而產生的一係列相關聯的問題,探討了一個長期困擾美國的種族問題。影片以其深刻的內涵和獨特的敘事贏得了一致好評。這部由保羅·哈吉斯自編自導的影片,除了獲得商業的成功之外,還一舉拿下了第7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創造了電影史上的奇跡。

1.複雜的人性探討:種族歧視,人與人間的關係危機

故事從洛杉磯警察雷恩開始講起,因為想為患病的父親找到更好的醫療救助,雷恩向處理此事的黑人女主管請求,但遭到拒絕。緊接著在執行公務時,他把心中怨氣撒在了一對黑人導演夫妻身上,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白人檢察官和妻子簡被兩個黑人青年搶走了車,簡憤恨至極,在和檢察官的爭吵中,把矛頭指向了黑人群體,連累了正在為他們換鎖的墨西哥修鎖匠丹尼爾。小店老板因為雜貨店被偷,保險公司不予賠償而遷怒於修鎖匠丹尼爾,甚至拿槍緊逼。與雷恩一起處理黑人導演夫妻事件的青年警員漢森,一直想通過自己的方式減少種族之間的隔閡,卻在出於好意搭載了黑人彼得後,又誤會並殺死了他。黑人探長看著自己尋找已久的弟弟彼得的案發現場卻無能為力。影片由撞車開始,又由撞車結束。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在被種族主義所左右,從他們的選擇和態度中我們看到了種族主義背後隱秘的人性,既歧視又友好,既反抗又挽救,影片在這樣的關係中思考和探討人性。

談到種族問題就要涉及“歧視”這個敏感詞語,而歧視的舉動在影片中也是無處不在的。影片中多個種族關係的纏繞,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群像的“種族關係”,白人、黑人、墨西哥人、亞洲人等,在“撞車”之後發生了一係列聯係。白人從內心裏歧視黑人。雷恩在受到黑人主管的拒絕後,遇到黑人導演夫妻,對其進行較為嚴重的“檢查”。這一行為讓一旁年輕警員漢森也感到不適。這也成為後來漢森冒著危險救下黑人導演的原因;但雷恩內心也並不是一味歧視,在黑人導演妻子車禍的事發現場,雷恩盡了自己所有的努力甚至不顧自己的生命救起了她。檢察官的妻子簡在被搶劫了汽車之後,更加深了對黑人的歧視,以至於遷怒於修鎖匠和自己的保姆。但在最後自己危難時隻有保姆陪伴她,這種歧視也得以化解。黑人處處警惕、對抗白人,對外來人口也有歧視。彼得感激好意搭載他的年輕警員漢森,卻最終被漢森誤解而槍殺;與彼得一起搶劫的另一位敵視白人的黑人青年,最終釋放了被販賣的人,內心得到了救贖。導演在探討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采用辯證的態度——所有剛開始實行種族歧視的角色都得到了一種緩和並獲得了心靈的救贖。而原本要消除歧視的角色(如漢森)卻不經意間做了最大的“歧視”舉動,加重了內心的痛苦。種族衝突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它就像是一種我們生活中已經公認的習慣,經過長期的醞釀,變成了默認的規則。人們不能打破它,就隻好遵守它。脫掉“種族問題”華麗的外衣,我們看到的是人性。導演也曾說他的創作目的是探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繁華的洛杉磯,人們之間的關聯是建立在意外的撞車事件之上的,好像隻有撞車才能讓這些不同種族的人群聯係起來。人性的複雜在每個人身上都有體現。每個人都有善也有惡,會同情憐憫也會抗擊對峙。其實人們自己也不夠清楚自己的選擇,邪惡的背後通過做了善良的事情得以救贖,又好像善良的最後卻做了邪惡的舉動難以挽回。人性是如此複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處充滿危機感也存在關懷,人們在這樣的複雜關係中掙紮、淪陷,難以逃脫。

2.人物群像的塑造與多個事件的呈現

看完電影會發現,影片中並沒有所謂的主人公,也沒有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隻是一個群像的塑造,多個事件的呈現。導演選擇了一個全知視角來講述一個有關於撞車的一係列關聯事件,沒有獨特的視角,也沒有戲份的側重,而是從多個角度和上帝視點來呈現事件的來龍去脈。影片沒有主人公,但是人人又都是主人公。導演用鏡頭語言去探索每件事情背後每個人的內心,展示一個群像的特點。每個有關撞車和種族主義的人都是這個群像中的主人公,從他們身上我們才能看到這個群體的集體特征。36小時內發生的幾次撞車事件把片中的人物都緊密地聯係起來:警員雷恩和黑人導演夫婦發生了糾葛,黑人導演被彼得劫持,彼得被年輕警員漢森搭載但不幸被殺害,彼得和同夥搶走了檢察官夫婦的車,檢察官夫人簡遷怒於修鎖匠丹尼爾,丹尼爾被恐嚇,彼得同夥從亞洲人手裏解救了偷渡者,亞洲人的夫人和偵探格雷厄姆的車發生了碰撞,格雷厄姆的弟弟就是最終不幸身亡的彼得。這是一個集合的群體,在這個群體中有善良也有邪惡,有保護也有報複,有救贖也有毀滅,而且這些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每件事情的背後都能折射出人性的影子。“種族問題”更像是一個怪圈,周而複始、難以擺脫。例如在影片的最後,黑人青年在唐人街上釋放了被買賣的亞洲人。這些亞洲人到了夢寐以求的美國,見到了他們理想中的“天堂”。有人站在音像店前,有人觸摸新鮮的魚,有人蜷縮在街頭一角,每個人都選擇了在這個國度裏自己的角色。他們的未來或者輝煌,或者無為,甚至為了實現自己的“美國夢”不辭辛苦。但無論如何,他們都卷入了這場“種族主義”的廝殺戰。從一個個小個體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存在於美國社會的大難題,而且並沒有一個高效快速的解決辦法使之化解。人們隻能在這樣的複雜情感中掙紮、淪陷,周而複始。

3.敘事手法:零聚焦敘事與多時空交叉敘事

本片導演采用了零聚焦的敘事手法,把發生在洛杉磯36個小時內的撞車事件加以梳理並融合,使整個敘事緊湊、張弛有度,白天和黑夜發生的事件得以很好交叉,不同的撞車事件也由其中的某一節點而緊密聯係,雖然人物眾多、故事煩瑣,但導演用了精巧的構思和設置,使得所有的事件剪貼畫般呈現,敘事連貫、縫合完整。

導演對短短36個小時的發生的事件與人物,主要采用時間和空間交叉編排來敘事。在同一敘事時間內,導演將事件橫向展開。如在前一天的晚上發生了一係列與後來矛盾大爆發有關的事件,黑人導演夫婦被警員雷恩侮辱,年輕警員漢森心懷不滿,檢察官夫婦被搶了車,妻子簡在回家以後對黑人保姆和墨西哥裔修鎖匠不滿,修鎖匠丹尼爾和小店店主發生爭執,這一切在一個橫麵上是展開的,也可以說是同一時間段發生在不同空間的不同的事件。在第二天的白天,每件事件都對於事件本身有了縱向的發展,在事件發展的過程中,導演讓事件的人物之間也有了一定的關係,整個洛杉磯視野範圍內的一係列撞車事件被組合成為一體。在這一整個白天的敘事過程中,事件的發生也是有起伏、節奏的。白天的敘事從店主和女兒去買槍開始,到後來雷恩救起黑人導演的妻子,檢察官夫人摔傷、被保姆照顧,青年警員漢森解救黑人導演,丹尼爾被店主拿槍指著頭,天使女兒保護了他。這些事件都是通過前麵的矛盾鋪墊,後又引發的救贖事件。這個**雖然沒有強大的矛盾衝突,但使得觀眾的情緒得以舒展。就當人們以為36個小時即將過去,矛盾將得以化解的時候,導演又在這一天的晚上拋出了他對於種族問題和撞車事件真正的態度,年輕警員出於善意搭載了黑人彼得,卻誤殺了他;偵探看到自己弟弟的事發現場卻無能為力,但是也不盡是絕望;彼得同夥釋放了亞洲偷渡者,並為他們買了晚餐。導演傳遞給觀眾的信息是,這樣的事每天都在發生,沒有起點,更沒有終點,這是一個跳不出的怪圈。影片采用多角度、多時空的交叉敘事,也在一定意義上將這樣困擾的問題形式化、具象化。

影片開始於黑人偵探的撞車事件,結束於撞車現場旁邊弟弟彼得的遇難現場,這36小時中發生的事情既嚴重又仿佛沒有發生過。在多文化多種族聚居的洛杉磯,撞車事件還在發生,人們之間的矛盾被激起又被平複,看似已經得以解決的問題,還是那樣呈現在每個置身其中的人麵前,困擾著每個人。而導演要做的,就是把種族問題背後的人性揭示給我們看,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