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曆史傳記片的來源與特點

曆史傳記片是以曆史生活、事件以及曆史上傑出人物的生平業績為題材的影片。一般來講,曆史傳記片的內容來源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人物傳記。這種內容來源可以是各種類型的傳記,例如自傳、正傳之類。該類型的傳記片一般在內容上可靠性較強,而且人物通常會有曲折的生活經曆,豐富的人生經驗;有些人的事跡本身故事情節性很強,也就是電影素材精良,能夠拍成很好的曆史人物傳記片。這種類型的影片代表作有《絕代豔後》《巴頓將軍》《美麗心靈》等。二是民間傳說。這種信息來源的傳記片由於受到其內容傳播條件不足等因素影響,往往會形成其內容上的失真,或有多種傳說版本。當然,這也為編劇與導演的自由創作提供了較大的空間。這種類型的電影代表作有《暴君焚城記》《賓虛》《基督最後的**》等。三是重大場合紀實。這種信息來源不常見,因為很少有編劇會專門找某一段曆史中一個人物的所作所為來單獨創作一部電影,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類型的電影沒有佳作。其代表作有《列寧在1918》《國王的演講》等。

曆史傳記片主要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強調曆史真實。曆史傳記片與一般故事片不同,必須是以真實的人和事件為依據,尊重曆史、表現真實應該是傳記片的基本審美規範。二是傳記片雖然強調真實,但也允許必要的藝術加工、取舍,在大框架保持曆史真實的前提下,允許想象和虛構人物的言語、細節或情節,允許推理、假設並作合情合理的潤飾。曆史傳記片由於翔實地敘述曆史事件和栩栩如生地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2.曆史傳記片分類

曆史傳記片根據所表現的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古裝曆史片和人物傳記片兩大類。但是,由於許多曆史傳記片中所表現的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存在著相當密切的聯係,古裝曆史片和人物傳記片的分界線有時候會顯得較為模糊,在敘述曆史的宏大背景中也會注重對其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刻畫,而在表現人物人生曆程的過程中也常常反映時代的風雲變幻。

(1)古裝曆史片。古裝曆史片側重於對較為久遠的曆史事件的過程按照前後因果的順序進行敘述,並常常圍繞著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衝突來展開敘事。《斯巴達克斯》《羅馬帝國淪亡錄》《賓虛》和《你往何處去》都是典型之作。這些影片都具有史詩性的格局,主人公一般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勇戰鬥的英雄人物,故事情節有明顯的傳奇色彩,並且最終宣揚人類高尚的道德情操。史詩性曆史片在拍攝中非常重視再現曆史時代背景,通過服裝和場景設計等還原古代人物的生活場景,而且因為這些影片中大多涉及戰爭等群眾性的動作場麵,因此史詩性曆史片也往往會展現出令人歎為觀止的場麵奇觀。

(2)人物傳記片。人物傳記片主要通過對曆史上或真實或虛擬的人物的人生經曆的敘述,來表現這些人物的個性情感,並且透過他們與時代背景的關係來折射曆史的變遷,甚而對個體在曆史中的地位等命題做出嚴肅的思考。人物傳記片的代表作包括《巴裏·林登》《巴頓將軍》《弗裏達》《美麗心靈》《林肯傳》《喬布斯傳》等。

3.曆史傳記片的曆史真實與藝術真實

曆史傳記片按照藝術創作的虛構程度不同,大致可分為真實曆史片和虛構曆史片兩類。但是這兩類之間也往往很難做出明確的劃分,因為百分之百按照曆史真實去創作的影片是非常少的,電影作品的劇情編寫經常要求創作者對曆史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以增強影片的觀賞性和劇情發展的合理性。在敘事上,曆史傳記片除了具有遵循曆史真實性、對嚴肅的曆史社會命題進行反映之外,往往還要求對人物的經曆進行浪漫化的表現。在曆史傳記片的創作中,影片導演可以根據自己的觀念和認識去選擇性地表現曆史的片段,對曆史做出自己的闡釋,有的影片甚至帶有“戲說”的味道。所以,在對曆史傳記片進行讀解時,我們並沒有必要從是否符合曆史資料精確性的角度去檢視影片。約翰·福特(John Ford)導演的《青年林肯》(Young Mr.Lincoln,1939)沒有表現林肯總統解放黑奴的豐功偉業,而是別有用心地選取了林肯作為一名青年律師時的經曆來結構劇情,並加入了不少虛構的成分。後來,法國的《電影手冊》編輯部正是運用這個影片文本,開創了意識形態批評的經典案例,揭示了影片主創者通過將林肯這段早年經曆搬上銀幕所要達到的意識形態效果。

4.曆史傳記片中的人物刻畫

一般來說,人物傳記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通常會比史詩曆史片中的更為立體多麵。優秀的人物傳記片在對人物的性格描畫中往往表現出曖昧性和多義性,因為人性原本就是複雜的,一個人不可能隻有一個性格特征。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麵,《公民凱恩》可謂是一個至今難以被超越的典範之作。它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影片”,成為美國和世界電影發展史中重要的裏程碑。影片以一名記者受命要探究凱恩臨終說出“玫瑰花蕾”這幾個字的含義為線索。故事結構似乎是傳統偵探片的模式,但卻采用了不同的視點敘事:由五個人講述凱恩的一生。因此,這部影片的結構又呈現出縱橫交錯的複雜形態。影片從凱恩76歲去世時開場,然後追溯往事,以便讓人認識他的一生。凱恩的臨終遺言“玫瑰花蕾”成為敘事的動力,推動情節在現在時態中的發展,是一條縱向的結構線索。但為了解開“玫瑰花蕾”的秘密,先後有五個人對凱恩的生活和性情進行了不同的講述,每次都形成一次閃回,每一次閃回都打斷了故事發生的進程,從而形成了影片的橫向結構線索。在每個人的回述裏,凱恩的形象都不相同:在蘇珊眼裏,他是個暴君,根本不知道愛情為何物,是卑鄙的物質至上主義者;凱恩的監護人賽切爾認為他隻不過是一個走運的流氓,被慣壞了的、沒有責任感的無恥之徒;管家雷蒙把凱恩說成一個可憐的老傻瓜;裏蘭的印象是凱恩玩世不恭、為人有點刻毒;伯恩斯坦覺得凱恩既可憐又值得尊敬,他是一個既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卻又終於喪失了一切的人。而這一切說法都有其根據,都從不同側麵反映了凱恩的性格特征。

5.曆史傳記片中的場景設置和氛圍渲染

在曆史傳記片中,為了更好地還原曆史背景,影片創作者通常都會在道具、布景、服裝等方麵精雕細琢。這也是曆史傳記片的拍攝成本較高的主要原因。以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和布景獎項的人物傳記片《巴裏·林登》(Barry Lyndon,1975)為例。這部影片耗資1 100萬美元,體現了編導斯坦利·庫布裏克(Stanley Kubrick)在攝影和服裝、布景等造型設計上近乎苛求的創造。《巴裏·林登》是根據同名英國古典小說改編的曆史傳記片,表現了18世紀愛爾蘭貴族社會的起浮沉淪。影片描繪了主人公巴裏·林登如何由一個窮漢騰達為富室,最後又落得隻剩下一條腿的悲劇命運。影片對貴族上層社會的生活進行了逼真再現,故事古典感人,攝影造型風格清新,展現了18世紀歐洲的田園景色。整部影片清新悅目,具有濃厚的古色古香、芳醇醉人的氣息。在這樣一部內容與形式俱佳的傑作背後,有著不少關於該片的創作過程的傳說:影片的室內拍攝場景所展現出的非同一般的、仿佛油畫質感的畫麵,是由一個經過改裝的高速f/0.7的蔡司鏡頭拍攝出來的。這個珍貴的鏡頭原本是為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所開發的,庫布裏克將其進行改裝後,安裝到攝像機上。f/0.7鏡頭有著很大的透光量,可以允許影片在拍攝室內場景時,隻用燭光照明而不需要其他人造光源,由此營造出一種油畫般的懷舊色彩。而在服裝布景方麵,影片裏人物所穿的衣服都是從博物館借出的、18世紀的古董服裝,人物的發型和化妝也考據似的嚴格按照那個時代的人物造型進行設計。正是有了這一切精益求精的細節考究,才成就了這部足以在影史上留名的曆史傳記片《巴裏·林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