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擊
歐戰的爆發簡直讓日本欣喜若狂,全民都陷入了無比的激動與亢奮中。
戰爭,意味著訂單,意味著經濟的繁榮。
這對於經濟一直處於低迷狀態的日本來說無比的重要,簡直就是雪中送炭。
為了獲取協約國的大筆訂單,日本立即響應了英國的召喚,為協約國提供各種海上運輸的保護,並且提出要加入作戰。
無論是日本的軍閥與財閥勢力,還是基層軍官們,都歡呼著,將這次機會稱為“天佑”。
元老井上馨寫信給大隈首相和另一位元老山縣有朋說:“這次歐洲之大亂,對日本國運之發展,乃大正時代之天佑,日本國必須立即舉國一致,享受此上天之佑”。
“天佑”也是有用意的,今年4月,日本終於實現了關稅獨立自主和法權上的獨立平等。但日本克服半殖民地危機、實現民族獨立自主的過程又是日本軍國主義產生、成長的過程。軍閥當局製訂了“大陸政策”,即向亞洲大陸擴張的政策。1895年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都源於推行這一政策。
日俄戰爭後,日本引入大量外資,工業生產迅速發展;但是,1907年經濟危機後,生產並沒有恢複真正的繁榮。重稅、高額租佃、低工資、農民工人極端貧困,國內市場狹小,繁重的軍費和殖民地統治費導致國家財政幾乎破產。
而隨著中國開始與日本進行全麵競爭,采用壓迫式的經濟打壓,以及愈演愈烈的軍備競賽,使得日本的經濟狀況越來越糟糕。
1914年外債達成協議29億8000萬日元,超過同年稅收的10倍,難以支付利息;貿易繼續入超,導致硬通貨現有數額連年減少,無法維持兌換製度。
以這種經濟情況為背景,民眾打倒閥族、反對擴軍、減稅、停稅的鬥爭衝擊著官僚、軍閥政府,已連續推翻了兩代內閣,國內危機四伏。國際方麵,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國家本身加深了與美英的對立,與俄國也存在著深刻的矛盾;朝鮮民族的抗日鬥爭廣泛深入地開展著,中國辛亥革命打敗了腐敗專製的清朝,以新的生命力成長著,開始了反帝國主義鬥爭。
處在這種國內外形勢下,“明治以來用冒險手段把日本帝國帶到這個地少的元老以及最高當權者也很清楚地知道,日本現在已完全陷於絕境,起碼因為如此,所以他們在人類的‘大戰亂’中發現了擺脫絕境的‘天佑’。”
另一方麵,英法放鬆在遠東的爭奪,正圖利用英日同盟將日本拉到協約國陣營內參加戰爭,因而某種程度上遷就日本;另外,德國占據著膠洲灣,是日本擴大侵華的絆腳石,而德國遠東實力遠弱於日本,況且德國已經參戰且腹背受敵,海外屬地無從顧及;美國之鷹的羽毛還沒豐滿,正一心一意地搶占著拉美市場。中國雖然是最大最危險的敵人,但是卻需要在對日動手前考慮協約國的態度。
總之,日本在遠東雖然有許多潛在的敵人,但表麵上甚至事實上沒有強大的競爭者。故此,井上馨高喊“天佑”,山縣有朋則強調:“必須在今日之局勢中創造亞細亞之未來和對華政策之基礎。”
軍閥和元老都認為這是日本大發展和大陸政策要實現的征兆,並進一步要求日本政界“停止一切為一黨一派利益的減稅停稅的爭執,要鞏固財政的基礎,團結英、法、俄三國”,確立日本對東洋的利權,‘懷柔中國的當權人物’,爭取日本在世界上與歐美列強並駕齊驅的地位。
外相加藤高明力主趕緊參戰。正是在這情況下,大隈信內閣急急忙忙地展開了參戰外交。
8月4日,日本公開表示“嚴守中立”。然而日本並未守信諾。8月3日,英國決定對德作戰。4日,英國對日本表示希望:“如果戰鬥涉及到遠東,香港和威海衛遭到襲擊,英國政府相信日本政府將給以援助”。
8月7日,英國正式要求日本海軍搜索並擊沉在“南中國海”襲擊英國商船的德國偽裝巡洋艦,並附帶談到:“當然這就意味著日本對德宣戰,但是英國政府認為這是難以避免的”。
日本既然把一戰爆發視為“天佑”,無不挖空心思地找到合適的理由,以便師出有名。英國的要求是適逢其時。大隈內閣撕下了短暫的“中立”麵紗,於7日晚召開內閣會議,決定參戰事宜。8日黎明,內閣會議結束時已決定向英國政府提出,把日本參戰的理由規定為:“由於戰亂餘波涉及東亞,日英同盟之目的瀕臨危險,英國政府根據該條約向日本政府要
同時,日本也在緊急製定對日作戰計劃,也就是攻擊青島德軍。
在日本看來,這是奪取德國在山東半島利益的天大良機。
日本這是在冒險,賭中國不敢冒著與協約國作戰的危險,對日本作戰。
既然協約國想要將日本拉入戰爭,那麽日本也不介意扛著大旗,狐假虎威狗仗人勢。
在反複的推測與衡量之後,日本上下一心,決意對青島動手。
明治維新後,日本流行軍閥政治。元老們常常不主其位而謀其事。基於此,政府決策須征得元老會議商議並獲許可,方能公布執行。由於這個原因,加藤外相於8月8日中午後出席元老會議。元老們也極力主張參戰,享受“天佑”,很快認可了政府決定的政策。
8日晚,加藤召請藏相若規禮次郎、海相八代六郎、外務省政務局長小池張造舉行密談,擬定了對德要求內容。至此,參戰的外交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而日本的蠢蠢欲動,似乎並沒有讓中國有所警醒,相反,日本艦隊的聚集,在中國的說法成為了為協約國海上護航。
與此同時,青島的德國人也在緊急的磋商,準備應對日本的攻擊。
德軍雖然在離本土萬裏之外應戰,但是卻並沒有多少的消極,他們同樣的熱情激昂,就跟他們在本土的同胞一樣,做好了血戰的準備。
德軍的士氣的確很高,但是,也有許多軍官感到擔憂,一旦防守遭受挫折,他們的士氣很容易低落下去。
畢竟,他們人數太少,經不起消耗,這是個致命缺陷。
青島的外圍防禦線沿膠洲灣租借地邊界展開,內圈防禦線以青島近郊的雞貂山、俾斯麥山和毛奇山為核心,有6座主要的炮台,4座對海、2座對陸,共裝備有4門280mm炮、2門240mm炮、4門210mm炮、7門150mm炮和4門105mm炮,此外還有若幹門炮和原屬於清朝陸軍的老式120mm炮。這些炮台及5座多麵棱堡共駐紮有750人,其地勢居高臨下,非常險要。
雖然不至於像旅順要塞那樣,在日俄兩國多年經營下,變成渾身是刺的刺蝟,變成一個鋼鐵堡壘,但這樣的防禦力量,還是能夠讓任何敢於進犯的軍隊付出沉痛的代價。
戰前參觀青島的提爾皮茨提督曾讚歎說“需要整整一個軍的兵力,才能攻下這些要塞”。
青島的德國海軍第3陸戰營有1300人,包括4個步兵連、1個騎兵連、1個工兵連、1個炮兵連和2個機槍連。在北京使館區和天津德租界,德國還駐有4個步兵連、1個騎兵連和2個炮兵分隊,這些部隊也在幾天前經津浦鐵路撤退至青島,德國在青島的防守兵力最後增至4000人、120挺機槍和90門炮。
邁耶-瓦爾代克為此誇耀說:“日軍若想攻下青島,需要付出4萬人之代價”。
而更為精確的計算,日軍必須要付出四到五倍於德軍防守人數的損失,才能攻克青島要塞。
也就是說,日本要付出兩萬人左右的死亡,才能啃下青島要塞,這還是起碼。
事實上,英國並不是真心要求日本立即參戰,甚至對日本參戰顧慮重重,因為“一般人擔心的是日本將乘機在亞洲大陸推行擴張政策”。
果然,英國8月9日收到日本備忘錄後,立即要求日本暫停軍事行動。日本對此置之不理反而要求英國允諾日本出兵。11日,英國隻得同意日本參戰。日本即於8月15日致送德國最後通牒,宣稱已同英國商妥。其實,英國出於種種原因不便公開反對罷了。
英國之所以答應的這麽迅速,並不拖泥帶水,是因為他們也想借著日本的手,來試探一下中國的態度。
在英國國內,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敦促中國對德國宣戰,從而讓中國收回膠州灣;另一種則是支持日本對德宣戰,從而將中國與日本的矛盾激化。
日本參戰“並不是履行日英同盟條約明文規定的義務,而是企圖以對英友好的形式,排除德國在東方的勢力,提高日本的地位”。
日本真正的用心是借參戰之名,行獨霸中國之實,‘在大陸上推行自己的領土擴張政策,尋求在亞洲的霸權和優勢。
日本宣布‘中立‘前天即8月3日,日軍大本營即在佐世保組建了艦隊,並對陸海軍進行了動員和調動‘,8月15日日本,發表題為社論稱:‘如果日本想利用這個機會,把大軍運往中國追求其野心,則必將帶來使我國陷入危險之事件‘。
英國固然想看到中國的發展勢頭因為這次與日本的戰事而消失,未嚐沒有削弱日本的心思。
日本日益的表露出了獨立性,英日同盟隻是日本的美麗外衣而已。
也就是說,拉攏中國加入到協約國對同盟國作戰,或是促使中日兩國陷入戰爭,成為了主流的兩種意見。
但看來,後者的可能性要大些,畢竟英日同盟對於當前的英國來說,還是無比需要的。
日本在通牒中寫道:“日本政府,鄭重地考慮了日前局勢,並和英國政府就英日同盟的目標之一---鞏固與維持東亞地區和平---充分交換意見以後,決定和英國共同采取有關的必要措施”,要求德國艦隊須立即撤離日本及“中國海”四周,不能擅離者立即解除武裝;“德國政府應在一九一四年九月十六日以前,將全部膠州灣租借地無條件和無補償地移交給日本當局,以便歸還中國”。並限8日內答複,若遲至8月23日未接到滿意答複,將“任事態自行發展”。
英國同意日本參戰,卻並未放過最後時刻限製日本的手段。8月15日,英國提議日英兩國共同向中國提出照會,寫明“保證歸還膠州灣”,遭加藤拒絕。
加藤說:“現在不能做出歸還膠州灣的保證,付出很大犧牲後取得之膠州灣,即令歸還,日本也須附有條件,例如延長滿蒙租借地及延長鐵路期限等,恐將成為主要條件”。
英國又於8月17日發表聲明,“據了解,日本的行動,除非保護日本在太平洋上的航線,將不使其越出中國海而擴及太平洋,而且不使其擴及德國在東亞屬地之外任何外國司地”。包藏禍心的日本外相加藤立即反駁:“這隻不過是英國單方麵的解釋”。
這是英日同盟開始走向轉折的關鍵一步,過去英國在華利益的維係,常常要依靠日本,但是中華民國成立後,英國與日本在華利益都遭受了重大挫折。
英國更多的是憑借經濟手段,而日本,則沒有這麽好過,而是遭到了中國的堅決打壓,這使得日本的對外政策出現了變化。
大凡謀一國之外交大政者,往往因認識不同而主張本國外交重點各異。一戰期間,與日本對外政策執行緊密相關之人物,也大致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加強日英同盟,一派主張在擴大日英同盟的同時,也要逐漸增加日俄同盟比重,兼顧日法關係。前者以外相加藤高明為代表;後者以元老井上馨、山縣有朋。駐法大使石井菊次郎、駐俄大使本野一郎為代表。
美國朝野對日本參戰表示不安:、、等著名報刊紛紛指責日本趁火打劫,侵吞中國和德屬太平洋島嶼之意圖。美國政府對日本對德通牒一事表態說:對日本要求移交膠州灣並非為擴張領土表示滿意,但如果中國內部發生動亂而須采取某種措施時,希望日本依現有日美協定(指羅脫-高平協定)與美國政府進行協商;(四)法俄要求同日本締結同盟或者幹脆加入日英同盟以求日本尊重其在遠東利益遭日本拒絕;(五)即使與日本有同盟關係的英國,也幾次三番地對日本設置限製。
“日本要求是企圖趁歐洲各國無暇顧及亞洲之機,占領該地,以便為延長十餘年內即將滿期的旅大租借地確保交換條件”。
8月23日----日本通牒限期已過,日本立即對德宣戰,並迅速展開了軍事行動。
日本海軍不顧中國方麵的抗議,強行封鎖膠州灣。日軍任命神尾光臣中將為司令官,調動了以第十八師團為主力的陸軍5萬人,配備了數百門重型攻城重炮、山炮、野炮在內的火炮和多架飛機,從陸地進攻青島。
日本海軍出動了第二艦隊的60餘艘軍艦,由艦隊司令官加藤正吉中將指揮封鎖膠州灣和從海上攻擊駐青德軍,另以第一、第三艦隊在南中國海域警戒和攻占德國在太平洋諸島的殖民地。
麵對日本即將發起的進攻,德國總督瓦爾得克一麵驅使數萬中國人為其修築臨時炮台、挖掘壕溝工事、運送物資,積極備戰;一麵緊急召集在中國的預備役人員到青島參戰,並將在北京、天津、武漢、上海、濟南及膠濟鐵路沿線駐守的德國軍隊調往青島。
協約國最急於殲滅的德國遠東艦隊主力——6艘巡洋艦則早在日軍合圍青島前就悄然駛離大港,突破日軍的封鎖線,擺脫掉日、英、法、俄等國數十艘軍艦的圍追堵截,分別進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攻襲作戰,留在青島港內的僅有幾艘小型驅逐艦和一艘老式奧地利巡洋艦。德軍將各老式軍艦的艦炮拆下安裝在臨時炮台上當作陸戰火炮使用,並在前海航道布設了水雷以防止日本軍艦進攻。
日本再一次的受到了刺激,9月1日,文萊共和國軍隊攻占了德屬幾內亞,並且接管了俾斯麥群島。
目前文萊共和國軍隊正在進攻西薩摩亞,看樣子這次突然襲擊成功之後,極大的壯大了文萊共和國的膽氣,想要一下子將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全部一網打盡。
這是在跟日本搶生意啊,日本政府高層恨的咬牙切齒,不得不迅速發起對青島的攻擊,同時積極向英國爭取,與文萊共和國爭奪這些德國殖民地的歸屬。
出人意料的是,自始至終,李安生始終沒有表示什麽,似乎日本即將發起進攻的地方,並不屬於中國。
這個現象無比詭異,無數人都看到了這一點,但是,日本已經騎虎難下,不得不硬著頭皮開戰。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日本已經付出了這麽多的努力,很是折騰了一番,沒有自己半途而廢的道理。
於是,日本正式發起了對青島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