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總覺得,朝廷內部有一股勢力,在極力的掩飾著某種真相。

他們引開自己的視線,到底是想隱藏什麽重要機密?

襄侯孟凡不過隻是他們玩弄的障眼法罷了。

而這樣一個頗具爭議的侯爺,也確實是這出障眼法最好的人選。

他名動兩京,又富可敵國。而且還是朝廷的功勳重臣。

若不是他一味辭官不受,這時候最起碼也應該與眼前的劉政會在同一品級。

可也正是因為他總是辭官不受,遊離於朝廷之外,才會被有些別有用心之人,拿他來作文章。

這樣一個散閑的侯爺,跟誰都不沾邊,也從不參與黨爭。利用他不會有任何一方出來阻撓,事後也不會有任何一方會遭到反噬。

因為,如果自己真的采信了他們的舉告,而治了襄侯的罪。將來人們隻會說,那是陛下的旨意,而不會有人想到,到底是哪個臣子舉發了襄侯。

這些人可真是惡毒啊。

不管自己會不會相信這件事,他們都能夠從中漁利。

如今,隻有自己裝作視而不見,才會讓這些人的計劃真正落空。

可如果這樣做了,勢必又會打草驚蛇,再讓這些蟄伏得更深。

這些人很快就會明白,自己已經看穿了他們的陰謀。

那麽自己就可能永遠不會知道,他們想借用孟凡,來掩蓋一個怎樣的真相!

李世民矛盾了,到底要不要治襄侯孟凡的罪?若是治了襄侯孟凡的罪,這罪的上限又在哪裏呢?

劉政會所奏的七宗罪,不用樁樁件件屬實,隻要有一兩件是真實的,就夠襄侯死上一百回。

這些人應該也知道,治襄侯死罪顯然是不現實的,他們要的,隻是自己對這件事的關注度。

隻要自己的眼睛放在了這件事上,那麽相應的在其它事情上,關注度自然就會降低。

李世民心中豁然開朗,重重的一掌拍打在禦案之上,憤然說道:“襄侯竟敢如此膽大枉為,來人啦,速招大理寺卿劉德威前來覲見。”

中貴人王德答應一聲,急忙走出殿外。

李世民轉而看向劉政會,語氣和緩的說道:“你所奏之事,朕會令大理寺嚴加查辦,你可將一應證據轉交大理寺卿劉德威收存。待案情明了之後,朕自會處置。你就先下去吧。”

“陛下聖明。”劉政會山呼再拜,將奏折奉上禦案,緩緩退出了甘露殿外。

襄侯也確實需要管教管教了,自從上次他拒絕了長樂公主的一片盛情之後,李世民就開始對他刮目相看。

太看重兒女私情的男人,鮮少有能成就大事者,但襄侯卻是個大大的例外。

襄侯的例子,李世民生平僅見。

因此他對這個少年格外關心。

盡管如此,他近期的所作所為,卻仍然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前去傳詔劉德威的人還沒有回來,王德卻又回到了他身邊,告訴他潞國公侯君集在殿外求見。

李世民不明白,今天到底是什麽日子,為什麽這麽多重臣,都選擇在同一天來見自己。

讓他進來吧,李世民有些疲累的說道。

“傳潞國公覲見。”

一個鏗鏘有力的步伐,大踏步進了甘露殿中。

“臣侯君集參見陛下。”侯君集聲如洪鍾,老當益壯。

“侯卿此來,所為何事?一應備戰事項進行的如何了?”李世民隨口問了一句,撿起劉政會的奏折,輕輕的同孟凡的奏折放在了一起。

就聽侯君集說道:“陛下,臣此來正為征伐高昌之事。臣請陛下派襄侯孟凡率領神機營前往高昌助戰,則此戰必可一戰而必此功於一役。”

“哦,候卿,上次你可是說,隻要精騎三萬,便可一舉**平高昌國。怎麽今日又想到要襄侯助戰?朕確實是讓襄侯督造了三千杆燧發槍。可那是為了鞏固京畿之用。何況神機營都是步卒,並不適合攻堅作戰。恐怕不是征伐高昌的最佳選擇。”李世民頗為疑惑的說道。

又是孟凡,今天已經是第三次在甘露殿中,聽到襄侯孟凡的名字。

他不明白,眼前的侯君集與剛才離開的劉政會,到底有沒有存在某種關聯。他們之間又到底是不是巧合。

“陛下,老臣以為,神機營於吐穀渾一戰中表現不俗,尤善防守。高昌四戰之地,我軍勞師遠征,夜宿於野,恐被其所趁。有神機營負責固守後方,將士們才可全力攻城,無後顧之憂,數千裏之外,情勢瞬息萬變,一旦糧草為敵人所劫,數萬將士將會方寸大亂,此役也必將功虧於潰。望陛下明察。”侯君集據理力爭。

禦案後的李世民,忽然有些回過味來。

先是劉政會舉發孟凡七宗大罪,誓要將其緝拿法辦。

後又有侯君集請求神機營參與征伐高昌之役。

潞國公侯君集雖未曾點名孟凡,但眾所周知,神機營戰法,隻有孟凡得其精要,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名將領,能夠代替他統領神機營進行實戰。

神機營平日裏,隻駐守在太極宮左側,左屯衛營中,宿衛皇城。

李世民確有大力發展神機營火槍兵的打算。

也私下詔見過幾位神機營的基層將校,從他們口中,得知了吐穀渾一戰中,孟凡率領神機營所取得的輝煌戰績。

這一戰績雖未專門見諸於軍報,卻令李世民驚奇不已。吐穀渾鮮卑慕容氏也是久戰之兵,素以凶猛著稱,卻在此役之中,付出了如此慘痛的代價。

雙方的士卒傷亡比,竟然高達一比一百,這在古往今來的戰爭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巔峰。

李世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自己最後一次麵見李靖時的情形。

自吐穀渾一役大勝還朝之後,衛公李靖就辭去了朝中一切實權,歸府讀書,再不肯出府門半步。

李世民親往拜訪,才難得一見。

君臣相顧,卻再沒了往昔的促膝交心之談,而隻剩下彼此困守心域,不肯曲從。

末了,李世民隻輕他一名諍言,未來有何人可以取代他的位置。

這位百勝將軍,帝國柱石隻說出了一個名字:“襄侯孟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