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不敢。”孟凡躬身下拜,看來自己這次可能又裝逼裝大發了。

李世民笑道:“你且說來聽聽,朕恕你無罪。”

“來人,給豐縣男看座。”

王德趕緊吩咐人,給李世民和孟凡各搬了一張低矮的胡床,中間再擱上一張長案。

君臣二人相對而坐,中間的案上被擺上了各色酒食。看來李世民是準備打持久戰。

孟凡見李世民如此堅持,隻得硬著頭皮,將那日與太子的一席談話,再次發揮。

“太上皇以武德二年製定的均田法,在如今這個時代,自然善莫大焉。那完全是因為,前隋與我大唐迭代之際,人口大規模死亡。微臣曾讀過史料,前隋大業年間,中國尚有人口四千餘萬。大唐建立之初,武德年間戶部的人口普查,便隻剩了一千二百萬。”

“中原人口十去其六,土地多而人丁少。均田之法自然暢行。”

“陛下繼承前代,所創立的租庸調之法,更是高明。不僅使耕者有其田,更使得大唐的土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開發。”

……

大唐均田製規定,男丁二十歲以上者,均由國家授田百畝,其中二十畝為永業田,八十畝為口分田。該男丁死後,口分田要悉數歸還。官府依照授田紀錄,向百姓征收租庸調。

這租庸調,其實是三種不同形式的稅收。不論貧富,一率繳納定額的租庸調。

也就是說,不管你把官府分配給你的一百畝田種成了什麽樣子,每年所交的稅收,都是一樣多的,也就是按照你家的成年男丁的數量計算稅收,而不是依照你今年的收成。

當然,官府也規定了特殊情況,如遇災年,收成銳減,可免除租庸調。

這三種稅:每丁每年向國家繳納粟二石,稱為租。繳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稱做調。每年為官府服徭役二十天,便稱作庸。如果有特殊情況,服不了徭役,也可以物資或者錢帛代替服役。

租庸調的份額,並不沉重。一個成年男子,在豐年的時候,隻需要付出收成的十分之一,便可達成。

就算是尋常年景,交了稅收,剩下的糧食,也一樣可以養活一家三口。

因此,唐初的時候,均田製和租庸調製度很好的促進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使得農民有了服兵役的積極性。

唐初施行的府兵製,便是建立在均田法和租庸調製度的基礎之上的。

成年男丁閑時在家種地,一遇戰事,便應朝廷的征發,帶上自己的武器,集合前去參戰。

等到戰爭結束,又會帶著自己的武器,回家種田。

這也最大化的利用了全國所有的成年男丁,讓他們戰時打仗,閑時耕種。

唐初的這三架馬車環環相扣,互為依存,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複。真可謂治國良方。

所以孟凡才會說,現階段,均田製和租庸調都沒毛病。

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土地越來越少,朝廷便會沒有足夠的土地實行均田製。男丁領到的土地不足,卻還要繳納同樣份額的租庸調。

又加上大唐戰爭頻繁,男丁出門打仗,很可能幾年十幾年都回不來。家裏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導致百畝良田無法得到很好的耕種。但租庸調卻還是要照繳不誤。百姓無計可施,便隻能賣田賣地。

田地無人耕種,又不讓人買賣,繳納不上租庸調,百姓隻有逃亡。官府沒辦法,隻得放寬土地買賣。

官僚,貴族,世家,寺院趁此機會,大肆兼並土地,更加加據了均田製的破壞。

均田製一旦破壞,租庸調就無從談起。農民全都跑去做了佃農,有些更是自願去給寺院或者貴族世家做佃農,這樣起碼還有口吃的,還可以躲掉兵役。

農戶大量減少,朝廷自然無兵可征。因為男丁們,全都去貴族豪強寺院的農莊裏,做了佃農。人家沒領你的地,自然不用給你服兵役。更有直接逃亡,隱姓埋名的在農莊裏幹活,讓你根本就找不著人。

就這樣,府兵製無兵可征,很快就沒落了。朝廷不得已,隻得改府兵製為募兵製,允許地方節度使根據防務需求製定定額,在百姓中召募自願長住鎮戍的健兒,鎮守邊關。

幕兵製一開先河,很快就使大唐走上了萬劫不複的深淵。

各藩鎮節度使迅速坐大,擁兵一方。後來更是發展到兼行政、財政大權於一身。儼然就是一個個土皇帝。很快就催生出了安史之亂,使大唐迅速走上了衰亡的道路。

孟凡侃侃而談,將此三種製度的利弊得失,一一剖析明白。

更指出了均田製和租庸調製度的各種漏洞。

比如,官僚,貴族,寺院等特殊階層,不需要繳納任何稅收,卻可以大肆買賣兼並土地。

這樣,就會導致無法耕種土地的農戶,自願賣掉自己的土地給這些人,再幫助這些人耕種土地,以躲避稅收。

這些特殊階層,越來越富足,朝廷卻逐漸被掏空,最終到了無錢可用,無兵可征的境地,那便離大廈轟然倒塌之日不遠了。

李世民聽得極為認真,生恐漏掉了一個字。每每聽到關鍵節點,心中更是忍不住一陣讚歎。

“孟卿小小年紀,想不到對國事竟有如此深的見地。”那日他從太子口中得知孟凡對均田製的點評,本來還有些不以為然。

可回頭一想,又覺得處處透著至理。更何況,孟凡自己現在就是特權階層。但他卻不以自身的利益,而刻意隱瞞對於國家的不利方針,實在難能可貴。

特別是孟凡對於這三種製度未來走勢的設想,仿佛親眼所見一般。仔細推敲,居然毫無漏洞。

“若照此發展下去,大唐必然會如孟卿所言,最終走上無底深淵。”

越聽到最後,李世民越是感到無比沉重的危機。戎馬一生,無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他也從來沒有怕過。但這種深深的危機感,卻讓他脊背發涼,失眠了好幾個晚上。所以今日一見到孟凡,他便迫不及待的想要聽孟凡再次深度剖析這個問題。

“朕絕不能讓這樣的事發生在未來的大唐。朕有生之年,定要將這三種製度的漏洞一一堵上,為後人留下詳盡的解決方案。既然孟卿如此高瞻遠矚,提前百年便看到了此三法的弊端,那他一定有解決之道……”

孟凡不是不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實在是李世民賜給他的那一百頃永業田,在如今的他眼裏,根本算不得什麽。

孟凡至晚未歸,搞得孟家酒樓人心惶惶。還以為他們的主心骨又得罪了陛下,被打入天牢了呢。

直到一個小黃門前來傳聖上口諭,說是要留豐縣男在宮中過夜。

孟家人這才鬆了口氣,除了崔鶯鶯。

這一晚,李世民與孟凡於甘露殿中秉燭夜談,直到第二日雞鳴時分,仍然毫無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