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地菩薩過去世在因地修行,正值普光如來住世。仍在世俗紅塵的他,因為親近佛教,鎮日浸**在佛法大海,如水平靜的內心,驅策他發廣大心,毅然決然出家修道。持地菩薩常常發願,累生多世願為大眾造橋鋪路,凡有要路津口、田地險隘,隻要會阻礙交通的地方,必定將之填平。或建造橋梁,或填補沙土,如是終年累月,生生世世,持地菩薩辛勤、奮力的做著自己發下的願心。

倘若見有老弱婦孺攜帶重物,持地菩薩也會趕緊上前幫忙,不論路途遠近,不但不以為累,並且不收任何報酬。他發心、慈悲的善行,遠近馳名,廣受眾人愛戴與尊敬。

有一回,國王大設齋宴,供養如來,持地菩薩知道消息後,抓緊時間,將如來必經之路修平,歡喜、恭敬的等待如來的親臨。持地菩薩的恒常供養,感得諸天敬佩,諸佛稱讚。在一世中,毗舍如來經過持地菩薩的處所,歡喜的稱讚,並摩他的頭頂:“你為眾服務,修平一切的道路,功德自是無可限量。地平,則內心自然平,恒常的發心,未來將使你證得果位。”

聆聽毗舍如來的開示,持地菩薩內心豁然開悟,頓感身體與世間一切事物,無差無別;自我的本性,無雜無染,當下證得阿羅漢果。

諸佛菩薩在因地修行,無不是發心立願,經過累世的行持,以成就自身的佛國淨土。足見發心立願,固然是成就自我心性的帶頭雁;保有恒常心,更是扮演圓成佛道的關鍵性角色。

佛經言:“初發心易生,恒常心難持”,修道者,在發下為己修行、為眾奉獻的心願,相信必是真誠且單純。但是在經曆人事的磨煉與境界的考驗,是否仍能不忘初發心呢?於世間,當最初種下立誌向上的種子,譬如冀望金榜題名、渴盼功成名就,或為社會服務、為國家付出心力,在麵對生命種種惡性洪流,人性種種的荊棘芒刺,我們不妨時時自忖:最初的發心,是否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