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馬車沿著長江南岸東北而行。窗外是一望無際的平原,連個山峰也看不見。零星的房子,散布在成行的楜樹之間,小道便從那房子群落中延伸出來,一條條地匯集到稍大一些的路邊。路上的過客很少,偶而能見到的,多是柱著木棍,捏著破碗的要飯人。
“唉。”朱元璋歎息出聲:“這兒應該比濠州富裕,這兒可是中國最富遮的地方啊!”
他搖了搖頭,掀開轎簾直盯著那遠遠站著的,捏著破碗的年輕人。“我當初曾是這樣麽?”他問自己,隨即有力地搖搖頭。如果真是這樣,再過幾年,他今後又成為一個朱元璋?!他不由得為自己這點想法笑起來。那麽,我是為他們打天下的?!朱元璋有些茫然了。
他想起李善長跟他提到的口號問題。如今元人大勢已去,誰在群雄中稱霸,誰就會最後去解決元朝的問題,去取而代之!想到這裏,朱元璋即刻振奮起來。他突然感到自己渾身有用不完的力量,他堅信自己身邊人的能量……
正想到好處時,已到銅陵,守將鄧友德出城迎接朱元璋、李善長入城,鄧友德設宴相待。席間,小明王特使到來,宣曰:
“封朱元璋為中書省左丞相。”
朱元璋微笑,領旨謝恩。“我如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他小明在北方已處於劣勢,我反倒來領他的封賞!”朱元璋這麽想著,心裏感到有些可笑,嘴裏卻大聲吩咐:
“給我重賞小明王特使!”
看到搬出的幾箱金子,特使高興的目瞪口呆。朱元璋讓他回去稟告小明王,說:西係紅巾軍早已反叛,我們東巾係紅巾軍將誓死忠於小明王。如有什麽難處,可隨時通知我朱元璋,到時一定拚命效忠。特使聽了,感動不已,又誇又謝地去了。送走特使,朱元璋問李善長:
“小明王之旗號,是否還得打下去?”
“必須打著,這樣既可減少目標,又可更得民心。”
聽李善長如此說,朱元璋來了情緒,把目光停在他臉上,分明是讓他把心裏的話都說出來。李善長也知道,這事,朱元璋已是胸有成竹,之所以問他,隻不過是想驗證自己的看法,於是分析說:
“小明王如今雖在北麵四處出擊,但多處都在失利。由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率領的兩支元朝最凶狠的軍隊,對宋政權的包圍圈正在縮緊,我想劉福通也撐不下去多久了。國公今天一番言語讓小明王得知,到時必然向我求助……國公乃是天生英主,遠見卓識,聖人也不能及也。”
朱元璋聽著,滿心的歡樂,又問李善長:
“此番回南京,是否也收些儒生,作些禮樂之事,以究管理之業。”
李善長聽了,心中一驚,對於朱元璋也更加的敬服起來。如今,戰事尚未塵埃落地,他就想到了禮樂之事,非天子之胸襟,又何能如此!對於尋找些賢儒的事情,朱元璋已經給他說了幾回。李善長自己就是一大儒生,物以類聚,英雄識英雄,李善長的心中自然有幾個熟知的賢儒在。隻不過,如將差一些推薦給朱元璋,可能會使這個胸有大誌的國公感到不快;如果將那最優秀的推薦給朱元璋,李善長又擔心這樣一來,豈不是自己將自己趕下這第一謀士的舞台。因此,時間過去了這麽久,李善長始終沒有給朱元璋推薦一位賢儒來。這次聽朱元璋又說起,知道朱元璋已經看透了他心中的那點小算盤。既然如此,李善長就不能不說出一個賢儒來。李善長稍稍猶豫了一下,對朱元璋說:
“我見國公這一向忙於軍務,沒來得及告訴你,就在南京的東麵、樂思山上,有四位君子,皆是當代之大儒賢儒。國公可以去請來,當做大事用。”
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當即表示:到了南京,首辦此事!李善長聽了,有些兒不安,他有些怕那個劉伯溫。
朱元璋看李善長的臉色,已經差不多全明白。心想:這些儒士,就是愛相互吃醋,真有點象娘們。想是這麽想,嘴上卻一點不露出來,還一個勁感謝李善長推薦這幾個人。
81、
回到府前,朱元璋看著橫梁下“丞相府”三個字,不由得想起“鎮撫府”、“平章府”。這才幾年時間,軍隊擴大了十多倍,府牌也換了好幾個。謀士嘛,當然也得多來幾位。不然,攻占的城市,誰來幫著管理?想到這裏,朱元璋不由得笑了。
郭麗兒不知朱元璋在想什麽,一直摻著他站在旁邊。她是個非常能給男人快樂的女人,能理解人,會體貼人,朱元璋對她愛之不盡。與她生活的越久,朱元璋越喜歡她,同時也越思念馬秀英,所謂飲水思源,郭麗兒是馬秀英給他的。朱元璋突然很想見見馬秀英,走到正清閣前時,朱元璋對郭麗兒說:
“我去看看她,你去歇息罷。”他說這話時,眼睛不離開郭麗兒的臉。他是非常在意他身邊的人心裏在想什麽的。
郭麗兒沒半點吃醋,也沒半點生氣,更無半點不滿,那美麗的雙眸露出絲絲兒不解。
你怎麽能理解我對她的感情,他是我的好朋友,好夥伴。朱元璋在心裏說,拍拍郭麗兒的肩膀,對她微微一笑,抬腿朝馬秀英的房間走去。朱元璋走後,郭麗兒有些激動,美眸充盈淚水。若比相貌,身材,馬秀英比她郭麗兒差去太遠,而今又有身孕,但他還是要到她那兒去。她那絲絲兒不解,便是為此,而今解了,她為他的重情重義激動的幾乎流淚。
走進馬秀英臥房,馬秀英便遞來杯熱氣騰騰的龍井茶,這茶是要花點時間才能泡出來的。
“你怎麽知道我會來?”朱元璋問。
“你這不是來了麽?”
朱元璋上前一步,緊緊地抱住她。他感到馬秀英挺著大肚子。
“還有幾個月?”他問
“三個月。”
“三個月?”朱元璋說:“好!在這三個月之內,我一定要先消滅……”說到這兒,他突然停住,看著馬秀英,問道:“依你之見,我是先打陳友諒,還是張士誠?”
“這兩個人遲早都是你手下敗將。”馬秀英說:“隻是三個月……我看還是先把已攻占的地盤穩固好。”
“你也是這麽看的?我還想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裏,消滅他們中間的一個,作為給我兒子的見麵禮。”朱元璋笑哈哈地說。
“凡要成大事,都隻能先將基礎打牢。特別是征戰之事,更需要慎之又慎,萬萬不能有半點兒差池。這話,也是你自己說的。”馬秀英望著朱元璋,輕言細語地說道。
“感謝,感謝夫人提醒。”朱元璋還是笑嗬嗬地說。
這時,馬秀英才看出來,原來朱元璋早有了自己的打算。於是也笑著說道:
“你現在,是用著我這個‘軍師’了!”
“不是,絕對不是。對於這些大的決定,我還是需要你,來堅定我的信心。我想,我明天還是同李善長一道,去樂思山上,請來劉伯溫等四位大儒。”
“劉伯溫?聽說他可是個大儒中的大儒!”
“是啊,大儒,架子太大,今天派人去請了,不肯來。”
“你是怎麽去請的?”
“我親筆寫了個信,派湯和帶去,還帶去一仟兩黃金……”
“黃金?”馬秀英說:“你若不讓湯和帶黃金,可能他已經來了。”
朱元璋看著她,希望她說下去。
“劉伯溫是元朝大臣,家境頗豐,他要來隨你,為的是功名。你拿黃金給他,他不需要,反倒認為你是小看了他。”
朱元璋聽了連連點頭,心想:李善長幫我出謀劃策、整頓軍紀、安撫百姓、征兵籌糧,調解各方麵關係,可說是我的蕭何。徐達可說是我的韓信,這劉伯溫隻怕就是我的張良了。那麽,我該是誰?朱元璋激動了,不由得緊緊擁抱著馬秀英,深情地說:
“對於患難之交,我是不會忘記的。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都該給他們加官進爵了。”
82、
對於自己的武將,從感情上來講,朱元璋最喜歡的是湯和、常遇春與徐達,他感到自己與他們帖的很近,總是盡可能的把最高的職位給他們。特別是對於常遇春,他非常信任,信任的就如同信任自己一般。然而,常遇春是一個很有自知之明的人。自從徐達來了之後,他越來越清楚,他遇上了一個軍事上的天才。隨著徐達的軍功越來越大,常遇春甘居於後。這使朱元璋對常遇春更加敬重。對於文臣,朱元璋雖然也喜歡,卻不能象對武將那麽信任。有時,還會從骨子裏透出一種對他們的蔑視。朱元璋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離不開李善長。可是現在,他還拿不準給李善長一個什麽樣的官爵。這一夜,朱元璋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很久。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召來李善長,一見麵就開門見山地問道:“劉伯溫等四人,現在是否還在靈穀寺?”
“我想應該還在,他們既然來了南京,絕不會就這麽輕易回去的。”
“好,我想親自去請他們來。”
“如果這樣,真是太好了,善長願意為國公帶路。”李善長非常熱情地說。
昨天晚上,李善長也想了一夜。他對於靈穀寺的四位當今大儒,非常認真地,一個一個進行了分析,最後終於得出結論:就朱元璋眼前最需要的人才來看,他們四個中間有三個不及他李善長,用不著去為他們擔什麽心。而四個人中間,唯一能超出他的劉伯溫,在為人處世方麵,一定不及他李善長。也就是說,盡管劉伯溫似乎比他李善長謀高一籌,但就贏得朱元璋的信任來說,卻不及他李善長。把這些事情都想清楚了,李善長大大地鬆了一口氣,埋怨自己說:“我早先為什麽不仔細地想一想,把這些利害得失考慮清楚呢!”有了這些想法,李善長舒心了,也跟朱元璋一樣,迫切地想去看一看,當今天下的四位大儒。
朱元璋認真的打量著李善長,弄不明白為什麽他會這樣輕鬆、熱情。莫不是他算到我要給他加官進爵?朱元璋在心裏問自己,然後又搖了搖頭,對自己說“我的心思,他怎麽可能知道?”朱元璋看著李善長,隻看得他可笑的轉動著腦袋來看自己。朱元璋終於哈哈地大笑起來,說:
“我是想,在去請劉伯溫之前,給你、徐達,還有常遇春加官進爵。”
“感謝國公的特別恩賜,隻是去看當今天下的大儒要緊,國公的恩賜是不是待看過劉伯溫他們之後再說。”
“不,早就該做這事了。真有些委屈你們,特別是委屈你。”
“國公說這話,真是羞煞善長。”李善長慌忙跪下說:“善長能有今日,全是國公所賜,不然,也就是山裏的一個小地主罷了。”
“我封你為右相國、湯和為統軍元帥、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為平章政事。你速擬公文,告之於天下。”
“這……”
“快去!”朱元璋扶起李善長:“辦好此事,速來與我同去靈穀寺。”
待李善長走後,馬秀英說:“李文忠、沐英這些人,你不可以也考慮考慮?
“對,都應該往上提一提,可是該怎麽提拔?”朱元璋說:“這還真有點費事,以前我隻是想著施小計,得小勝;後來是謀大略,奪大勝;如今倒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給人加官進爵上,這確實讓我感到更難。”
“這是自然的,漢朝的司馬光說:為治之要,莫先於用人;而知人之道,聖賢所難也。”馬秀英說。
“這話說得好,你在哪裏看見的,找出來給我看看。”
“就是他寫的那本‘資治通鑒·魏紀’裏,我這就給你找來。”
“你去找來就放在桌頭上,我還得去請劉伯溫。”朱元璋說。
馬秀英聽了,高興萬分。她知道,一個在戰亂中求賢若渴,喜歡看《資治通鑒》的義軍領袖,一定會比別人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