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身限期逼近,主人遲遲未至。青頭前幾日還焦急不已,隨承平到處打聽消息,今日他便平安現身了,滿心說不完的高興,方才又聽到說要去崔家,立即叫人抬上兩隻用彩帛裹紮好的紅漆螺鈿箱。
這是出發前賀氏叫他備的。因擔心那邊的東西不如長安的好,怕郎君被多年未見麵的崔家人輕看了,賀氏掏出家底,特意叮囑青頭,到了後,照禮單為郎君備好登門之禮。
“郎君你瞧,這些都是我從西市最好的店鋪裏尋來的。咱們這樣上門,絕不失臉!”
青頭打開箱蓋,一樣樣地翻指著禮物。
“這是宣州諸葛氏所製的鼠須筆,從前王右軍書蘭亭序曾用過的筆。郎君你知多少錢?一管竟就要十金!把我十個拉去賣了都換不來這個錢,便是如此,竟也一筆難求,叫我足足等了一個月!這是歙州產的奚家墨。總算比諸葛筆要好買些,但也是不便宜。這是阿姆為王舅母備的孔雀羅和吳綾,指定要買恒州和越州來的,這可叫我好一通找,鞋底跑得都要磨出洞……”
青頭替自己邀著功,忽覺不對,目光落到了主人的身上。
崔府就在東市旁,左右不是達官貴胄便是高門世家。青頭打量郎君衣著,發現太過普通了,不過是誰都能穿的一件暗青色圓領春衫而已,束一條普通的黑犀帶,和個平頭百姓沒有區別,看起來很不體麵。
在青頭提前到的這段時日裏,常跟在阿史那王子的後麵充隨從,東遊西逛,除大漲見識之外,更知道了錦衣華服的重要性,立刻攛掇他去換身行頭。說行李都已送到,因他之前一直沒來,還放在王子這裏,裏頭就有合適的。人在長安,和從前便不同了,須打扮得光鮮亮麗,才不會叫人輕看了去。
裴蕭元隻叫他不必跟,自紮著彩帛的箱中單取出賀氏此前在郡守府裏備的一隻禮匣,丟下青頭等人,催馬便去。他到崔家,在門外下馬,將馬係在門口的拴馬樁上,提匣走了上去。
一個崔府門房早就將他從頭到腳看了個遍。
“你何人?來此何事?可曾遞過拜帖?”
裴蕭元遞上拜禮,“裴蕭元,今日前來拜望舅父舅母,勞煩通報一聲。”
門房聽到這個名字,因此前曾被吩咐過,一怔,又看他一眼,這才反應過來,急忙露齒而笑,接過,為客打開了門。
裴蕭元在許多雙崔府下人的注視下一路入內,坦然等在客堂之中。很快出來一名管事,叫人奉茶,請他稍候,說已著人通報家主去了,隨後立在一旁陪客。
這管事自稱王姓,麵帶笑容,語氣聽起來也很恭敬,但對著這位多年未曾走動了的年輕來客,盡管也知家主已等他多日,骨子裏的一番矜持和自高,還是表露無疑。
家主官居禮部侍郎,近年行事低調,家族幾房也因長久以來的內鬥,人材凋零,子弟平庸,除他之外,族內沒再出過什麽在朝堂有影響力的高官。不過無妨,頂著這個姓氏,崔家人出去,在外人麵前,依然足以抬頭挺胸,高人一等。
管事自也清楚來客身份,家主胞妹的兒子,不過,裴家早已今非昔比,當年雖確曾居高位,名滿天下,但裴固死,裴冀至今還做著邊地的貶官,想來是不可能再返回朝廷了,裴家兒郎今日有的這一張金吾衛的告身,也未必就入這王管事的眼。
畢竟,金吾大將軍是金吾衛,那些開閉城門巡街拿奸的武候和騎卒,也是金吾衛。
很快,伴著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後堂方向來了一人。那人年約五旬,穿家中的常服,看起來如剛從書房裏出來,一眼見到端坐在堂中的裴蕭元,腳步一頓,停下,定定地望著,一時似不敢相認。
裴蕭元小的時候自然見過親舅。如今多年過去,崔道嗣除麵上添了皺紋,頭發白了些,人顯老了,其餘變化倒也不大。
他便喚了聲舅父,起身,向對方行禮。
“甥男蕭元冒昧登門拜望,若有打擾,還望見諒。”
崔道嗣回過神,疾步走到裴蕭元的身前,托住他的雙臂,端詳片刻,不住點頭,麵露欣色。
“蕭元,真的是你!你也這麽大了!方才舅父險些認不出你!我本以為你應當早就到的,聽聞你與阿史那王子交好,曾幾次叫人過去打聽。你怎到得如此晚?”
裴蕭元說路上另外有事,耽擱了行程。
“到了就好,到了就好!快隨舅父來,進去說話!”
崔道嗣親自將外甥領到他的書房,坐下後,誇了一番他三年前所立的戰功,又問裴冀近況。裴蕭元說伯父安好,轉達裴冀對崔道嗣的問候,隨後問舅母安。
崔家娘子王氏是當今太皇太後的遠親,一向自視甚高,又對當年裴家之事耿耿於懷,覺得如今自家子弟不顯,全是當年受裴家拖累所致,所以剛才聽到家人講裴家那兒子來了,獨自一人,連個隨從也無,坐騎都是他自己停的,還有攜來的拜禮,好似是甘涼帶來的一些土產,如何看得上,厭煩不已,麵也不想見,便稱體恙。
崔道嗣在外甥麵前,自然加以遮掩。
“你舅母這幾日恰好身體不適,臥床不起,故今日不便出來見你,不過,獲悉你來,也很是歡喜,方才特意叮囑我轉話,叫你往後經常走動。”
裴蕭元含笑點頭:“多謝舅母。”
崔道嗣微微咳嗽一聲,想到裴家從前在長安的舊宅早已易主,便轉話題,問外甥落腳的事,說自家在京中另有一處宅子空著,雖不算大,也有三進,帶個園子,叫他住過去。裴蕭元說金吾衛有公廨可供他居住,那裏更方便些。
外甥的態度很是恭敬,卻又疏遠。十幾年音訊隔絕,這回他一到長安便上門來,恐怕也是出於裴冀的緣故。
崔道嗣心知肚明,一時也不知該講什麽,望著他的麵容,想起從前舊事,也是百感交集,歎了口氣。
“蕭元,舅父也知我崔家當年做得有些不妥,但情勢所迫,確是無奈之舉,但願你對舅父勿怪罪過甚。”
崔道嗣口中的“當年事”,發生在平叛戰事即將結束的時候,裴蕭元八歲。那個時候,長安已被官軍收複,他隨母親崔氏回到長安,翹首等待父親裴固凱旋。
裴固是當時神虎軍的大將軍,領著這支他帶了多年的精銳軍隊多次阻擊趁勢入侵的西蕃軍,牢牢守著長安西境,為另外幾支朝廷軍全力平叛掃除後顧之憂。
大局將定之際,他收到了太子的命令,命即刻領軍回調長安,他的軍務交給別人接管。
那個時候,神虎軍駐在長安西北方向的河州北淵城一帶,目的是為防範西蕃再次異動——叛軍此前之所以一度能掀動滔天巨浪,西蕃的助力便是一個重要因素。
遭到多次狙擊之後,西蕃軍對他很是忌憚,無奈龜縮,但並沒有死心,仍然虎視眈眈,戰情並未完全解除,北淵城便是神虎軍築成的一道重要的西麵防線。
老聖人那個時候已臥病不起,政令幾乎都是出自太子了。這道調令又是最高等級的急令,命他見到之後,火速執行。
裴固不能違命,隻能和前來換防的軍隊交接,留下何晉和侄兒裴懷光協防,安排好事情後,他率軍連夜悄然奔往長安。
不料,在他上路不久,身後又追來一道來自北淵的急報。
極有可能是他撤走的消息走漏了風聲,原本已退去的西蕃軍竟卷土重來,且重兵壓境,大有不破北淵不罷休的態勢。
那支換防軍的戰鬥力本就不及神虎軍,更要命的是,將領在首戰便意外陣亡,守軍人心惶惶。若不是還有裴固離開前留下的一小部分神虎軍將士撐著,恐怕已是守不住了,隻能給他送來急報,請示如何應對。
裴固雖然是名領兵打仗的武將,但對於當時的皇儲之爭,並非不明。
太子之所以在這個時候發來急令命他火速領軍回往長安,目的為何,他十分清楚。
因為這場變亂,此前並不如何顯山露水的定王展露崢嶸,表現出了他過人的果決和不凡的軍事才能,不但聲望大漲,身邊更是積聚起了一股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已開始威脅太子的地位。
此前叛亂未平,矛盾不顯,而今長安收複,戰事收尾,爭鬥自然浮出水麵。
就在幾個月前,遠在西北的他,接連三次見到了三撥來自定王的秘密使者。
使者除以犒軍之名,送來定王對他的褒嘉和厚賜,私下更是轉贈由定王親自手書的魏武名篇《短歌行》其一,名為請教書法,暗則表達思慕延攬之意。
太子這麽急地要他不顧一切地領兵歸京,自然是為應對定王,捍衛他儲君的地位。
太子儲君,裴固又豈會轉投定王,這個時刻,他自當一切以太子為重。他本也可以不管身後,繼續行軍奔赴長安。畢竟他已不是北淵的守軍將領了,即便北淵被破,罪也不至於降到他的頭上。
但是他猶豫了。
北淵的這道防線極其重要,一旦被破,帝國的整個西北將再次不寧,甚至長安也將再次陷入危局。若是因此而引發另一場新的戰事,到了那個時候,僥幸從上一場屠戮裏幸存下來的民眾將再次麵臨死亡,此前所有官軍曾浴血奮戰付出過的犧牲,也都將付諸東流。
在搖擺和猶豫之後,裴固最後終於做出了一個他此生或許最為艱難的決定。
他決定自己回往北淵,和留在那裏的將士一起抵禦來犯之敵,同時命他麾下最為信任的如同兄弟般的將軍陳思達代他領軍繼續趕赴長安,效命太子。
與此同時,他派人向當時駐軍在最近的原州的另一守將馮貞平發去求援信,請他務必盡快派援軍前來支援。
做好這些安排後,裴固目送陳思達領兵離去,掉頭連夜趕回北淵。
他的歸來,對於北淵留守軍而言,猶如天降甘霖,軍心大振,麵對西蕃軍的猛烈進攻,北淵留守軍以不及敵方三分之一的兵力,堅守了長達七八天之久。
按照路程計算,這個時候,馮貞平的人馬原本應當早就到了。
馮貞平此前也和他多次協同作戰,按理不會不救,但不知何故,人馬卻是遲遲不到。
第十天,守軍被迫放棄關城,計劃退守到裴固從前構築的第二道防線上。
當時敵軍應也覺察到了裴固的意圖,進攻更為瘋狂,傾巢而動。為給大部人馬爭取到順利撤退的時間,裴固不顧何晉等人的強烈反對,親率八百將士越出關城,主動出擊,在一片河穀地帶狙擊敵軍。
對方發現是他領軍,起初以為是他計謀,忌憚不敢冒進。
就這樣,裴固以區區八百人,和對方數萬人馬對峙了數日。
幾天之後,當時親自領兵的西蕃王子終於探明,對方是支孤軍,驚怒萬分,當即下令包圍。
雙方隨即展開慘烈的肉搏之戰。
這是裴固生命裏的最後一天。八百將士一個一個地倒下,廝殺到了最後,隻剩下裴固一人。
西蕃王子下令將他活捉。
他已殺死不知多少人了,通身的血,刀鋒也早已卷刃。在又一刀殺死一個和他貼身纏鬥的敵軍後,他慢慢地停了下來,刀尖點地,雙目望著前方那些如蝗蟲般密密麻麻向著他湧來的敵軍,久久地立著,一動不動。
無數人將他包圍了起來,如臨大敵,舉著手中的刀和弓,緊張地盯著中間那個凝如岩石的人,一步一步地逼近。
大風吹動將軍盔頂上的紅纓,鮮血如泉般自他的手心往下流,沿著刀刃滲入地麵。將軍的雙目盯著對麵正向他逼來的人,身影忽然動了一下。幾個迫在最前的西蕃士兵猛然後退,防備他的又一次揮刀劈斬。
然而這一次,刀未再舉起。
將軍倒了下去。
在氣絕的最後一刻,他眼中的殺氣也未消去,五指更是緊緊地握著刀柄,始終沒有放開。
裴固的侄兒裴懷光也隨叔父一道,死在了這一場以我死換同袍生的有去無回的狙擊戰裏。
他本完全可以活下去的。裴固強命他隨大隊一道撤退,他表麵答應,隨後卻悄然脫離大隊,獨自追趕上來,追隨叔父,成為了八百壯士當中的一員。
那個時候,他才十八歲。
在這之後不久,便傳來太子逼宮不成畏罪自盡,老聖人另立定王的消息。
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的一個月內,那時裴冀還遠在淮南道剿逆撫民。等他終於脫離羈絆趕回長安,定王已登基為帝。
裴固曾對兩個人托付了信任。
陳思達沒有如他允諾的那樣如期領兵到達。他遇洪水阻道,耽擱在了半道。
馮貞平的援軍最後雖然終於抵達,又奪回北淵,危機解除。然而,就在何晉這些神虎軍的部將以為朝廷將會為裴固追封戰功的時候,沒有想到,馮貞平聲稱裴固根本沒有給他送過消息,是他自己數日後探查到戰況,主動發兵救援。
裴固自視過高,貪功在先,守城不力,棄地在後,險些釀出大禍,理應追責。朝廷念在裴家過往功高,對當日的棄關之罪也不予追責,是為寬宥。
消息傳開,何晉和神虎軍的許多將士憤怒至極,以致嘩變,被鎮壓後,何晉與幾十名帶頭反抗的將士按律當斬。
不但如此,此時裴冀也遭人告發,稱他自恃功高,暗中慫恿何晉等人公然對抗朝廷,圖謀不軌。若不是那時他的聲望太高,恐怕也將身陷囹圄。
崔家那樣的世族,豈會嗅不到氣味,便要崔氏歸家,與裴家斷絕關係。
崔氏斷然拒絕,割發與母家劃界。
在一個寒風颯颯的冬日清早,承天門上街鼓擂動第一聲,她一身縞素,牽著八歲的兒子來到皇宮南大門丹鳳門外,麵北下跪,申訴鳴冤。
她不是為亡夫伸冤。
將軍大罪,未能盡到守城之責。但何晉以及所有那些將要獲罪的神虎軍將士,他們無罪,是奉將軍之命行的事。
母子跪於宮門之外,引發全城圍觀,亦震動了朝廷。當天百官上朝,是從跪在禦道中央的母子身邊避讓走過去的。
當天的朝會上,也無人說話,即便是此前主張嚴懲裴冀和神虎軍反叛將士的人,也閉口不語。最後是新帝感念崔氏大義,何晉等人這才得以去罪免死。
但隨後,那支曾為平亂立下過赫赫戰功的神虎軍肢解,原來的將士或散,或被分融到了別的軍中,這個番號從此消亡,如同從未存在過一樣。
“你的母親……她的性子太烈了……”
崔道嗣歎息,“當時不是舅父主家,舅父實在有心無力。不過事後,陛下也未怪罪你母子二人,倘若她能鬆口,舅父無論如何也會將你留在京中的,不至於叫你一去就是多年,飽受風沙之苦……”
“母親當日安排得當,我很是感激。”
裴蕭元平靜地說道。
崔道嗣一頓,片刻後再次開口:“你有如此心誌,實屬難得,舅父很是欣慰。”
“如今終於回來,也是你應得的。這回入朝當差,舅父已去韓克讓那裏打聽過,他雖推說未定,但以我之見,應當不至於過低。不過,高低都是無妨,你無須過慮。”
“還有,你回來了,往後難免也會與當年的人碰在一起。他們如今地位不低,勢也不小。陳思達是如今禁軍神武大將軍,與柳策業做了姻親。宮中已薨的馮妃,則是馮貞平的女兒,育有一位皇嗣,是為康王李澤。可巧,陳思達與馮貞平前些時日都在我麵前問及你,對你很是欣賞。舅父雖然無用,將來在朝堂裏為你打點一番,還是能做到的……”
裴蕭元霍然起身。
他這個突然的舉動,令崔道嗣也猝不及防。他停話,望了過去,隻見外甥雙目轉向自己,緩緩露出一縷笑意。
“舅父好意,甥男心領,不敢勞煩舅父過甚。打擾舅父也有些功夫了,告辭。”
他向崔道嗣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轉身邁步去了。
崔道嗣望著他離去的背影,眉頭不由地緊鎖了起來。
皇帝即將到來的萬壽之慶,金吾衛內那從下至上離譜到荒唐的所謂誤報,還有一別十數年,如今已變得完全陌生,令他也看不透內心所想的外甥……
一切自然不會如看起來的那麽簡單。
崔道嗣有一種感覺,自今日起,這座平靜了多年的帝家城,或又有一場新的風暴正在醞釀,也不知何日,長安的雨,便將淋落在每一個人的頭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