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未雨綢繆◎成竹成胸⑺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霍老爺子擲地有聲地說道:“作為香港的一份子,維護香港的金融秩序,我們義不容辭!”
其實這並不是霍老爺子故意如此義正言辭,金融與實業向來是息息相關的,誰也不能獨善其身,單單隻是股市大跌,香港十大富豪估計共損失超過兩千一百億港幣,可以這樣說,所有人的願望都是一致的,誰都不願意看著香港的金融秩序繼續亂下去的。
楊浩天這時也笑了笑,慢慢地道:“更何況,我們不僅有各大財團的支持,飛揚基金也將暗中調撥一千億美金,幫助對抗國際投機資金!”
“什麽?”
哪怕範祥辰,甚至還有曾明強、郭鴻儒這些久經風浪,聽了這樣的話也不由得大吃一驚,差點從沙發上跳起來。
而曾明強作為央行的副行長,最為清楚,而目前的國內目前的外匯儲備,也不過一千三百億美金,而香港,也僅僅隻有六百多億,加在一起也不過兩千億,雖說也都知道飛揚基金財大氣粗,但不聲不響地就能夠調集如此天文數字般的資金,還是不由得讓人心跳加速不已,就是連呼吸都急促了起來。
不單是他們三人《無》《錯》小說 ,就是在座的幾位香港頂級富豪大佬們,也是不由得麵麵相覷、暗自咋舌不已,他們辛苦打拚了一輩子,也沒有掙到如此的家產呀,剛才的一千億港幣,可是基本是他們幾大財團所能籌集到的最大限額了,為此,還有不少的項目還要暫時擱置,恐怕會有不少的日子都得捉襟見肘。
可是,剛才劉建國與孫傳明兩人怎麽沒有提起這事呢?
“你說的是……一千億……美金?”郭鴻儒緊緊盯著楊浩天,一頭的白發似乎都要根根的豎立起來了,更是不敢相信地問道,可是說到那“一千億美金”之時,更是忍不住咽了一口口水,聲音都微微有些顫抖了。
郭鴻儒今年六十多歲了,更是見多識廣,不單單是國內的金融學術界的泰山北鬥,更是在國際上也是名聞遐邇、蜚聲海外,可是就是如此,他在撰寫金融文獻之時,協助指定國內金融方針及政策時,也極少會遇到上千億美金的數字的。
這可是美呀,而不是港幣呀,更不是RMB,按照這個年代的外匯比率,一美金大概要兌換塊RMB左右,這也就是說,一千億美金,就相當於八千五百億RMB,而九七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估算,也不過就是七萬四千四百多億RMB而已。
在郭鴻儒灼灼目光的注視之下,楊浩天臉上仍然是波瀾不驚,一副信心十足的神情,眼神緩緩回應過去,輕描淡寫地說道:“對,你沒有說錯,我說的就是一千億美金。”
而這種感覺,那就好像自己說的隻不過是一千塊錢而已,根本不是一千億美金。
“楊浩天,這樣事情可不能開玩笑的。”郭鴻儒沉著臉再次問道,不過這次眼睛卻是看著劉建國與孫傳明兩人了。
雖說楊浩天的表情神情信心十足,給人一種踏實安穩的感覺,讓人很難去置疑他所說的話,可是事關重大,他也很難將年紀輕輕的楊浩天與一千億美金聯係在一起的。
對於劉建國與孫傳明來說,就完全不一樣了,兩人一個作為董事長,一個作為執行總裁,同時更有著同樣全球最為響亮的名字,如果這樣的話隻有從他們兩人當中一人說出來,郭鴻儒才敢相信,自己並沒有聽錯。
而這時一直坐在楊浩天身後的南宮玉珠也是微微皺了一下秀眉,不過並沒有發作出來,不過那看向郭鴻儒的眼光就沒有那好了!
而這時,所有的人眼光,頓時一下子全都聚集到了劉建國與孫傳明兩人身上了,甚至這些香港頂級的富豪大佬也是這樣的,他們也都急於知道,楊浩天所說的這一千億美金的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
劉建國與孫傳明兩人看著所有人有些驚疑的目光,兩人也相視微微笑了一下,劉建國這才淡然笑著道:“小天說的沒錯,飛揚基金將調撥一千億美金,各位一起共同迎擊國際投機資金!”
不錯,當時確實是沒有說過一千億美金的事情,甚至就是在一分鍾以前,連想都沒有想過,可是現在楊浩天既然這樣說,肯定就有著他的道理,再說,不要說是一千億美金,就是兩千億美金都不成問題,為了這起事件,早在去年年初布這個局之時,飛揚基金還有隱藏於暗中的那些眾多投資公司,就已經準備了數千億美金的資金,隻待時機成熟,就會給那些國際投機資金以迎頭痛擊。
金融戰爭實則與真刀真槍的戰爭沒有什麽兩樣,也實力決定一切,國際投資資金雖說數量巨大,不過卻是一盤散沙,那些人大都是把索羅斯的“量子基金”作為明燈,隻要有利可圖,就會一窩蜂的一湧而上,根本就談不上有統一的指揮調度,哪怕就是有,也是隱隱唯“量子基金”馬首是瞻,可是沒有人知道,其實這個最讓亞洲各國深惡痛絕,而為眾多國際投機資金所崇拜敬仰的“量子基金”,隻不過是楊浩天手中的一顆棋子而已。
說實在的,劉建國與孫傳明兩人在一起工作這麽多年了,兩人的配合是非常默契的,兩人不約而同地想著,正當眾多的國際投機資金得意滿滿地與香港的資金廝殺在一起時,幻想著將要把香港洗劫一空之時,卻突然發現,這所有的一切,不過就是他們這個聰明睿智的老板楊浩天為他們這些貪婪的“強盜”精心設下的一個圈套之時,臉上會是如何的表情了?
“啊?!實在太好了。”範祥辰更是手舞足蹈地說道,一臉都是控製不住的興奮神情,而與此同時,兩行淚水情不自禁地從有些清瘦的雙頰流了下來。
本書首發於看書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