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務是群眾文化的基本功能,群眾文化事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原則,即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都是群眾文化服務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公共文化服務是群眾文化的基本功能
(一)群眾文化和公共文化
群眾文化和公共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群眾文化是與專業文化、市場文化等相對應的概念,是建立在不同文化活動的主體和目的基礎之上的獨特概念,即人民群眾以自身為活動主體,以滿足自身文化需求為目的,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專業文化的主體是專業文化工作者,其目的是為滿足受體的文化需求;市場文化的主體是文化產業,其目的是滿足文化市場的需求。
公共文化,其“文化”的界定與群眾文化中的“文化”不完全相同,群眾文化中的“文化”以文學藝術為主要內容;公共文化中的“文化”所包含的範圍較廣,包括藝術、娛樂、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物博物、公共圖書館等。“公共”具有“共有的、公用的、共同的”含義,也常用來代表國家。現代意義上的“公共”(或“公共性”)的概念,是指建立在社會公/私二元對立基礎之上的獨體概念。在清晰的產權製度下,從“私人領域”之中區分出“公共領域”,從而誕生了公共領域和真正意義上的“公共性”[1]。
群眾文化屬於公共文化範疇。群眾文化具有突出的群眾性和社會性,同時也就具有鮮明的公共性和服務性。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擁有和享受的精神文化,群眾文化供給、服務對象是全體人民群眾;群眾是群眾文化的主體,人民群眾不僅是群眾文化的享有者,更是群眾文化的創造者。我國《憲法》規定:國家承擔著發展文化館事業和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責任。從這一角度來說,群眾文化屬於公共文化。
群眾文化屬於公共文化範疇,但不等於公共文化,就如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屬於公共文化範疇但並不等於公共文化一樣。群眾文化這一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幾乎貫穿了整個人類文化的發展史,滲透於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生活、生產活動之中,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發展規律。在公共文化與群眾文化的關係上,不能片麵地認為“以前都是群眾文化,現在就完全改成公共文化,不用提群眾文化了”[2]。
(二)群眾文化事業與公共文化服務體係
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公共部門或準公共部門共同生產和提供的,以滿足社會成員基本文化需求為目的,著眼於全體公眾的文化素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既給公眾提供基本的精神文化享受,也維持社會生存與發展所必需的文化環境與條件的公共產品和服務行為的總稱。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是為滿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權益,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係統的總稱[3]。
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是一個大的體係,包括了公共文化產品生產供給、設施網絡、資金人才技術保障、組織支撐和運行評估等分體係;同時包括了群眾文化事業、公共圖書館事業、博物館事業、美術館事業等子係統。群眾文化事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一個組成部分。
國家發展群眾文化事業,設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站)等群眾文化服務機構,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更好地組織各種群眾文化活動,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生活的基本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和修養,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其基本職能。
群眾文化服務是以政府為主導,以群眾文化服務機構為骨幹,社會廣泛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群眾文化事業,設立文化館、文化站等群眾文化事業機構,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是政府的職能。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夯實群眾文化事業基礎,起到群眾文化服務的骨幹作用。
群眾文化事業與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關係:群眾文化事業既是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體係;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要遵循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原則和規律,又要遵循群眾文化的特殊規律;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為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推動群眾文化的創新,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奠定了基礎,擴展了領域;群眾文化服務屬於基本文化服務範疇,同時,群眾文化還存在著大量的群眾自發組織的群眾文化活動和部分的非基本文化服務內容。所以不能簡單地把群眾文化與公共文化服務畫等號。
二、群眾文化事業是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群眾文化事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從五個方麵去理解。
第一,群眾文化事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群眾文化事業與公共圖書館事業、博物館事業等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組成部分的普遍屬性或共同屬性。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是一個大的係統,涵蓋了政府文化工作的眾多方麵,既包括目前文化體製中的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係統,也包括宣傳、教育、體育、科技以及婦聯、殘聯、共青團、工會等係統;政府辦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包括了文化館(站)、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等,還有青少年宮、工人文化宮、老年活動中心、殘疾人活動中心、婦女活動中心等[4]。
第二,群眾文化事業是具有中國特色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群眾文化普遍屬性中的特殊性。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一些重要組成部分,如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在國際上具有普遍性,各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都包括公共圖書館事業和博物館事業。隻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包括了群眾文化事業。中國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有其特殊的曆史條件和曆史進程,這是和其他國家不同的。國外也有一些和我國文化館(站)類似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如日本的公民館、英國的社區中心、新加坡的社區中心等,但它們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群眾文化事業,它們沒有形成相對獨立的社會文化形態,以及組織、機構、製度和理論體係。
第三,群眾文化是以文化藝術為主要內容,以組織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社會文化教育培訓和基層文化藝術輔導為主要職能,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這是由群眾文化事業在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內的特殊規定性決定的。公共圖書館以文獻信息資源為依托,向社會提供文化、信息和知識服務,開展社會教育活動;博物館以自然和曆史見證物的展示為基本工作內容,開展社會教育活動。這是由公共圖書館和博物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內的特殊規定性決定的。群眾文化事業、公共圖書館事業、博物館事業的存在和發展都有其不可替代性。
第四,群眾文化事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源頭之一。我國群眾文化事業是在革命戰爭年代興起發展,在新中國成立後逐步發展形成的,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具有相對獨立文化價值的服務係統,從而成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的重要基礎。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則是21世紀出現的新概念。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文化產業的概念。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在實踐中,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的分野日漸清晰。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大政府對文化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目標。它是我國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是在我國長期形成的群眾文化事業、公共圖書館事業、博物館事業等公益性事業發展的基礎上建設的,群眾文化事業是其源頭之一。我國的群眾文化事業經過50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了省、地市群眾藝術館,縣文化館,鄉鎮(街道)文化站,社區(村)文化室五級群眾文化網絡,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五級網絡,正是以群眾文化網絡為骨架形成的。
第五,群眾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務中最普及、最便利、受眾麵最廣,也最受群眾喜愛的服務。群眾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務體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原則在群眾文化事業中的體現
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是群眾文化服務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這也是由群眾文化的基本屬性決定的。
(一)公益性是群眾文化事業的基本屬性
公益性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是免費或者是低收費的,不以營利為目的,是區別於文化產業的根本特征。
我國群眾文化事業是社會文化公益事業,文化館(站)是公益性群眾文化事業機構,它是政府為滿足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而設立的,無償或優惠服務是它的主要提供方式。文化館(站)的基本屬性從建立開始至今都沒有改變過。即使是在文化館為了解決經費不足,在國家政策指導下開展“以文補文”活動的期間,其公益性屬性也沒有改變。文化館的有償服務和文化經營活動主要集中在營利性的演出、電影放映、歌廳、舞廳和個性化藝術培訓等文化市場領域,現在也不屬於基本文化服務範圍,而群眾文化活動、基層輔導、業餘文藝隊伍培訓等基本文化服務始終是公益性的;文化館用於有償服務和文化經營的部分是少數館舍和人員,文化館的主要資源用於公益性服務;文化館“以文補文”的收入,主要用於補充開展公益性服務經費的不足。即使有少數地區、少數文化館(站)的性質一度發生改變,也很快得到糾正。從總體講,群眾文化事業始終保持著公益性的基本屬性。
(二)基本文化服務是群眾文化事業的基本職能
公共文化的基本性,指滿足群眾基本的文化需求。群眾文化服務提供的主要是麵向廣大群眾開展的文化藝術普及型服務,麵向業餘文藝骨幹和業餘文藝團隊開展的提高型服務;麵向社會弱勢群體提供的保障型服務等,這些都屬於基本文化服務的範疇。
一般群眾文化被評價為“業餘”的,但業餘並不代表低水平,“業餘”更多地指群眾職業外的、利用閑暇時間進行的文化活動,是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文化需求,包括在閑暇時間裏進行文化藝術鑒賞、參與群眾文化活動、提高藝術技能和業餘文藝創作等。群眾文化機構應把基本文化服務作為主要職能,努力提供高水平、高質量的基本文化服務。
(三)均等性是群眾文化群眾性的內在要求
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性可以從三個方麵來理解:全體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服務的機會應該均等;全體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服務的結果應該大體相等;在提供大體均等的基本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尊重社會成員的自由選擇權。而這些正是群眾文化群眾性的要求。在我國,人民群眾是群眾文化的主體,不區分經濟狀況、家庭出身、受教育情況和職業背景等,人人享有享受群眾文化成果、參與群眾文化活動和開展群眾文化創作的權利。群眾文化尊重群眾的意願,人人都有選擇自己喜愛的群眾文化活動的權利。至於人民群眾享有大體相等的群眾文化服務,既是群眾文化事業建設的一個原則,又是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目標。
(四)便利性是群眾文化群眾性的實現方式
公共文化服務的便利性,就是建立陣地服務、流動服務、數字化服務全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讓群眾可以就近、方便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群眾文化供給、服務對象是全體人民群眾,為了保障人民群眾享受群眾文化服務的權利,必須保障這種服務具有最大限度的便利性。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不受民族、區域、季節等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其實現方式本身就具有便利性,公園、廣場以及社區、農村的空地上,到處都可以是群眾文化活動的場所,到處都可以組織群眾文化活動。
在我國,群眾文化機構的覆蓋麵是很廣的,從省級、地市級、區縣級文化館到鄉鎮、街道文化站,再到最基層的文化室,網絡延伸到最基層,從業人員數十萬,這個覆蓋麵和影響麵是其他文化機構所難以企及的。群眾文化的流動服務也得到蓬勃開展,在“文化下鄉”、“四進社區”活動中,群眾文化服務是其中的主要內容。
案例:長沙市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
湖南省長沙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城鄉統籌、全民共享的思路,以設施網絡化、服務多元化、活動品牌化為抓手,突出群眾的主體地位,努力構建網絡健全、結構合理、發展均衡、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設施網絡化,完善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係。長沙市先後投入40多億元,建成了田漢大劇院、簡牘博物館、橘子洲生態文化公園、“一館三中心”等一批重要文化設施;各區、縣(市)投入20多億元,建設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6個;全市各區、縣(市)都建有文化館、圖書館;全市181個街道(鄉、鎮)均建有綜合文化站,其中設施設備先進、服務功能強的示範性鄉鎮綜合文化站58個。全市所有社區(村)都建有文化活動室(中心),其中示範性文化活動室(中心)190個。建成大型市民休閑文化廣場20個、社區未成年人綠色上網場所322家、農家書屋684家、社區公園27個,全麵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實現了城鄉基層文化設施全覆蓋。
服務多元化,堅持多樣性、便利性的原則,創新供給方式。以全市1087支業餘文藝團隊為中堅力量,組織開展群眾文藝“百團匯演”活動,推動文化進社區、進村鎮、進企業、進校園,三年來共舉辦各類演出2萬餘場次,輻射全市181個街道(鄉鎮)、400多個社區,惠及600多萬人民群眾。2003年開始,“政府買單、群眾看戲”,年均送戲下鄉進社區演出800多場,累計送戲6000多場。全市文博單位、愛教基地、圖書館、文化館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逐步推進公園、遊泳館、學校文化體育場館等免費向社會開放。
活動品牌化,不斷豐富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質量。一是提升“百團匯演”群眾文化品牌知名度。二是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如湘江劇院“好戲天天演”活動;打造了“文化橘洲”品牌,舉辦橘子洲音樂焰火晚會、橘子洲沙雕藝術節、音樂節、國際攝影文化節等活動。各區、縣(市)按照“因地製宜、一地一品”原則,積極打造“湘江韻律”、“五彩星沙”等活動品牌,形成了市區聯動、城鄉互動的群眾文化活動格局。開創“陽光娛樂,創業興文”活動品牌。2008年以來,長沙市積極探索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路徑,以“陽光”為導向、以“娛樂”為基礎、以“創業”為主線、以“興文”為目的,精心組織開展係列活動,舉辦各類演出300餘場,參與企業近3000家,累計發放文化娛樂消費券16萬多張,惠及數百萬人民群眾,受到群眾好評、企業擁護和社會關注。
突出群眾的主體地位,把群眾性、廣泛性、互動性貫穿始終。在服務對象方麵,關注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積極引導普通市民和廣大未成年人參與文化活動,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城市低保戶、農民工、拆遷戶等弱勢群體傾斜。在服務內容上,堅持緊貼時代主題、緊扣群眾需求,注重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發就地取材的文藝作品、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在服務方式方麵,讓群眾走上舞台唱主角,全市各類群眾文藝團隊1087支,業餘文藝骨幹10萬餘人,成為主力軍。在服務效果評價方麵,讓群眾走下舞台當評委,參與“群眾文藝百佳團隊”和群眾文化“三優”評選表彰活動,2010年開展的“百佳群眾文藝團隊”評選等活動,網絡投票達20萬人次,網站專題總點擊量超過100萬次,活動參與人數之多,範圍之廣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