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暴風雪
戚凱威的大陸進攻行動原本計劃在十一月底開始,隻是受天氣因素影響,被迫推遲到了十二月初。
十一月下旬,歐亞大陸遭遇了自全球自然災害之後,規模最大的一場暴風雪。
這場暴風雪東起俄羅斯的遠東地區、西到東歐的波蘭,覆蓋了歐亞大陸北部地區,從十一月二十六日開始,一直持續到十二月二日。在這七天內,局部地區的降雪量超過了五百毫米。有的地方,一夜之間的積雪深度就超過了一米。在十一月二十九日,新西伯利亞的降雪量更是達到了創曆史記錄的四百七十毫米。僅僅一個晚上,這座被戰火徹底摧毀了的城市就被大雪淹沒了。
伴隨著暴風雪到來的是急劇降溫。
十一月二十六日,俄羅斯遠東與西伯利亞地區的溫度就驟降了十七度,夜間最低溫度為零下四十二攝氏度。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位於圖拉北郊的一座氣象站測得了除全球自然災害期間,有氣溫記錄以來的最低溫度:零下八十四攝氏度,而當天受暴風雪影響的其他地區的最低氣溫都在零下四十度以下。
這是個什麽概念?
要知道,往常在這個時候,俄羅斯的平均氣溫在零下二十度左右,即便是最低氣溫也隻有零下四十度。
惡劣的天氣,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問題。
當時,中國陸軍的寒帶冬季作戰服是針對零下四十度的氣溫設計的,而極限使用溫度也隻有零下六十度。在氣溫低於零下四十度的時候,寒帶冬季作戰服的保暖效果就會降低,導致官兵不適。
結果就是,在嚴寒中,官兵隻能老老實實的呆在氣溫比較高的室內。
事實上,就算解決了被服問題,大部分主戰裝備也無法在如此低的氣溫下正常使用,因為地麵站平台的設計指標是在零下四十度以上,隻有極少數極地型能在零下八十度的環境下正常運轉。
顯然,中國陸軍不可能為二十個集團軍全部裝備極地型地麵戰平台。
當時,隻有執行偵察任務的部隊獲得了極地型地麵戰平台,其他部隊裝備的都是普通的地麵戰平台。
這還不僅僅是地麵戰平台的問題。
在暴風雪的影響下,鐵路肯定得停運。
雖然利用風暴間隙,可以讓運輸機起降,但是大型電動運輸機的極限使用氣溫也隻有零下四十度。
也就是說,氣溫再低的話,大型電動運輸機就得停飛。
相對而言,中國軍隊的處境還是非常好的。即便不能長期呆在室外,也至少有一間溫暖舒適的臥室,而且大部分活動能在室內進行。更重要的是,電能供應不是問題,能夠確保空調與供暖設備正常工作。
在戰線對麵,美俄聯軍的處境就沒有這麽理想了。
俄軍自不必多說,因為擴軍的速度太快,後方生產又跟不上,大約有百分之八十的俄軍官兵沒有領到冬季作戰服裝,穿的還是秋季作戰服裝,隻能在裏麵加上一件羽絨服,有的甚至隻有棉服。
更要命的是,在如此惡劣的氣象環境下,俄軍還得應付神出鬼沒的中國偵察兵。
當時,獲得了極地型地麵戰平台的偵察部隊沒有閑著,幾乎每天都要出動,偵察隻是次要任務,主要就是騷擾美俄聯軍。
結果就是,駐守一線的俄軍軍官用槍逼著士兵去冰天雪地裏放哨。
很多時候,清晨去換崗的俄軍士兵發現,在夜間執勤的崗哨已經被凍成冰棍了。大批俄軍官兵,就這麽被凍死在了哨卡上。
到了最冷的十一月二十九日,俄軍在室內也不安全。
當時,俄軍甚至沒有足夠的燃料用來取暖。
為了應付嚴寒,俄軍開始焚燒一切能燒的東西,包括搭建營房的木板、鋪設在泥濘路麵上的毛氈、甚至是牲畜的糞便。
結果就是,很多困在房間裏的俄軍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這場暴風雪,至少奪走了十五萬俄軍官兵的生命。
事實上,美軍的處境也不容樂觀。
雖然得益於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而且早就有所準備,美軍為每一名官兵配發了兩套冬季作戰服,但是其設計指標也太低,無法低於酷寒。所幸的是,美軍部署在戰線後方,不用冒著風雪去站崗放哨,而在營地附近放哨的哨兵,每兩個小時就輪換一次,被凍死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隻是,美軍也遇到了難題,即電力供應不足。
當時,美軍還沒有小型聚變供電設備,主要依靠燃油發動機供電,或者直接從俄羅斯的國家電網獲取電能。
顯然,這無法滿足所有取暖設備的電力需求。
結果就是,美軍開始用油爐來取暖,大量寶貴的作戰用燃油被用掉了。
根據美軍的作戰記錄,在這一周裏,近六十萬美軍官兵燒掉了一百二十萬噸燃油,還有六十萬噸燃油“借”給了俄軍。
要知道,向烏拉爾前線運送一百八十萬噸燃油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即便如此,在暴風雪過去之後,仍然有百分之四十的美軍官兵染上了肺炎,俄軍的患病率更高。
事實上,中國軍隊裏也有不少官兵染上肺炎,隻是比例低得多。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軍隊的營地裏有完善的供暖設備與通風設備,不需要在室內升火取暖,能夠保證室內空氣清新,也就降低了疾病傳染的概率。此外,中國軍隊的物資供應非常充足,不但有足夠的口糧,還有足夠的藥品,患病的官兵能得到及時救助。當時,前線部隊中,每一千名官兵裏有十八名軍醫,每座營地都有一間設備齊全的戰地醫院,而且病症較重的官兵都能及時送往後方的大型綜合軍事醫院。毫無疑問,在美俄聯軍中,顯然沒有如此好的醫療條件。
俄軍就不多說了,俄軍每一千人中,隻有六名軍醫,而且大部分軍營沒有醫院,隻有簡陋的醫務室,很多重病患者根本無法及時後送。用一些俄軍官兵的話來說,如果在部署期間患了肺炎,向上帝禱告都比向醫生求助有用。
美軍的情況稍微好一些,千人中有十四名軍醫,而且軍營裏有較為完善的醫療條件,隻是受氣候影響,很難及時把重病患者送往後方。所幸的是,美軍儲備了大量藥物,能夠控製患者的病症,等到天氣轉好後再送往後方。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場暴風雪,就是對雙方後勤保障力量的考驗。
當然,這場暴風雪還帶出了一個之前被很多人忽視了的問題:戰地醫療。
此後,中國軍隊開始完善軍事醫療體係,並且大大提高了戰地醫療的地位,向前線派遣經驗豐富的軍醫。在後方,中國則加大了對軍醫的培訓力度,首先從民間招募有工作經驗的義務人員,後來還專門開設了為期一年的軍醫培訓班。在整個大戰中,中國總共招募了五十四萬名軍醫,相當於每四十個軍人中就有一名軍醫,千人中軍醫達到了二十五人,一直居於各國軍隊之首。
數量眾多、能力突出的軍醫,成為了中國軍人最貼心的“衛士”。
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但是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在大戰中負傷的一千二百萬名中國軍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得到了軍醫的及時救助,才活了下來,並且在戰後成為了國家重建的主要力量。
事實上,美國也非常重視軍醫。
到大戰結束的時候,美國招募了五十萬軍醫,千人中軍醫達到了二十二人,僅美軍的四所醫科學院就培養了近二十萬軍醫。隻是在戰略上走下坡路的情況下,美軍所做的努力所產生的效果並沒有中國軍隊這麽明顯。特別是在軍事醫療設備、戰地救助條件等方麵,美軍與中國軍隊的差距非常明顯。
當然,重視戰地醫療,不僅僅是陸軍,甚至可以說,不主要是陸軍。
最先重視戰地醫療的是海軍與陸戰隊,大戰爆發的時候,中國海軍就在每支艦隊裏編了一艘醫療船,大戰爆發後又緊急征用了八艘大型郵輪,並且改裝成了醫療船,專門為陸戰隊服務。到戰爭結束的時候,中國海軍與陸戰隊的醫療船達到了四十八艘,總共有三萬六千張病床,能同時收治五萬多名官兵。
有趣的是,在整個大戰期間,中國軍事醫療船收治的戰俘占到了百分之六十二。
這場橫掃了歐亞大陸的暴風雪來得快,去得也快。到十二月二日,已經有所減弱。在等待了一周之後,戚凱威再也等不下去了。雖然天氣仍然較為惡劣,而且氣象專家預測惡劣天氣還會到來,但是在征求了魏成龍與前線各集團軍司令官的意見後,戚凱威最終決定在十二月三日發動進攻。
必須承認,戚凱威在做賭博。
冬季已經到來,而大部分氣象專家都認為,這將是自全球自然災害之後,北半球最為寒冷的一個冬天。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兩百年內,兩支入侵俄羅斯的軍隊都是被嚴寒擊敗的。
當年,德軍兵臨莫斯科,就在即將看到勝利的時候遭遇了百年難遇的嚴寒,最終倒在了俄羅斯的冰天雪地裏。
中國軍隊會重蹈覆轍嗎?
事實證明,運氣往往站在跟具有主動性的將領身後,戚凱威成了這場豪賭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