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風雲變幻

從因果關係上講,伏爾加格勒戰役是埃利斯塔戰役的必然結果。

後來,魏成龍在其自傳中就提到,如果沒有埃利斯塔戰役的大勝,伏爾加格勒戰役就絕對不會在三月中旬開打,而他就能獲得足夠的兵力與足夠的時間,攻占克拉斯諾達爾與新羅西斯克。

當然,考慮到魏成龍與戚凱威的關係,他的自傳顯然不大靠譜。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沒有埃利斯塔戰役的重大勝利,魏成龍肯定會更早的動用戰略預備隊。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伏爾加格勒戰役不會在三月打響,而魏成龍指揮的軍隊也不可能攻占克拉斯諾達爾與新羅西斯克,曠日持久的伏爾加格勒會戰將在三月份、最遲四月初宣告結束。

戰後,甚至有很多人認為,如果伏爾加格勒會戰在三月底或者四月初結束,戰局將對中國更加有利。比如,可以把用在該方向的部隊派往西伯利亞,加快在西伯利亞戰場上的進攻速度。還有一些人認為,這會使牧浩洋提前發動攻打澳大利亞的作戰行動,比如提前到五月初。如果出現前一種情況,中國陸軍就有能力繞過伏爾加格勒,避免在這塊殘酷的戰場上損失大量兵力,同樣有可能按照戰略計劃在年底攻占莫斯科。如果出現後一種情況,則意味著中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戰略反擊將提前半年開始,也就意味著最終有可能提前半年結束第三次世界大戰。

當然,這些都是推測。

隻有一點可以肯定,即曆史不可更改。

在兵力有限的情況下,圍攻伏爾加格勒的戰鬥由戰略級降為戰役級,即原先製訂的戰略包抄行不通了。

事實上,這也是導致伏爾加格勒會戰僵持不下的主要原因。

如果是戰略級進攻,中國軍隊能充分利用戰略機動能力的巨大優勢,在更加廣闊的戰場上消耗美俄聯軍的有生力量,通過幾次大規模的殲滅戰,打垮對手,以達到削弱美俄聯軍守衛伏爾加格勒的決心。在戰役層麵上,戰場規模縮小,等於放棄了戰略機動優勢,跟兵力占優的美俄聯軍拚消耗。

不可否認,這場會戰也有正麵的積極效果。

最突出的作用就是:通過大規模消耗美俄聯軍、特別是俄軍的有生力量,達到了給俄羅斯放血的目的。

可以說,隨後的莫斯科會戰能夠順利進行,與伏爾加格勒會戰不無關係。

別的不說,在伏爾加格勒會戰中,充當戰略預備隊的莫斯科方麵軍就損失了差不多五十五萬官兵,而且大部分是精銳部隊,另外庫爾斯克方麵軍、羅斯托夫方麵軍、烏裏揚諾夫斯克方麵軍與烏拉爾方麵軍都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羅斯托夫方麵軍被打殘,其他三個方麵軍損失了一百多萬兵力。這些損失的部隊,都對削弱莫斯科的戰略防禦圈做了貢獻,直接導致俄軍在守衛莫斯科的時候,出現了嚴重的兵力短缺。也正是如此,在莫斯科會戰時,俄羅斯才會大批征召十四歲到十六歲的少年參軍,還專門組建了少年軍團。因為到這個時候,俄羅斯已經沒有多少適齡兵員了。

問題是,對中國軍隊來說,這也是一場極為殘酷的戰鬥。

打到最激烈的時候,魏成龍動用了二十八個集團軍。到四月底,在戚凱威不得不承認不可能一口氣打下伏爾加格勒的時候,中國軍隊已經在這場會戰中陣亡了一萬七千八百八十四名官兵、傷殘七萬六千餘人、失蹤與被俘近兩萬人,相當於前線作戰部隊的減員率全部超過百分之二十。

從人員損失來看,伏爾加格勒會戰是整個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陸軍打得最為慘烈的一場會戰。要知道,在規模更大的莫斯科會戰中,中國陸軍的陣亡、傷殘與被俘官兵還不到六萬人。

所幸的是,在這場會戰中,中國軍隊有一位精明的前線司令官。

可以說,正是這場會戰,讓魏成龍的能力得到了承認,也讓魏成龍成為了能與戚凱威比肩的陸軍統帥。

四月底,黃瀚林正式授予魏成龍一級大將軍銜,就是最好的說明。

要知道,在此之前,陸軍中隻有戚凱威是一級大將,魏成龍是三級大將,等於比戚凱威低了兩級。

當然,後來黃瀚林讓戚凱威去擔任盟軍總司令,也與這場會戰有關。

別的不說,戚凱威沒有兌現在戰前許下的承諾,就讓黃瀚林非常失望,而魏成龍與牧浩洋對戰局的見解,又讓黃瀚林認識到,大陸戰爭不可能迅速結束,過高的政治期望隻能使戰局變得對中國不利。

再往後看,魏成龍能夠率軍攻占莫斯科,也與伏爾加格勒會戰有關。

原因很簡單,這場慘烈的會戰,讓中國軍政兩界的要員都認識到,攻占莫斯科絕對不是派幾個集團軍就能辦到的事情,結果黃瀚林授予魏成龍全權,讓他率領五十個集團軍開赴莫斯科。

當然,從事後的角度來看,這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

要知道,在伏爾加格勒會戰結束後,麵向莫斯科的方向上,美俄聯軍已經沒有戰略天險可以守衛了。也就是說,美俄聯軍根本沒有想過要死守莫斯科,也就沒有在莫斯科留下多少主力部隊。雖然俄羅斯當局動員了近千萬的作戰人員,但是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平民,其中還有一百多萬未成年人。對付這些如同烏合之眾的俄軍,根本用不了五十個集團軍。

當時,伏爾加格勒會戰產生的最為重大的影響在地球的另外一邊。

到了三月底,中美海軍在太平洋上的大決戰變得不可避免。誰都知道,在大陸戰場進入到關鍵時刻的時候,不管美國海軍是否願意,都得盡快在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迫使中國轉移注意力。

也許,美國海軍的戰略進攻對中國陸軍不會有多大影響。

到二零五四年三月底,中國陸戰隊的總兵力已經突破三百萬,其中前線作戰部隊達到了四十八個陸戰師,還有十二個陸戰師將在三個月內完成訓練與整編,有足夠強大的能力應付海洋戰場上的地麵作戰。

可是,隻要海洋戰場上開打,中國在戰略物資的調配上就會更加傾向於海洋戰場。

要知道,軍隊的很多戰略物資是通用的,重視海洋戰場,就得減輕在地麵戰場上投入的物資總量。除此之外,海洋戰場上的決戰,也會對中國的軍事工業產生影響,讓中國加大與海軍有關的軍工的生產規模。拿彈藥來說,幾乎所有兵工廠既在為陸軍生產彈藥、也在為海軍生產彈藥,如果海軍的需求增加,兵工廠就會提高海軍彈藥的產量,而兵工廠獲得的生產物資並沒增加,總體產能也受到了勞動力等因素限製不可能大規模增加,因此必然減少陸軍彈藥的產量。

當然,在政治層麵上,美軍在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也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比如,一場海上大決戰的勝利消息,肯定能夠鼓舞大陸戰場上的美俄聯軍,特別是俄羅斯軍民。

事實上,當時迫切希望美軍發動戰略進攻的,正是俄羅斯當局。

三月初,布魯希洛夫就向俄羅斯總統提到,應該敦促美國盡快在太平洋上發動一次大規模戰略進攻。雖然直到埃利斯塔戰役結束,俄羅斯總統才意識到,美俄聯軍守住伏爾加格勒的希望並不大,中國軍隊很快就能對莫斯科構成威脅,也才因此在三月中旬向美國總統盧卡斯提到,如果美軍不能在太平洋戰場上有所作為,而是讓俄羅斯單獨承擔中國的全部軍事壓力,俄羅斯離戰敗就不遠了。但是這個提醒並不遲,因為要到三月底,美國海軍才能獲得六支航母戰鬥群。也就是說,就算美國決定在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時間也不會在三月底之前。

到了三月底,美軍在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的事情基本上確定了下來。

當然,這隻是政治層麵上的決定。

問題是,當時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弗倫奇堅決反對在五月底之前發動戰略進攻,因為艦隊的訓練工作至少也要持續到五月底。

為了這件事,弗倫奇甚至以辭職來威脅美國總統。

根據戰後披露的消息,三月二十九日,弗倫奇在回華盛頓述職的時候,明確無誤的告訴盧卡斯,如果逼迫他在艦隊完成全部訓練之前發動戰略進攻,他肯定不會率領美國海軍的最後希望去送死,隻能辭職。

所幸的是,在美軍中,沒有能夠取代弗倫奇的海軍將領。

盧卡斯做出了讓步,即在四月初發動的戰略進攻降低為戰略反擊,而且可以不動用已經加入戰鬥序列的主力艦隊。

三月的最後一天,盧卡斯還授予弗倫奇五星上將軍銜。

當時,弗倫奇是美國海軍在此次大戰中湧現出的第一位五星上將,僅比馬歇爾晉升為陸軍五星上將晚了一個月。

弗倫奇並不在乎能不能晉升,反而不大樂意,因為這意味著他要重新定做軍服。

他在乎的,隻是總統不要幹預作戰行動,更不要強迫他率領艦隊出征,讓他能夠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如何使用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