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覺悟

在曆史上,第三次世界大戰被稱為“人類文明最後的內部戰爭”。

當然,這並不表示在此之後,人類文明沒再出現自相殘殺的戰爭。二零五七年底,歐洲聯邦就發動了統一戰爭。二零六三年,埃及聯合敘利亞、約旦與伊拉克,組建了“阿拉伯人民共和國”,隨後發動了阿拉伯世界統一戰爭,在短短兩年之內就把戰火燒到了沙特、科威特、阿聯酋、卡塔爾、巴林、利比亞、阿爾及利亞、蘇丹、突尼斯與摩洛哥,直到中國在二零六六年出兵幹預,阿拉伯人民共和國才被擊敗,十多個阿拉伯國家重新獨立,這場大戰後規模最大的地區戰爭宣告結束。當然,世界上其他地區也爆發了很多戰爭與衝突,僅在非洲大陸,戰後十年之內就爆發了三十多場達到了戰爭規模的地區衝突,南美洲則爆發了十四次地區衝突。

隻是,全麵戰爭再也沒有爆發過。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共同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趨勢。

推動全球共同化的是中國,而具體的執行機構則是在大戰結束時成立的“同盟國際事務協調大會”。

有趣的是,該組織在成立的時候,根本沒有得到重視,甚至連中國都不大重視。

這也可以理解,因為在這場戰爭中,就沒有幾個實力強大、能夠左右戰局、並且直接派兵參戰的國家,幾乎是中國單獨打贏了這場戰爭,因此在處理戰後事務的時候,其他國家幾乎沒有發言權。

如此一來,幾乎是中國想怎麽樣就怎麽樣,根本不存在與盟國商量的問題。

當然,不商量,也是不大現實的。

結果就是,在牧浩洋提出建議後,黃瀚林在盟國內部提出了成立一個專門負責協調戰後國際事務的組織。

這就是“同盟國際事務協調大會”。

在戰後的一年多裏,該機構基本上是個擺設,就算有問題拿出來協調,最終也多半是中國說了算,或者是由中國進行仲裁。

比如,在外高加索地區,就是由中國出麵仲裁,讓伊朗從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撤軍。

改變“同盟國際事務協調大會”的,是二零五七年底發生的事情,即歐洲聯邦發動統一戰爭。

當時,西班牙向中國發出請求,希望中國出麵製止歐洲聯邦的軍事入侵。

問題是,中國已經與歐洲聯邦達成密約,默認歐洲聯邦以任何手段統一歐洲大陸,也就不可能直接出麵幹預。

當然,不幹預,也說不過去。

結果就是,黃瀚林把這件事踢給了“同盟國際事務協調組織”。

有趣的是,當時西班牙不是該組織成員,連觀察員都不是。也就是說,在法理上,西班牙根本沒有申訴權。更重要的是,歐洲聯邦是該組織正式成員國,因此該組織沒有理由為其他國家指責歐洲聯邦。

事實上,西班牙的申訴沒有產生任何效果。

隻是,由這件事,黃瀚林意識到,應該提高“同盟國際事務協調組織”的地位,遏製歐洲聯邦的擴張行動。

結果就是,在二零五八年,該組織開始接納更多的成員。

僅在當年,該組織就接納了美國、英國、利比亞、土耳其、俄羅斯、巴西、南非、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十一個成員國,還接納了三十多個觀察員國,把規模擴大了一倍。

也正是從二零五八年開始,“同盟國際協調事務組織”開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作用。

該組織參與協調的第一件國際事務就是歐洲聯邦吞並波蘭的軍事行動,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產生了非常積極的效果,幫助波蘭取得了很多自治權,使波蘭成為歐洲聯邦中第一個獲得高度自治的邦國。事實上,也正是波蘭取得高度自治,讓隨後被歐洲聯邦吞並的邦國都獲得了自治權。

從長遠來看,這為歐洲聯邦後來分裂埋下了禍根。

要知道,一個真正的中央集權國家,絕對不可能讓大多數成員獲得自治權,自治必須控製在一個較小的範圍之內。

後來,引發歐洲聯邦分裂的“青年運動事件”就是從波蘭開始的。

“同盟國際事務協調組織”產生的另外一個重大作用,就是為隨後中國出兵幹預阿拉伯世界統一戰爭提供了法理依據。說得直接一些,直到阿拉伯軍隊攻入利比亞,中國才決定出兵幹預,因為利比亞是“同盟國際事務協調組織”成員,而中國早就承諾,為該組織所有成員國提供安全保障。

毫無疑問,這個國際性組織就是中國用來控製全球局勢的工具。

在某種意義上,“同盟國際事務協調組織”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聯合國,隻是與聯合國有著很大區別。

最重要的區別,就是該組織隻有一個核心成員國。

說白了,在該組織中,隻有中國有權推出幹預性決議,而其他成員國隻能提議,沒有最終決策權。

當然,在最初的時候,黃瀚林沒有想過利用該組織促進全球共同化。

事實上,該組織在全球共同化上產生的影響,是一種國家間的自發行為,即眾多實力弱小的國家,需要依靠中國才能獲得安全保障,也需要依靠中國才能獲得發展機會,更需要依靠中國才能獲得應有的尊重。

由此,引發了很多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事件。

二零五八年初,朝鮮率先提出與中國合並,成為中國的第二個特別行政區(第一個特別行政區是扶桑,而香港、澳門在大戰爆發前就已變為直轄市,台灣則在大戰期間正式成為省級行政單位),為此朝鮮還舉行了全民公決,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朝鮮人投了讚成票,希望並入中國。

朝鮮這麽做,主要就是同盟關係已經不能確保其根本利益了。

要知道,在大戰爆發前,朝鮮與巴基斯坦並為中國的頭號盟國,享受著很多其他盟國都無法享受到的特殊待遇。比如,中國對朝鮮的技術管製就相對寬鬆,在大戰爆發前就興建了可控聚變核電站。

問題是,到了大戰之後,朝鮮的地位明顯受到了質疑。

由此產生的影響就是,朝鮮上下都認為,隻有並入中國,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才不會遭到排擠。

有趣的是,中國拒絕了朝鮮的並入請求。

事實上,中國在戰後,沒有吞並任何一個國家。

主要就是,在絕大部分中國人看來,增加一個成員是小事,關鍵是對待行政區的態度與對待盟友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很多中國人都認為,增加一個擁有數千萬人口的行政區,等於增加了負擔。

別忘了,中國的社會福利一直是全球最高的,而增加數千萬人,就等於增加了社會福利保障的負擔,等於降低了其他人的保障級別。

隻是,這並沒有阻止其他國家也提出類似的請求。

當年年底,蒙古第二個向中國提出並入請求,而且願意與中國的內蒙古地區合並,理由是讓蒙古人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緊接著,在戰後成立的阿穆爾共和國、鄂霍次克共和國與庫葉共和國等數個國家都提出了並入請求,其中阿穆爾共和國與庫葉共和國的理由是,在曆史上它們本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是由於不平等條約才被割裂出去,因此它們有理由重新回到中國的版圖內。

中國一如既往的拒絕了這些並入請求。

說白了,在全新的時代,國土麵積已經不是決定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因素,也就沒有理由為了擴大國土麵積而背上負擔。

到了二零五九年,扶桑通過全民公決,決定永久並入中國,並且成為行省。

有趣的是,當時中國也沒有答應,而是要求扶桑在二十年後,也就是二零七九年再進行全民公決,決定是永久並入中國,還是選擇獨立。二十年後,扶桑的第二次全民公決的結果依然是永久並入中國,隨後中國全國代表大會才通過了把日本改組為三個行省的決議,使扶桑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當然,這些事情也讓中國領導人認識到,全球共同化已是大勢所趨。

結果就是,在二零五九年,中國在“同盟國際事務協調組織”的框架範圍之內,成立了一個新的國家集團,開始推進全球共同化。

這麽做,主要是為了避開歐洲聯邦,因為歐洲聯邦已經與中國解除同盟條約,卻沒有退出“同盟國際事務協調組織”。

也就是說,在二零六零年前後,全球共同化就全麵開始了。

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共同化,還是經濟、文化、宗教、社會輿論等各方麵的共同化,其根本目的是在全世界的範圍之內,建立一個具有強製力的中央政權,把人類文明統一到一個政府之下。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

主要就是,這種基於基本價值觀念的共同化,絕對不可能通過武力實現,必須要所有參與者都有共同的認識,即隻有全球共同化才能造福於人類文明,也隻有全球共同化才能實現永久的繁榮與和平。

當然,在提到全球共同化的時候,就不得不提到在大戰結束時發生的一件事情。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這件事情,為全球共同化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