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危機與樂觀
在其他路都走不通的情況下,當時人類中最頂尖的科學家把希望寄托在了“空間跳躍”技術上。
很長的一段時期內,這項技術都被整個人類文明看成是克服宇宙尺度障礙,向宇宙深處進軍的希望。
當時,甚至有科學家預測,如果沒能在“空間跳躍”取得重大突破,大約十萬年之後人類的擴張就將達到頂點,然後遇到一個人類科技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跨越的障礙,最終將因為資源枯竭而滅亡。當然,還得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在這十萬年內,人類必須戰勝遭遇到的所有外星文明。
毫無疑問,科學家的這個預測,絕對是杞人憂天。
這個預測的基礎就是:銀河係的直徑大約就是十萬光年,離銀河係最近的恒星係統也在數萬光年之外,比如大麥哲倫星係離銀河係就有十多萬光年、小麥哲倫星係離銀河係有二十多萬光年。更重要的是,這還是圍繞銀河係運轉的河外恒星係統,也被稱為矮恒星係統,或者說是銀河係的“衛星”。在兩個恒星係統之間,是荒涼的宇宙空間,人類建造的宇宙飛船沒有一艘能夠跨越這麽遠的距離。更重要的是,在恒星係統之前存在什麽樣的危險,完全無法預製。
事實上,肯定有危險。
比如,在對小麥哲倫星係進行研究的時候,科學家就得出了一個極為主要的結論,即小麥哲倫星係裏的暗物質比銀河係裏的暗物質還要多。重力場理論已經指明,無法被人類觀察到的暗物質,實際上就是空間能量。也就是說,小麥哲倫星係裏的空間能量,要比銀河係高得多。
顯然,這不是一個可以讓人高興的科學結論。
要知道,小麥哲倫星係的可見物質隻有銀河係的百分之二,而其對銀河係造成的擾動影響是其可見物質的近四十倍。由此就可推算出·小麥哲倫星係裏有大量暗物質,其總量遠遠超過銀河係。
那▲,暗物質、或者說是空間能量大量聚集,會產生什麽想像呢?
科學家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隻能肯定一點,即小麥哲倫星係裏的物理環境,很有可能與銀河係不一樣。說得直接一些,人類的宇宙飛船就算進入了小麥哲倫星係,也不見得能夠正常航行。
從某種意義上講,河外恒星係統都是危險之地。
當然,在廣袤的宇宙中·並不缺乏像銀河係這樣的恒星係統。
根據科學家估計,雖然矮恒星係統的數量比恒星係統多得多,但是在宇宙中,類似與銀河係的恒星係統就算沒有一萬億個、也有一千億個,而且這些恒星係統的物理學環境與銀河係都非常相似。
問題是,這些類銀河係的恒星係統離銀河係都太遠了。
最近的,也在一億光年之外!
這是個什麽概念?
就算宇宙飛船的能源不是問題,能夠飛過去·宇航員在冰凍狀態下渡過的時間也相當於正常狀態下的一萬年!
顯然,人類在正常情況下,根本活不了一萬年。
再說了·飛往下一個銀河係,以人類現在的技術需要一億年,而人類在十萬年後就將麵對缺乏生存空間的大難題。
那麽,為什麽說科學家杞人憂天呢?
首先,人類不可能在十萬年內填滿銀河係,因為太陽位於銀河係邊緣,附近的恒星係相隔較遠,而在銀河係中心,恒星離得都比較近,有些恒星係的間隔距離連一光年都不到·幾乎就挨在一起。
其二,科學家已經證明,太陽在銀河係裏屬於“小恒星”,而且擁有的行星數量在銀河係裏也偏少。當時發現的恒星係中,大部分恒星周圍都有十顆、甚至數十顆行星,而且類地行星都不少。
第三·銀河係裏大概有一千二百億顆恒星,大約有十分之一與太陽類似,即可以為人類提供適當的生存環境。如果按照每顆這樣的恒星周圍有兩到三顆類地行星計算,總共有數百億顆類地行星。
顯然,在未來十萬年之內,人類的規模不可能膨脹數百億倍,也就不會出現生存危機。
最後,人類的科學發展速度是加速模式,即科技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因此誰也無法保證在十萬年後,人類依然受到光速限製。
問題是,這個預測,在人類文明中依然有很大的市場。
說白了,人類就是一個生活在危機意識裏的文明,也正是不斷湧現出來的危機,讓人類拚命向前。
這個前途暗淡的預測,鞭策著整個人類文明。
當時,對很多人來說,十萬年並不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要知道,一些深入銀河係進行探險的宇航家在理論上可以存在一百萬年、甚至是兩百萬年,因為榧.們人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冰凍狀態下度過的。
換句話說,在這些探險家探索了整個銀河係之前,恐怕人類就已滅亡了。
當然,這同樣是杞人憂天。
可是不管是不是杞人憂天,這個偏執狂般的預測,在人類文明中引發了宇宙時代的第二次科技大爆發。
一時之間,幾乎整個人類都開始為十萬年後的生存而努力。
隻是,科學家的研究結果仍然極為悲觀。
在理論上,折疊三維空間肯定辦得到,隻是所需要的能量,超過了人類的能力,甚至超過了人類掌握所有能量的總和。主要就是,人類本身就生活在三維空間裏,是三維智慧生命體,因此要想折疊三維空間,首先就得解決折疊時產生的空間能量溢出問題,而這也得依靠能量。
當時,科學家給出了一個結論:除非宇宙這個三維空間本來就是扭曲的,在某些地方存在重合點,不然人類隻有在擺脫了三維空間的束縛,即成為四維智慧生命體之後,才有能力折疊三維空間。
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容易理解的概念。
比如在一張紙上,如果存在著某個二維智慧生命體,不管怎麽折疊這張紙,這個智慧生命體都不知道它存在的空間是扭曲的,隻有在偶爾到達某段折痕處,突然進入到了紙片的另外一塊區域時,才會發現它的空間已經被折疊了,而且能夠從折痕處直接前往非常遙遠的另外一個地方。
對生活在三維空間裏的人類來說,也是同樣道理。
結果就是,一些科學家開始尋找宇宙空間中的“重疊點”。
當然,這些科學家堅信,宇宙這個三維空間肯定不是絕對平整的,而是一個非常扭曲的三維體,因此在宇宙空間中,肯定存在一些重疊點,而這些重疊點就將成為人類克服空間距離的基礎。
事實上,這個想法也很容易理解。
同樣拿紙片做比喻,如果在一張正方形的紙片的某一角上塗上一滴膠水,然後與相對的一角黏合,那麽紙片就被扭曲了,而且生活在這張紙片裏的二維生命體就能從黏結點直接到達紙片的另外一角。
那麽,在扭曲的三維空間裏,這個黏結點是什麽呢?
最初的時候,科學家認為是質量超級大的天體,比如黑洞。因為在科學家看來,黑洞所產生的超級引力,或者說聚集的大量空間能量,足以時空間扭曲,然後與遙遠的另外一處空間對接。隨後,科學家又把黑洞與一個相對的天體、即白洞聯係了起來,認為黑洞與白洞正是三維空間黏結點的兩種表現方式。當然,這也正好解釋了為什麽黑洞在不斷吸收能量、白洞又在不斷釋放能量。
隻是,沒過多久,科學家就推翻了這個論點。
原因很簡單,不管黑洞的空間能量有多強、也不管白洞釋放了多少能量,兩者的作用都是在三維空間內部,而無法超越三維空間,因此所產生的空間扭曲,也就不可能超越三維空間本身。
說得直接一點,隻要是內部因素導致三維空間扭曲,都不可能使三維空間重合。
這下,問題就出來了。
好的一麵是,人類不用冒險去探索黑洞與白洞,因為如果宇宙本身就是一個極端扭曲的三維空間,那麽在形成的時候,重疊部分就已經存在了,而且不一定會以某種極為恐怖的方式存在,說不定就在人類已經探索到的某個地方,以極為普通的方式,形成了溝通兩個遙遠空間的橋梁。
壞的一麵是,人類已知的探測手段,根本無法找到這樣的黏結點。
說百了,人類隻能靠運氣去尋找這樣的黏結點了。
問題是,在廣袤的宇宙空間內,哪怕在人類的活動範圍之內,人類足跡所到的地方也僅僅隻有空間區域的萬億分之一。
也就是說,人類“中獎”的概率隻有萬億分之一。
顯然,真要把命運寄托在運氣上的話,恐怕人類就隻能坐以待斃了。
所幸的是,人類即是危機意識強烈的生物,也是樂觀的生物。
科學家的發現,等於告訴任何人,既然機會存在,那麽希望就存在。如果拿人類人口總量來除以概率的話,總會有那麽幾個人成為幸運兒。即便這是數學上的謬論,但是仍然給了數萬億人一個巨大的希望。
有了希望,人類的行為往往就會變得極端瘋狂。
結果就是,宇宙探險幾乎成了每一個人的職責,甚至成為了維護人類生存下去的神聖使命!糸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