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微型超級大國
作為一個戰火中成立的國家,以色列基本政策都以安全為主。
雖然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成為中東地區的“微型超級大國”,把敢於挑戰的阿拉伯國家打得體無完膚,始終保持著明顯的軍事優勢,但是以色列從未放鬆警惕,也從未遺忘慘痛教訓。
在二十世紀九零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之後,以色列的安全形勢並沒得到基本改善,反而有所惡化。
雖然在海灣戰爭中,以色列非常克製,最終沒能讓薩達姆抓到把柄,而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用一場極為漂亮的空地一體戰,拉開了現代戰爭的帷幕,隨著前蘇聯解體,美國的霸權地位得到鞏固,但是以色列感受到的不是更加穩固的安全,而是更加複雜的環境,以及時刻都有可能到來的危險。
原因很簡單,這場戰爭徹底改變了中東局勢。
戰後,埃及、沙特、阿聯酋、阿曼、約旦等眾多阿拉伯國家投靠西方,獲得了來自美國等眾多國家的先進武器,阿拉伯世界的軍事實力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大幅度增強,而以色列與敘利亞的矛盾卻沒有絲毫緩解。
根據四方聯合機構透露的消息,以色列正是在此之後,決定擴大核武庫規模。
在以色列上交的一份絕密資料中提到,海灣戰爭之前,以色列隻有二十枚核彈頭,而且全部是當量在兩萬噸左右的原子彈,而在一九九一年到二零零一年間,以色列製造了一百枚核彈頭,其中八十枚是氫彈。
在此期間,以色列的國防政策也出現了變化。
在另外一份資料中,以色列國防部曾經製訂了一套完善的戰略打擊計劃,即在阿拉伯國家主動發起戰爭、戈蘭高地與西奈半島的戰略防線被突破之後,將用核武器摧毀開羅、大馬士革、巴格達、貝魯特、安曼、利雅得、多哈、阿布紮比、馬斯喀特、撒拉、的黎波裏、喀土穆、阿爾及爾、拉巴特等所有阿拉伯國家的首都,以及巴士拉、亞曆山大、班加西、麥加等人口在一百萬以上的大城市。
該計劃被命名為“末日行動”。
說得直接一點,以色列將在國家受到致命威脅時,與阿拉伯國家同歸於盡。
由此可見,以色列的國家安全完全建立在核威脅之上。
到了二十一世紀初,隨著美國打響“反恐戰爭”,以色列的安全形勢有所改善,主要是各個阿拉伯國家積極與極端組織劃清界線,避免遭到美國打擊,隨後埃及、利比亞、敘利亞等國爆發政治動**與內戰,更是削弱了阿拉伯國家的實力,讓以色列第一次放下了繃緊的神經。
可惜的是,好景不長。
第二次朝鮮戰爭,讓“反恐戰爭”走到盡頭,也讓美國的擴張勢頭達到巔峰,轉而進入戰略收縮期。
美國影響力減弱,對以色列來說絕對不是什麽好事。
雖然中國沒有立即進軍中東,而是花了十多年時間解決周邊問題,但是由伊朗發起的伊斯蘭運動,對以色列構成了非常大的威脅。所幸的是,美國也沒有立即撤出中東,而是把中東當成遏製中國的戰場。
在這十多年內,以色列的安全形勢還沒有惡化到威脅生存的地步。
隻是,這十多年來,以色列人、特別是以色列的強硬派領導人形成了共識,即以色列的安全不能完全寄托在美國身上。說得委婉一些,美國很重要,沒有美國的保護,以色列一天也生存不下去,但是美國已經無法為以色列提供充分的安全保護,隻有更加獨立的安全防務政策,才能確保以色列不遭受外來入侵。
正是如此,以色列提高了核威脅的地位。
根據公布的資料,二零一四年到二零二四年之間,以色列又生產了四十枚核彈頭,因為淘汰了同等數量的核彈頭,所以總量沒有增加,隻是當量得到全麵提升。一百二十枚核彈頭都是氫彈,爆炸當量均在一百萬噸以上。
改進核彈頭的同時,以色列也在開發投送手段。
在此之前,主要投送工具為戰鬥機。在二零一四年之後,以色列研製出了射程達到三千公裏的彈道導彈、以及射程為一千五百公裏的潛射巡航導彈,完成了核彈頭小型化工作,具備了三位一體的戰略打擊能力。
當然,以色列的戰略報複計劃也應運出台。
按照以色列國防部製訂的報複方案,即便伊朗擁有了核武器,而且首先發動攻擊,隻要有三分之一的核彈頭幸存下來,就能摧毀阿拉伯世界與伊朗,給伊斯蘭國家造成不可承受的損失。
也正是這一基本安全政策,讓以色列在華盛頓核裁軍談判中拒不合作。
問題是,這種不合作的態度,沒有給以色列帶來多少好處。
“華盛頓條約”生效之後,除了五個核大國之外,其他有核、或者是試圖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都將麵臨新的威脅,即任何一個核大國都有可能以核問題為由,對試圖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發動戰爭。
對以色列來說,這就意味著核威脅對國家安全產生的作用大幅度削弱。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以色列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使用核武器,即便能夠摧毀阿拉伯世界,也會遭到毀滅性打擊,因為沒有一個核大國會容忍以色列肆意使用核武器,連美國也不會妥協。
這樣一來,真要與阿拉伯世界爆發戰爭,以色列也不見得敢於使用核武器。
對於阿拉伯國家來說,這也正是對以色列發動戰爭的理由。
更要命的是,在此之後,阿拉伯國家開始增強常規軍備,而且像埃及、敘利亞這種對以色列構成直接威脅的阿拉伯國家紛紛加強了與中國的合作,大肆從中國采購軍火,替換美製武器裝備。
在以色列強硬派看來,這是阿拉伯國家積極準備戰爭的明顯信號。
這個時候,問題出來了。
如果與阿拉伯世界搞常規軍備競賽,以色列肯定不是對手。隨著大批中國造武器裝備流入阿拉伯國家,以色列不但在數量上差得更加遙遠,在質量上也失去了優勢,再也無法用常規力量應對潛在的威脅。
結果就是,以色列必須加強核威脅,而且製訂更加強硬的戰略打擊計劃。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以相互毀滅來遏製阿拉伯國家發動戰爭的野心,把核武器當成主動進攻手段,而不是報複手段。
根據披露的資料,在二零三零年前後,以色列國防部就製訂了戰略打擊計劃:在戰爭爆發當天,用核武器摧毀所有阿拉伯國家的大中城市,消滅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阿拉伯人,迫使阿拉伯國家不敢輕易發動戰爭。
必須承認,以色列的國防政策非常有效。
當時,阿拉伯國家的常規軍事力量已經遠遠超過以色列,至少在武器裝備的保有量與性能上超過了以色列。即便考慮到軍人素質,因為雙方的軍事力量差距過於懸殊,以色列也沒有任何優勢。
正在這種情況下,中東地區維持了較為和平的局麵。
如果沒有核威脅存在,恐怕阿拉伯國家早就發動戰爭了。
問題是,這種局麵僅僅維持了五年。
在美國提出全麵銷毀核武器之後,以色列必須做出選擇,即在一百二十枚核彈頭與美國的安全承諾間做出選擇。
毫無疑問,一直把生存放在首位的以色列人不會選擇後者。
更重要的是,在以色列提交給四方機構的核文件中,二零三一年到二零三五年的部分嚴重缺失。雖然以色列當局宣稱,在“華盛頓條約”生效後,以色列就沒再製造核彈頭,但是以色列不是條約的締約國,而且缺失的文件中包括了核武器的庫存資料,因此以色列當局的解釋毫無說服力。
也就是說,以色列故意隱瞞了這五年間的核武器裝備計劃。
根據這一點,中國堅持認為,以色列在這五年間秘密製造了核彈頭,核武庫的規模絕對不止一百二十件。
結合以色列這幾十年的曆史,不難理解,以色列肯定藏匿了部分核彈頭。
也許數量不是很多,大概十枚左右,可是足以確保以色列繼續維持其原有政策,即用核威脅來遏製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企圖。
果真如此的話,以色列的核問題必然成為中美矛盾全麵爆發的導火索。
在中國看來,以色列的核問題不是以色列的問題,而是美國的問題,即美國有責任約束以色列,而不是放縱以色列,更不是幫助以色列藏匿核彈頭,不然中國就沒有理由放棄擁有核武器的權利。
在美國看來,這也不是以色列的問題,而是中國的問題,因為中國試圖利用以色列核問題進軍中東地區。更重要的是,美國對以色列有安全承諾,如果中國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發動戰爭,美國就不會坐視不管。
當然,戰爭沒有這麽容易爆發。
至少在三到五年之內,中國不會為了以色列的核問題把重點放在戰爭上,因為人類文明的生死存亡更加重要。
問題是,三到五年之後,中國還會忍讓嗎?
出於最壞的考慮,如果獲得了以色列藏匿核彈頭的證據,中國就不會罷手,也就需要獲得中東國家的支持。
黃瀚林在這個時候對埃及進行正式訪問,正是在為三到五年後的戰爭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