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同化政策

六月七日,牧浩洋就去了京都。

因為東京的基礎設施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在戰後一年多內,一直沒有修複,所以新日本政府以沒有遭到大規模轟炸的京都為行政首都,東京隻是在名義上,仍然是日本的首都。

事實上,東京早就成了一座“鬼城”。

戰爭爆發前,大東京地區的人口規模在四千萬以上,是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也是日本最大的都市圈。戰爭結束的時候,大東京地區的人口數量已經減少到五百萬以內,其中東京市區內的人口還不到一百萬。除了大量的戰爭傷亡之外,導致人口銳減的主要因素還是舊日本政府進行的戰略疏散,即把工廠轉移到郊區,迫使工人也轉移到郊區。雖然戰後大部分居民返回東京,但是在粒子風暴導致的災難中,半數以上的日本人病亡,幸存者也沒有留在城市裏麵。原因很簡單,直到二零三六年七月份,中國才開始為日本提供援助,而在此之前,日本人隻能從其他渠道獲得生活物資。相對而言,在偏遠農村地區更容易獲得食物,而在城市裏,基本上隻有等死。

根據日本政府做的統計,到二零三七年初,東京市內的居民不到二十萬。

因為很多戰爭廢墟都沒來得及清理,維持城市運轉的絕大部分基礎設施均已癱瘓,所以東京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別的不說,在東京的地鐵係統與下水道裏,至少還有兩百萬具屍體沒有得到妥善處理。

相對而言,京都的環境就好得多了。

做為日本古都,京都沒有多少重工業,因此在戰爭期間隻遭到三次較小規模轟炸,大部分基礎設施都保存完好,平民也沒有大規模撤離。戰後,大批中國軍隊進駐京都,給這裏的居民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別的不說,在最為艱難的二零三六年,京都的酒館就至少創造了十萬個就業崗位,幫助五十萬日本人獲得了生存的必須物資。此外,駐軍帶來的經濟效應還使京都首先恢複了電力供應,出現了一些以生產生活物資為主的手工作坊,以及為駐軍服務的服務性行業。

日本新政府選擇京都,也就不難理解了。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日本的戰爭創傷正在愈合,隻是仍然隨處可見戰爭的痕跡,以及造成的長期影響。

對牧浩洋來說,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京都街上到處都是成群結隊的乞丐。

與印度的乞丐不同,京都的乞丐以少年、特別是年齡在十二歲以下的少女為主,而且大部分都是孤兒。

嚴格說來,牧浩洋也是孤兒。

雖然在他看來,日本這個民族本身就有罪,因為是所有日本人通過民主製度,共同把軍國主義推上了曆史舞台,不但給自身帶來了災難,也給中國帶來了災難,但是與所有理智的成年人一樣,牧浩洋並不認為日本的兒童也有罪,因為他們不但沒有選舉權,連最基本的價值觀都沒有。

來到京都後,牧浩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成立“中日聯合孤兒救助中心”。

在他的要求下,龐躍龍專門抽調了一支部隊,在日本各地建立孤兒院,並且從救助物資中抽調出很大一部分,專門提供給孤兒院。按照牧浩洋下達的指示,必須在三個月內,收容全部孤兒,並且為他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基本教育與基本醫療保障,以切實行動保護孤兒的人生安全。

為了這件事,牧浩洋還專程回國,找到盛世平等民族商人,希望他們出麵,為日本孤兒捐助善款。

牧浩洋此舉,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當時最受爭議的,就是在孤兒院建立學校,並且以漢語教學。

在一些人眼裏,特別是在一千多萬日本海外僑民看來,牧浩洋此舉,就是要抹滅日本作為獨立民族存在的根基。

一些西方學者為此取了一個名字:去日本化。

按照這些學者的說法,如果所有日本兒童都說漢語,忘記了自己的母語,那麽日本這個民族就不存在了。

這麽說,也不是沒有道理。

漢族能夠出現,並且存在兩千多年,做出最大貢獻的正是橫掃六合的秦始皇,而秦始皇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書同文。正是出現了統一的文字,中國才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在日本,隻要漢語成為唯一的語言,那麽要不了多久,漢字就將成為日本的通行文字。

完成了語言與文字上的同化後,大和民族就將失去獨立存在的根基。

當然,也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

接受漢語教育的,隻是日本兒童,特別是十二歲以下的兒童,大部分日本人依然說的是日語,而且這些兒童在出生社會之後,依然會說日語,因此漢語最多是日本的第一外語,就如同英語在香港與新加坡的地位一樣。更重要的是,在曆史上,日本在長達兩千多年內使用的都是漢字,直到明治維新之後,才出現了日文,但是日本並沒有因此被中國同化,也沒有喪失自己的民族文化。

暫且不說這些反駁有沒有道理,至少現在已經不是兩千多年前了,即便與兩百多年前相比,也有很大的區別。別的不說,日本的人口基數就遠遠比不上中國,而且幸存者中兒童占了半數以上。更重要的是,中國不再是一個大陸型國家,而是典型的海洋強國,對日本的影響力絕非以往可比。

可以說,隻要漢語與漢字在日本的法律地位得到確認,最多隻需要四十年,日本的民族文化就將被漢族同化。原因很簡單,以對日本人平均壽命的預測十年後,現在所有十二歲以上的日本人都將壽終正寢,而接受了中式教育的日本人,以及他們的下一代,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會說日語了。

事實上,也許要不了四十年,牧浩洋此舉的影響力就會顯現出來。

十年之後,當接受中式教育的日本人走入社會,他們最熟悉的不是日語,肯定主要以漢語進行交流。

如果考慮到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這種可能性肯定更大。

也就在牧浩洋積極建立孤兒院的時候方科學家組織在全球氣候事務組織公布了對氣候變化的最終預測。

經過三個月的精確調整,微塵清理工作已經全麵結束。

按照科學家給出的預測結果,氣候的極端變化隻存在於局部地區,在經曆二十年到五十年的過渡期之後,全球氣候與局部地區氣候將恢複到二零三零年左右的水準,粒子風暴產生的影響也將到此結束。

當然,科學家沒有忘記警告那些蠢蠢欲動的政治家。

在同一份報告中,科學家還明確提到,人類的所有活動,都有可能對氣候產生影響,而氣候的蝴蝶效應極為明顯,因此人類必須改變原來的消費方式,特別是能源利用方式,必須更加重視環保,建立一個全球性的環保組織來約束各個國家,竭盡全力避免對地球環境產生大規模破壞。

說得簡單一些,人類必須自我約束,不然所有努力都將付諸東流。

根據這份報告,全球氣候事務組織的十五個成員一致決定,將全球氣候事務組織改組為全球環境決策委員會,招納更多的成員,並且賦予委員會處理國際貿易、金融、經濟合作等特權。

說得簡單一點,全球環境決策委員會將直根據各國為保護環境做出的貢獻,決定各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並且以保護環境為宗旨,賦予決策機構采取特殊行動,以製裁等手段,對國家發展做出限製。

當然,最積極的肯定是中國與美國。

在中國與美國看來,全球環境決策委員會是“強國俱樂部”,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完全應該取代聯合國。

當時,中國與美國都著重申明了一個觀點:在環境問題成為人類文明的主要威脅時,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際機構來促進各個國家嚴格保護環境,而像聯合國這類軟弱的機構,肯定無法履行這個職責。

可以說,這正好切中了要害。

要知道,當時所有國家最關心的就是環境問題,

惡劣的自然環境,已經對很多國家構成了實質性威脅,由此導致的糧食危機,更是世界動**的根源。

再不重視保護環境,人類就將自取滅亡。

為了保護環境,絕對不能隻做口頭上的功夫,必須采取實際行動,而且是強有力的行動來約束各個國家。

比如,在經濟發展上,重汙染與高能耗產業必須受到控製。

從經濟角度講,最需要解決的就是能源問題。以保護環境為目的的話,礦物能源消費必須得到遏製,並且最終由清潔能源取代。從技術層麵上看,唯一能夠取代石油、天然氣與煤炭的就是可控聚變核能。

顯然,中國有足夠的技術優勢。

相對而言,美國也有技術優勢。

通過打環境牌,中國與美國的優勢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對確立以中美為核心的國際集團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對眾多中小型國家來說,也是促成其盡快選擇戰略立場的關鍵因素。

對其他國家,哪怕是歐盟與俄羅斯,恐怕就沒有這麽有利了。

隻是,這個月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並非全球氣候事務組織改組,而是早已被料到,卻沒有多少人願意相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