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倒計時

美國東部時間,十月二十日清晨,杜小蕾到達了華盛頓。

當天上午,她就與美國國務卿康拉德進行了第一次非正式會晤,提到了當前的局勢,並且提出通過雙邊的對等行動化解危機,具體的方案是:美國撤回派往澳大利亞的艦隊,中國則停止戰前準備。

康拉德沒有接受杜小蕾的提議,而是提出中國海軍的行為已經對美國構成了威脅,所以中國應該首先采取行動,停止戰前準備工作,而美國向澳大利亞派遣艦隊,隻是應盟國請求采取的合理行動。

針對這個問題,杜小蕾提到,中國沒有權力幹涉美國與盟國間的事務,但是美國應該充分考慮中國在該地區的利益,即美國的軍事部署已經對中國構成了威脅,已經讓中國產生了誤解。

當時,杜小蕾提到,美國應該承諾讓部署在澳大利亞的艦隊隻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動。

康拉德仍然表示拒絕,因為澳大利亞的安全保障不僅僅在西南太平洋上,還在其他各個方向上,因此沒有理由限製艦隊的部署區域。如果僅讓艦隊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動,就無法確保澳大利亞的安全。

顯然,談判進行得非常艱難。

正如杜小蕾所說,她為和平做了最大的努力。

在二十一日的會晤中,杜小蕾明確提出,隻要美國對艦隊的活動做出限製,中國不但會立即停止戰前準備工作,還可以在政治上為澳大利亞提供安全保障,即與澳大利亞簽署一份安全協議。

康拉德仍然堅持原先的觀點,即中國得單方麵停止戰前準備工作。

到這一步,談判已經無法進行下去了。

當天下午,杜小蕾準備放棄的時候,康拉德突然提出在二十二日進行第三次會晤,美國將提出一套全新的解決方案。

晚上,杜小蕾收到了美國國務院發來的會晤內容摘要。

康拉德提到的全新解決方案,覆蓋了中美兩國在西太平洋與西南太平洋方向上的所有軍事力量,包括雙方的軍事基地,而主要內容就是,中美采取雙邊行動,在澳大利亞與東南亞之間設置一道軍事隔離帶,同時撤出隔離帶內的軍事力量,以此為澳大利亞提供切實的安全保證。

當然,具體內容,要等到正式會晤的時候才會公布。

隻是,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這無疑是解決危機的有效辦法,甚至可以說是化解危機的唯一辦法。

似乎,和平又有了一線希望。

當然,杜小蕾作為資深外交家,非常清楚康拉德提出的這套解決方案背後的玄機。談得成,一切都好說。如果談不成,那麽這將成為中美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最後一次外交接觸。

也就是說,隻要談判破裂,戰爭就會爆發。

更重要的是,當時杜小蕾並不清楚康拉德的根本意圖,甚至不知道康拉德是否會就艦隊的問題做出讓步。

顯然,杜小蕾心裏非常沒底。

從外交上講,這已經不是談判,而是美國發出的最後通牒,而這麽做對中國來說顯然很難接受。

正是如此,當天晚上,杜小蕾就向黃瀚林匯報了情況,並且向牧浩洋發出了警報。

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當時杜小蕾還讓大使館的工作人員收拾好了行李,做好了撤離美國的準備工作。

很明顯,杜小蕾已經預感到戰爭即將爆發,對次日的談判不抱任何希望。

杜小蕾在這個晚上發出的警報,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元首府的高層會議上,牧浩洋明確提出,應該盡快提高軍隊的戒備狀態,讓艦隊出港活動,避免遭到美軍偷襲。隻是在做出決策的時候,黃瀚林仍然對和平抱有一線希望,認為通過軍事威脅就能促成和解,或者說促使美國當局在二十二日的談判中做出讓步,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

受此影響,黃瀚林隻同意恢複戰前準備,而沒有答應讓部隊進入戰備狀態。

結果就是,中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數支航母戰鬥群在當天晚上接到命令,陸續返回各自母港,按照原定計劃進行維護與檢修。

要知道,早在五天前,牧浩洋就下達了同樣的命令。

也就是說,在北京時間二十二日上午,大部分艦隊都在母港附近,隻是在二十日的時候收到了由牧浩洋下達的命令沒有進入港口,因此在總參謀部重新下達命令之後,這些艦隊就陸續進入了港口。

接下來的八個小時之內,中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南嶺”號、“武夷山”號、“喜馬拉雅山”號、“喀喇昆侖山”號、“阿爾泰山”號與“大興安嶺”號進入了橫濱港,“泰山”號航母戰鬥群則返回了蘇比克灣,隻有“華山”號、“恒山”號與“嵩山”號航母戰鬥群因為正在衝繩群島東麵的菲律賓海與海軍航空兵進行協同訓練,沒能及時返回,預計要到二十三日才能回到那霸。

印度洋方向上,“昆侖山”號與“天山”號航母戰鬥群在當地時間二十二日上午就在章玉廷的率領下離開了瓜達爾港。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黃瀚林是希望通過軍事威脅來增強談判籌碼。

說得簡單一些,在黃瀚林看來,隻要中國已經加強了戰備工作,開始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做準備,美國就不會貿然發動戰爭,至少會在外交談判上做出一些讓步,從而把開戰時間推遲到數個月之後。

事實上,這麽做確實有效果。

當然,這得有一個前提條件,即美國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也沒有打算在這個時候向中國開戰。

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條件,中國的戰前準備指揮使局勢進一步惡化。

問題是,反過來看,黃瀚林還能做什麽?

讓艦隊離開港口,隻會是更加明確的戰爭信號,隻能讓美國在沒有打算開戰的情況下逼迫美國開戰。

也就是說,黃瀚林當時是做出了讓步的。

表麵上看,中國正在加強戰前準備。可實際上,中國的軍事準備仍然處於初級階段,沒有多大的現實威脅。

這種軟硬結合的措施,隻適合於通過外交手段化解矛盾。

問題是,到這一步,外交手段已經不管用了。

要知道,美國大西洋艦隊的三支航母戰鬥群已經在二十日從好望角南麵進入印度洋,另外三支艦隊則在已到達澳大利亞珀斯港。也就是說,到二十二日的時候,美軍在印度洋上的航母戰鬥群已經達到六支。

毫無疑問,這是一支強大到足夠一舉擊敗對手的艦隊。

在太平洋方向上,隻有三支航母戰鬥群留在珍珠港,另外六支航母戰鬥群全部在十九日之前離港,其中三支已經到達菲律賓海,從本土聖迭戈海軍基地出發的三支航母戰鬥群也將在二十三日到達西太平洋。

很明顯,美國海軍提前完成了戰前部署。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軍事威脅不但不可能使美國妥協讓步,還會導致局勢惡化,促使美國選擇戰爭。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美國東部時間二十二日清晨六點,也就是杜小蕾與康拉德進行第三次會晤前大約兩個半小時,美國總統盧卡斯就在白宮簽署了由麥卡錫與喬丹提交的戰爭計劃。

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美國已經做出了開戰決定。

有趣的是,盧卡斯沒有把這件事告訴一直主戰的國務卿,而是讓康拉德按計劃與杜小蕾進行了會晤。

當時,盧卡斯隻做了一點指示:隻有中國撤消東南亞地區的所有軍事基地,美國才會考慮撤走派往澳大利亞的艦隊。

顯然,這樣的條件,根本不可能被杜小蕾接受。

要知道,東南亞是中國本土外圍防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通往印度洋戰略航線的必經之地。與美國在澳大利亞的利益相比,中國在東南亞的利益更加直接,甚至與國家根本安全保障相關。相對而言,澳大利亞在美國的戰略布局中,不過是頂在中國軟肋部的一把匕首而已。

這種戰略利益交換,顯然對中國極為不利。

別說杜小蕾,換成黃瀚林,也不會做出這樣的妥協。

可以說,第三次會晤不會有任何結果。

隻是,在談判中,康拉德明確提到,美國已經采取實質性行動,把部署在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迪戈加西亞、關島等地的戰略航空兵撤回國內,或者轉移到其他地區,而中國也應做出對等的行動,即撤走部署在東南亞、南亞與扶桑的戰略航空兵,然後商討下一步行動。

從外交上看,美國主動讓步,應該是一個好征兆。

隻是,杜小蕾已經對談判不抱任何希望了。

美國東部時間九點三十分,借中途休息的機會,杜小蕾讓參加會晤的使館工作人員給國內發了一條信息。

此時,離戰爭爆發已經不到兩個小時了。

康拉德提到的美軍戰略轟炸機沒有返回國內,也沒有飛往其他基地,而是全部飛往了中國的海軍基地。

在喬丹上將提交的作戰計劃中,將由空軍的戰略轟炸機發動首輪攻擊。

隻是,這些轟炸機在升空之後並沒立即飛往目的地。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直到九點四十五分,也就是康拉德通過電話向盧卡斯匯報了談判情況之後,美國總統才下達攻擊命令。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美軍轟炸機才從多個方向上對中國的主要海軍基地發起突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