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大漠揚威

會戰開始後,以軍首先在德拉方向上發動猛攻,並且在戈蘭高地與貝卡穀地方向上都發動了進攻,以求牽製敘軍的戰略預備隊,讓敘軍在兩條不太重要的戰線上消耗掉預備隊,從而無法支援德拉。

事實上,當時敘軍的戰略預備隊就兩個師,而且是兩個剛成立的預備步兵師。

正是如此,戰後很多人都認為,如果巴拉姆沒有分兵作戰,而是把主力集中在德拉,以軍很有可能取得決定性突破,比如在攻占德拉之後,依然有足夠的兵力向北挺進,或者及時攻占安曼。

顯然,這個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戈蘭高地方向上,以軍的兵力本來就不占優勢,而且這是敘軍的主攻方向,哪怕隻抽調一個旅,後果也難以設想。至於貝卡穀地方向上,就算有充裕部隊,也很難及時到達,而且當時在貝卡穀地方向上,以軍存在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其戰略價值將比在德拉方向上取得突破更加突出。

說白了,巴拉姆的戰略部署本來就是兩線突破。

按照他的設想,在德拉方向上取得突破之後,敘軍將把主力放在大馬士革南麵,如果此時能在貝卡穀地方向上取得突破,就能實現對敘利亞的戰略大包圍,在下一次會戰中全殲敘軍主力。

當然,前提是首先在德拉方向上取得突破。

根據戰後公布的一些資料,巴拉姆在“德拉會戰”之前就製訂了類似的計劃,打算在德拉方向取得突破之後,快速向貝卡穀地增派四到六個旅,而以軍將在此期間圍殲麵向戈蘭高地的敘軍,把另外十多個旅解脫出來。等到以軍整備停當,能夠在以大馬士革為中心的戰略包圍圈上投入五十個旅。

毫無疑問,隻要達到這個目的,別說攻占大馬士革,讓敘利亞亡國都不是問題。

隻是,宏偉的戰略計劃,必須以實力為基礎。

會戰初期,以軍在德拉方向上的突擊打得很順利,戰線穩步推進,但是沒能大規模殲滅敘軍主力部隊。

根據以軍的戰報,當時好幾次突破都被突然出現的中國軍隊擊潰,而敘軍在中國軍隊的掩護下,正一步一步的退往德拉。

也就是說,以軍沒能形成突破,而是在平行推進戰線。

毫無疑問,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在推進的時候,以軍的側翼將毫無遮擋的暴露在中國軍隊麵前。

當時,巴拉姆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右翼部署了六個旅的反擊部隊。

到了十九日夜間,蔣博文發起反擊,在左翼、也就是以軍右翼方向上一口氣投入了十支突擊集群。

從某種意義上講,蔣博文有點操之過急了。

要知道,這個時候,正麵推進的以軍離德拉還有二十公裏,敘軍的正麵防線依然十分牢固。

戰後,很多人都認為,如果蔣博文在二十日上午、也就是以軍推進到德拉城外的時候發動反擊,就很有可能一舉突破以軍的右翼防線,然後包抄以軍大後方,一舉包圍三十二個以軍旅。根據這個判斷,這些人認為,蔣博文依然欠缺實戰經驗,如果換成戚凱威,肯定不會過早發起反擊。

事實上,即便換成戚凱威,也會在十九日夜間發動反擊。

原因隻有一個,正麵防線上的敘軍已經動搖了,而且撤退速度正在加快,隨時有可能演變成潰退。

真要如此,第十三集團軍在東麵的反擊將失去意義。

要知道,僅僅幾個小時之後,即二十日淩晨…,以軍就打到了德拉城外,並且在天亮的時候完成了戰術穿插。

當然,這也與蔣博文在二十日淩晨,從正麵方向上抽調四支突擊集群有關。

不管怎麽說,當時蔣博文肯定認為,敘軍即將崩潰,再不發起反擊的話,丟掉的將不僅僅是德拉。

結果就是,中以的精銳部隊在蘇韋達省西南地區遭遇了。

雖然蔣博文投入的反擊兵力隻有兩萬多,而以軍六個旅有三萬多人,但是在極適合裝甲部隊機動作戰的戈壁沙漠上,突擊集群的戰鬥力能夠發揮到極限,而以軍六個旅中,隻有兩個裝甲旅。

在這場沙漠裝甲戰中,突擊集群的機動作戰能力與基本戰術得到了充分驗證。

相對而言,編製較為龐大的以軍過於笨重,很難在高強度機動作戰中掌握主動權,也就很難占據優勢。

結果就是,巴拉姆不得不提前動用預備隊。

到了二十日淩晨,發現以軍已經增派了四個旅的預備隊之後,蔣博文認為時機成熟,迅速在更東麵的地方投入四支突擊集群,對以軍進行戰役包抄,即從以軍右翼以東大約二十公裏處向南穿插。

如果這次穿插打成功了,那麽以軍在右翼的十四個旅將全軍覆沒。

可惜的是,這次穿插沒有打成,或者說沒有獲得完全成功。

當時,巴拉姆已經意識到,中國軍隊的突擊穿插能力遠超過他的預料,所以在向右翼增派四個旅的時候,還向東麵派遣了一個步兵旅。也就是說,巴拉姆非常擔心中國軍隊進行戰役包抄。

此舉,不但拯救了以軍右翼,還拯救了以色列國防軍。

根據戰後用計算機進行的模擬演習,如果當時巴拉姆沒有向最東麵派一個步兵旅,蔣博文的四支突擊集群將毫無阻擋的到達以軍右翼側後方,而且肯定不會停下來,而會在進入約旦境內之後,繼續向西穿插,攻占賈比爾站,切斷以軍的總退路。要知道,四個突擊集群肯定能夠守住賈比爾站,圍殲已經進入敘利亞境內的二十多個以軍旅。打成這樣,以色列國防軍離完蛋也就不遠了。

結果就是,四支突擊集群在以軍防線上浪費了兩個小時。

在這兩個小時裏,巴拉姆在右翼戰線上依次展開了三個旅,並且從戰略總預備隊中抽調了兩個旅。

這下,蔣博文打出了右鉤拳沒能擊穿以軍防線。

在突擊受阻之後,四支突擊集群放棄了進軍賈比爾站的想法,轉而向西北方向,也就是以軍戰線右翼後方穿插。

此時,巴拉姆犯了一個錯誤,認為右翼戰線已經穩定了下來,而且有望在這裏消耗掉第十三集團軍的主力。結果就是,在四支突擊集群穿插的時候,巴拉姆又向右翼戰線上增派了兩個旅,而且是兩個戰略預備隊的旅。

打到二十日清晨,四支突擊集群完成了戰術穿插。

這下,落入包圍圈的以軍旅已經達到十二個,而蔣博文已經投入了十四支突擊集群,隻是戰況依然處於膠著狀態。當天清晨,蔣博文從正麵防線上抽調了四支突擊集群,加強在以軍右翼的進攻力度。

事實上,這是蔣博文犯的一個錯誤。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就算沒有這四支突擊集群,以軍右翼的十二個旅也在劫難逃,隻是戰鬥持續時間稍微長一點而已。

為了盡快收獲戰果,蔣博文從正麵戰線上抽調了至關重要的作戰力量。

當然,這也與戰場過於混亂有關。

根據第十三集團軍的戰報,當時蔣博文認為以軍在右翼遭到猛攻的情況下,已經放棄了攻打德拉的作戰行動,因此正麵防線上的壓力大大減輕,也就能夠抽調主力部隊,加強右翼進攻。

問題是,以軍在正麵戰線上的進攻力度並沒降低。

要知道,打到這個時候,以軍在正麵戰線上仍然有多達十四個旅的進攻兵力,而且有四個旅的預備隊,此外還有兩個旅的戰略預備隊。也就是說,隻要穩住了右翼戰線,以軍依然有能力攻克德拉。

事實上,巴拉姆在二十日上午,認為已經穩住了右翼戰線。

在他看來,中國軍隊放棄向西突擊賈比爾站的行動,是中國軍隊突擊能力大幅度減弱的重要標誌。

結果就是,在蔣博文從正麵戰場抽調四支突擊集群的時候,巴拉姆反而讓正麵戰場的預備隊投入了戰鬥,而且把最後兩個戰略預備隊的旅派了過去,力求在右翼戰線上的戰鬥結束前攻占德拉。

根據戰後解密的資料,當時巴拉姆還企圖以反包抄的方式,吃掉右翼的中國軍隊。

由此可見,雙方都沒有放棄取得重大勝利的機會,而且都在為全殲對方的主力部隊做最大努力。

事實上,雙方的實力都嚴重不足。

打到二十日上午十點,德拉淪陷。

這個時候,蔣博文才猛然反應過來,以軍依然在猛攻,而且依然有很大的威脅。隻是現在從東麵抽調兵力,隻會使他在以軍右翼戰線上的戰鬥徹底失敗,不但不可能打回德拉,還會使整條戰線崩潰。說得更嚴重一點,如果戰線崩潰,敘軍在戈蘭高地方向上的防線將徹底動搖。

蔣博文別無選擇,隻能動用手裏唯一的戰略預備隊。

兩小時後,緊急南下的四支突擊集群在德拉北麵三十公裏處與以軍先頭部隊遭遇,並且迅速擊潰了以軍。

這場戰鬥,不但穩住了敘軍戰線,還使以軍打消了北上的念頭。

事實上,當時巴拉姆根本不清楚蔣博文手裏有多少兵力,因為突擊集群的兵力數量在一千到兩千人之間,編製靈活性非常大,所以巴拉姆不可能準確的知道蔣博文手裏有多少支突擊集群。

這個時候,以軍右翼戰線上的戰鬥也結束了。

在十八個突擊集群的輪番衝擊下,十二個以軍旅在傷亡兩萬多名官兵、主戰裝備損耗超過百分之八十、且撤退路線被徹底封死之後,以軍第三軍團指揮官鈉西爾少將被迫向中國軍隊投降。